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有效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有效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提出: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课堂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考察课堂的内涵,我们不难发现交往、启发、引导、探究等应该是课堂的主题词。而这一切都与问题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课堂提问被视作教学的核心。有效的提问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纵观现实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着诸多问题,提问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具体表现为: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等。以上种种现象说明现实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严重妨碍了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上述现状,特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有效的课堂提问效果,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二、课题名称的界定: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本研究仅局限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2、“提问”:是师生相互作用,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主要方式,是体现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的重要技能。3、“有效”:指能让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提问。4、“效果”:本课题的研究仅探索有效提问的方法效果。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效果的研究”就是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积极组织回答并参与学习过程的课堂提问的方法效果。三、研究的理论依据1、新课标的理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2、教学交往论:任何教学都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现实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关注人的成长的生成、理解与反思的过程。3、教育沟通论:低效和无效的最终原因,几乎都可以归结为师生双方“沟通”的低效与无效。四、研究的内容:有效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研究1、研究提问的目标定位;2、针对小学数学课堂的特点研究有效的课堂提问效果。五、研究的过程与方法1、研究的阶段(1)准备阶段(2011年1月12日-1月16日):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2)实施阶段:(2011年1月17日-2月17日):进行行动研究,并进行案例分析、反思、可行性研究。(3)总结阶段:(2011年2月18-2月28日):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2.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法。在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的行动研究,积累实践经验。通过对典型的有效提问的案例进行分析、反思、提炼从而探索规律,形成方法。六、研究人员:吴书霞七、研究的条件及研究成果1、研究者是一名县数学学科带头人,教学标兵,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且有较高的理论素养。2、研究者一直担任数学教学工作,曾主持研究过多项立项课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对教学研究一直有较高的积极性。3、研究者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比较强,经常尝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并经常反思,有较高的业务水平。4.预期研究成果:一篇教学设计,一篇《有效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研究》论文。以“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为例说明有效进行课堂提问的效果课堂提问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板书、手势等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传出教学信息,从学生回答问题中获得对提出问题的反应的行为方式。课堂提问时一个多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例如:“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师:同学们!告诉老师,愿意学习更多的知识吗?生:愿意!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生:想![感悟:开篇用和蔼、充满希望的语气跟学生谈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师:(电脑显示学习新知识的方法:1.我已经知道了什么?2.我还想知道什么?3.自学课本后,我又知道了什么?4.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5.动动手,检测自己掌握得怎么样?)我们今天就用这个方法来学习“分数的意义”。(板书:分数的意义)师:关于分数,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谁来给大家说说?[感悟: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比一般性的检查复习更有启发性和开放性。学生能够提出以下问题,跟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有比较密切的联系。]生:我知道了什么叫分母、什么叫分子、什么叫分数线?师:她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很不错!生:我知道了分数的读法。生:我知道了分数的写法。生:我知道了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单位。生:我知道分数是把一个物体拿来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几分之一。师:他一下子抓住了关键。(板书:平均分)[感悟:关于分数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学过,四年级没有接触,在这个环节回忆旧知识,有利于学生抓住分数意义的关键——平均分,实现知识的顺向正迁移,对新知识的掌握有促进作用。]师:很好!同学们知道了这么多,我想下面的问题就难不倒大家了。(电脑显示84页上的三幅图)第一幅图,谁来填?[感悟:此处教师提出了新的学习任务。转换自然,实现了前后两个部分的“平滑连接”。]生: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师:第二题,谁说?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它的四分之一,三份是它的四分之三。师:第三题,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一份是它的多少?四份是它的多少?生:五分之一,五分之四。[感悟:让学生填、说,是对学生进行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智力技能的训练,是逐步内化的智力活动,从而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师:不错,请看第二步,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感悟:第一步向第二步的转换也很自然,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提出了许多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生:我想知道分数的乘除法是怎样算的?