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的有效性研究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的有效性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我国面向未来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形式,它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并遵循学科教学规律进行多学科的教学改革,同时要避免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缺陷,使信息技术为基础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整合是一种思想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要利用这种思想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个整体,使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技能的训练、信息素养的提高,自然而然地融到所有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以促进教学改革,使学生得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仅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线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我校是一座新建的现代化的学校,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流的省重点高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自2002年开始,我校开展了市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已结题。但课题实践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深层的思考,虽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它对于转变教师角色,改变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拓展课程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法改变,提高学生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以无比优越的优势推动着教育、教学改革,但其优势往往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基础硬件建设、应用资源开发、学生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初中与研究中,遇到突出的问题是传统教育技术原始化与现代教育技术智能化的融合不紧,传统教学封闭环节与现代教学开放环节整合不细,传统教学评价和现代教学评价结合不够,传统教学规范与现代教学特色调和不当。如果不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不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将会因人为的因素被淹没在“没有发展前途”的感叹中。因而,我们选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的有效性研究”十分必要,它对于优化教学模式,提炼优质资源,有效改进教学方式,保障全体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促进我校跨越式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情况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国内外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面临着“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处境,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性研究几乎没有。这也正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三、初期成果2004年以来,我校全面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开展本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附部分成果如下:《道士塔》二等奖市案例《不同课型,同样整合》二等奖市论文《函数复习》二等奖市课件《在个体探究和团体交互中习得英语》二等奖市案例《网络英语分层自学—资源和方法》一等奖市课件《环境保护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案例》二等奖市案例《高一英语信息技术于研究性学习整合》二等奖市案例《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整合》二等奖市论文《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案例——细胞增殖》二等奖市案例《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三等奖市案例2《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课整合》一等奖市案例《坚持唯物辨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发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上国家教学设计、课件《高中政治课整合与共享资源的理性思考》二等奖省论文《谈Authorware与高中政治课的整合》三等奖市论文《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课整合探索》一等奖省论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必须坚持原则的理性思考》二等奖市论文《扬网络课件之长,解复习课之难》一等奖市案例《信息技术与课题研究培训整合》二等奖市案例《坚持唯物辨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一等奖市案例《新课标下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有效性探讨》一等奖市案例《谈问题教学中的预设外问题》二等奖省论文《国共第一次合作》整合案例获市三等奖市案例《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整合》二等奖市案例《信息技术与课题研究培训整合》二等奖市案例《借得东风好扬——浅谈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中学文言文教学》二等奖市论文《基于教材的GSP实验》(学生版)一等奖市课件《网络环境下多元互动探究式地理课堂模式的实践》一等奖省论文《校园网站》三等奖市网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优秀成果展板》一等奖市展板四、理论依据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元认知理论为生长点,通过对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并非主体对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说,所有的知识是建构出来的。在建构的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后者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学习必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进行的,并主要的是一种文化继承的行为。建构主义重视已有知识经验,心理结构的作用,强调学习的能动性,建构性,社会性和情节性,强调学习的个人经验,智力参与和自主活动,对教育案例的开发有许多积极的启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主体首先进行认识,经过实践或深入钻研,意识到认识还可以深化(包括还有疏漏),于是调动思维,采取有效的调控政策,从而达到新的认识,这就是主体在对自身认知过程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自我反思,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元认知是对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系统的了解,以及怎样处理进入学习系统的信息所做的决策。元认知重视对认知过程,认知结果认知主体的认识和反省。以上两种理论,正是教育者对自身教育过程,教育结果及自身的反思和提高,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它十分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五、研究目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的有效性研究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而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将在提炼传统教学精华的过程中,探究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意义,探究案例写作对促进教师快捷成长的意义,探究体现新理念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整合评价方案,探究新课程标准下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现现代化学校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为此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为:1、学校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切入口,提炼传统教育的精华,深化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努力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网络课件和整合案例为突破口,以集体备课为依托,做好校园资源库建设,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3整合资源库建设,为开展有效的整合提供保证;以各子课题研究为依托,以常规教学活动为载体,以考绩制度作保障,推动教师积极反思,指导教师开展教育随笔撰写与案例研究,提高教师的论文、案例写作水平和教科研水平,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为科研兴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积极开展教育评价改革探索,形式符合新课程标准需要的评价方案。2、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使教师吸收传统教学的精华,并将其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培养教师的整合理念、资源共享理念、创新理念、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念、发展观理念、人本理念等,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案例是一种从教学实践和探索向理论和模式转移的中间状态,它的研究过程是一种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这种研究过程既符合人们基本的认识规律,也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案例写作能有效地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尽情发挥,又能促进教师及时关注新理念,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佳途径,故本课题旨在通过实践反思,撰写案例的过程中,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机理、操作的规范评价的方法等,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3、学生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体会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途径和模式,并使其明白整合对于提高自身素质和终身学习的意义,从而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六、研究内容: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构建一套新模式。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与评价方案。具体内容包括: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模式探索。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评价方案探索。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案例研究。4、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有机整合研究。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对学生成长意义研究。6、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研究。七、研究原则1、主体性原则:学习模式是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支持下,学习者可以进行多种控制,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根据自己的个人潜能,选择学习目标。2、协作性原则:学习者因个性差异,自主学习会产生能力差异,而协作学习,能通过群体活动,各个个体的能力均有所提高。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协作学习,将会更加方便、更加有效地培养他的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让他们学会与各种人群交往和团队协作,懂得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3、实效性原则: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一定要坚持结合本校实际,不搞花架子,追求实用和实效。整合的每一个步骤都要为实实在在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提高教师素养服务,为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服务。4、激励性原则: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长处,从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出发,通过对其肯定性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5、整合性原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46、人本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要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因此授之以渔,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不是以眼前的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评价教学质量。7、共享性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是发挥各任课教师的优势,老教师与年青教师的长处,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因此树立资源共享意识,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关系到课题成败。8、交互性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整合基于网络课件为依托,信息技术提供的交互性才得以充分的实现,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的网络依托就没有整合。八、研究方法:1、经验总结法2、文献法3、调查法4、个案分析法九、研究步骤:整个研究为期二年,共分三阶段。(一)准备阶段:2004年8月至2005年1月1、理论学习,现状调查分析,确定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具体内容包括:⑴组织课题大组成员,确立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落实子课题人员分工与协作,编制实施方案并申报课题。⑵做好整合课题研究理论培训,使全体教师明确地意识、理解有效整合所必备的理念和技术条件;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体会有效整合课题研究对学校发展、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的意义。⑶做好整合课题的技术培训:网页制作(FrontPage)和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⑷集体备课,开展有效整合研究的初步探索。利用信息技术研修班资源,开展面向全市的公开课。⑸对有特长的部分青年教师进行个别论文、案例指导,保证一批青年教师懂得写作要求、规范格式,初步学会相关反思,领会反思的意义。参加市教科院组织的论文、案例评比。出版校案例集。2、
本文标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的有效性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058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