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三年级-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勤能补拙——《重叠问题》教后反思威海市河北小学丛娇第一次接触《重叠问题》这节课,是听荣成市幸福街小学的李淑芹老师的一节示范课。当时我完全被整节课吸引住,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让我有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无论是李老师的缜密的教学思路还是自然大方的教态,无不深深地影响着我。怀着这种崇拜之情,我精心的准备了我的首堂亮相课——《重叠问题》。起初,我觉得这节课已经相当完善了,我根本没有必要改动,所以我压根没有费多大心力,只是简单的“依葫芦画瓢”。但是在一次试讲之后,让我倍受打击,同样的一节课,为什么李老师可以做到让学生带着兴趣去主动学习,而我的课堂却是那么的枯燥无味、令人困乏?问题出在了哪里?带着这种心情我静心地钻研了整整两天的时间,终于明白,之前我只是讲授了整节课的框架,但是具体到每一个环节的设计目的,主要解决问题,以及重、难点我根本不清楚,自己都不明白整节课的思路,又怎么能给学生们讲清楚。带着这样的觉悟,在仔细钻研了李老师的课之后,我重新设计了教学流程,精心地设计着每一个环节,甚至反复琢磨着我上课时所要说的每一句话,不断思考怎样引导才能让学生更快接受,怎么的表扬、激励性词语才能调动学生的更高的积极性。尽管如此,在讲授中我发现自己身上还是存在着那么多的不足,这都是我需要极力改进的:第一,重复学生说的话。也许是太想教好每一个学生,我总是担心孩子表达不到位,学生听不明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养成了不断重复学生说的话的习惯。然而,长此以往,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不注意倾听同学的话,更为严重的是,会让学生产生依赖、侥幸心理。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懂得如何引导学生说出想法,而不是“代替学生说出想法”或者是“重复学生的想法”。第二,没有关注学生而仅仅关注教材。整节课,我为了让课堂能够顺利、快速地进行,我抹杀很多孩子的独特想法。比如:维恩图的发明过程中,我直接引导“用手圈出参加跳绳的人的范围”,这就缩小了孩子们想象的空间,给孩子们的思想平添了些许局限性。孩子的头脑里会有更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在他们充分交流想法之后,让他们自己总结出用维恩图最清晰、简洁是不是才更有意义呢!再比如:利用维恩图解决课前的问题——四年级一班一共有多少人?的过程中,在第一个学生列出10+9-4=15(人)之后,我并没有关注其他学生有没有其他方法,而是直接进行下一环节,这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误区——只可以先求两数之和,再减去重复部分。真是这样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学生肯定有列10-4+9=15(人)或者6+4+5=15(人)的。我的这种只关注课堂、而不关注学生的做法,会造成学生思想的局限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也就使得数学课失去了意义,要知道,数学课并非为了讲授特定的做题方法,而是在讲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发散思维能力,进而水到渠成的巩固做题方法和技巧。第三,课堂教学太过于追求形式而没注重有效性。在这节的教授过程中,为了能体现“全员参与”的精神,我没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造成了为了追求形式而设计的局面。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抢答环节,让知道答案的同学直接起来回答,这表面看上去,学生的兴趣很高,参与精神很强烈,但是这样的设计有什么效果么?明白的同学是明白的,但是不明白的同学只是在其中“浑水摸鱼”而已,他们还是不明白应该怎样说才对,这与我的教学设计的目的背道而驰。第四,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没有挖掘出来。在探究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6个算式找规律,我直接引导学生“先求的什么,然后怎么求的”,这使得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被学生所忽视——重叠部分的数大一,最后4年级1班的总人数就少一。有时候,教师的一句话,貌似无关痛痒,却很可能使整节课的效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谨言慎行。第五,巩固练习设计太少,学生缺乏实练的机会,这样不能很好地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作为一名新教师,正如林校长所言,希望得到更多的肯定与表扬,却造成了“太过于追求形式化”,但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样往往会事与愿违。在学会“跑”之前,还是得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要知道:孩子的人生不能够被复制。虽然这次亮相课我自身存在那么多的不足,但是我丝毫没有气馁,反而让我坚定了信心,找准了方向,同时也收获着付出的喜悦。我相信,每一次的历练都会让我成长: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我欣喜的发现这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涨,我想这与这节课贴近生活的导入,富有情趣的游戏,多变的教学环节是密不可分的。其次,说话是一种艺术。本节课中,我深深地感悟到恰当而适时的语言的重要作用,在游戏环节,我简单的一句“老师把机会留给坐姿最端正的同学”使得全班同学马上精神抖擞的坐好;而当我表扬他们的积极发言,让他们为自己鼓掌加油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涨。我想好“说话”正是一节课顺利进行的“润滑剂”。最后,操作中学习。我觉得我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让学生上讲台亲自经历维恩图的设计过程,这比直接灌输孩子们概念性的知识更加生动,更加容易被接受。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沿用这种方式,不断改进。在这节课的最后,我问了学生这样的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反问自己,我收获了什么?——勤能补拙,该努力时就努力,结果无需在意。
本文标题:三年级-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064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