生:我想知道在生活中,分数有什么作用?生:我想知道分数的加减法。生:我想进一步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生:我想知道分数究竟是什么?[感悟:头脑风暴法能广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其能保持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迸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源泉。]师:好了,同学们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有的同学想知道的知识也许这节课你能够找到答案。现在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书上能告诉我们什么。请同学们翻开书,自学84页和85页的内容。自学之前请看清楚老师的要求。(电脑显示自学的方法:划,划出你认为重要的知识点;点,给关键字加上着重号;注,在你不懂的地方注上你的问题)【感悟:学生到学校读书,主要是阅读教材。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往往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读书,而是听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该课教学,教师理念先进。此处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教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先来看看书上能告诉我们什么”,激发学生看书的积极性,值得赞赏。同时,由提出问题引出看书,连接紧密,转换自然,】(学生自学并做自学笔记)师:完成自学的同学,请以前后两桌为一组。组内交流: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学到的知识)师:请把你们学到的知识给大伙儿说一说。来!谁来说?【自评:这个问题设计得好,这样,就把教师要讲的知识让学生讲了,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为达成三维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问显得亲切、自然。】生:我学到了分数的意义,还学到了什么叫分子、什么叫分母?师:你能说具体一点吗?生: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就叫做分数的意义。生:我知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个物体以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叫做单位“1”。师:一堆苹果可以看作什么?生:单位“1”师:五年级二班的69个学生可以看作什么?生:单位“1”。【感悟:这两个问题设计值得商榷。学生刚刚说出单位“1”,教师就提出两个答案是单位“1”的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如果换一个问法,例如:生活中哪些数据可以看做单位“1”,学生就要经过认真思考才能回答了。】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时在计算和测量时得不到整数,就要用分数来表示。师:你知道的就是分数的产生。生:我知道分数必须是在平均分的条件下才成立。生:我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它们各自的意义。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分子,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感悟:学生带着问题,根据教师出示的学习要求去看书,做自学笔记,最后把获得的知识在小组内和班级中进行交流,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归纳和表达的能力。]师:真不错!同学们把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都学到了。请同学们把书再看一遍,关于这节课的内容,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自评: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了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没有解决,教师要求学生“把书再看一遍”,再次找出“不明白的地方”,仍然没由教师讲解,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很有好处。】生:把6只熊猫玩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的两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为什么不可说成六分之二呢?生:分数与小数有哪些相同点或不同点?自然数与分数有什么关系?生:分数是谁发明的?生: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运用?把它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分数用得上吗?生:为什么把自然数“1”叫做单位“1”?生:单位“1”表示什么?生:若干份是什么意思?生:分数是用来干什么的?生: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中的物体是全部相同的吗?生:怎样表示一份或几份?生:我还想知道分数的乘除法和加减法是怎样算的?生:分数平均分的时候,有什么规律?平均分是怎么分的?生:我不明白分母、分子、分数线有什么作用?生:为什么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还要分成若干份?生:为什么要使用分数?师:分数是由于什么的需要?生:计算和测量。生:为什么不用小数表示呢?师:也可以用小数表示,不过,你学了分数以后,你就知道分数的用处了。生:为什么要用1表示?师:这里的1不是自然数的1,它是指一个单位。生:1是一个数字,为什么又是一个单位呢?生:为什么一个整体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生:为什么要把分数线下面的叫分母,上面的叫分子。而不把上面的叫分母,下面的叫分子呢?师:它只不过是约定俗成的。就跟你的名字一样。生: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呢?生:有密切的关系。分母是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分子是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生:分数和小数有什么关系?[感悟: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困惑,质疑新知识,是认真学习、思考的结果,能在班上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思和探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提升团队精神。因为前面有对不懂问题的标注,所以学生能轻而易举地提出问题。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生生互帮,师生互帮,有利于知识的建构。]【自评:听课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意义和方法有较多感悟。学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不论水平高低,都很有价值。学生不仅学了答,而且学了问。长此以往,就会成为真正有学问的人。】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真有水平。有的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会学到的,有的可以在课外书中找到。现在来检测一下这节课同学们到底学得怎么样?我们来做一个闯三关的游戏,看你们是否有能耐闯过三关,争取胜利。【自评:这节课学生提出了较多问题,教师不可能一一解答,只能选择重点、难点问题解答,其余问题要完全解答没有那么多时间,不予解答又会影响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首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肯定,再指出“有的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会学到的,有的可以在课外书中找到”,算是
本文标题:《有效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033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