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大学生环保意识与行为调查分析
-1-大学生环保意识与行为调查分析——以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为例设计者:张振荣赵程程指导教师:(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甘肃兰州730124)一、相关概念的界定环保意识:是人们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行为倾向,它由环保认知、环保行为等倾向成分构成,其中,环保认知是环保意识产生的基础,只有在对有关人与环境之间关系以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有所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但环保意识并不止于环保认知,这一过程通过对环境的危机感、责任感与道德感等使个体产生一定的行为倾向,这一行为倾向还不是行为本身,而只是作出行动之前的思想倾向、意向等,如愿意为保护环境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或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等。环保意识将使人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使个体主动地去认识、评价与保护环境,自觉地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更符合环境规范与环境道德。因此,环保意识是环保行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而对于环保行为的直接参与也会反过来加深人们对于保护环境的认识。环保行为:是指行为主体在环保意识支配下的一切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的积极做法。如随时关上水龙头,别让水空流;尽量用肥皂而不用洗洁剂,减少水污染;随手关灯,节约用电等做法都是环保行为。环保行为是以环保意识为基础的,环保意识较强的人将具有较多的环保行为,反之,环保意识较弱的人环保行为较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强化环保意识来增进环保行为。二、课题背景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首次将生态文明的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环境保护、生态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大学生是21世纪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骨干,是未来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同时,在校大学生毕业进入各个工作岗位后,他们的意识和行为又可以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可见,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对未来的环保事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学城的发展主要由于中国20世纪初期经济低迷以及大学扩招,各地纷纷要求中央拨款投资新建大学城。因此,它是属于一种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固定思维模式。兰州“科教城”位于兰州市榆中盆地,距兰州市中心城区46公里,规划面积32.99平方公里。兰州榆中大学城目前入驻高校仅有兰州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人口2.4万人。由于位于一个镇子的郊区,无法有效发挥大学城科技创新的优势,而且周边仍为农村地区,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的位置偏僻,学生们获取信息渠道较为单一,外界的环保宣传对其的影响较小,所以对目前大学城的在校大学生展开环保意识及行为调查,了解其环保意识及行为则显十分有必要。除此之外,西北民族大学作为一个多民族高校对象为各民族的学生,做此调查就更显特色。三、课题研究目的1、了解当代大学城大学生环保意识,知道目前大学城大学生对环境的认识。2、拓宽他们对环境知识获取的渠道及吸收程度。3、增强大家对自身环保责任的认识情况,增强大学生环保意识。4、减少环境污染。-2-本文以兰州市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在校各民族大学生为研究调查对象,对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环保行为进行了调研,希望其结果和结论能够为高校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依据。其次,调查对象为不同民族的高校生,可以大体上了解不同民族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环保意识与行为之间的联系。提高各民族高校生的环保意识与行为,让其影响其自身民族人民的环保意识与行为,从而为环保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四、调查方法及过程(一)问卷调查本研究通过文献查阅与整理,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自编了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三个维度:第一、环保意识,包括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和环保意识水平。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包括世界环境日,海洋赤潮的成因、汽车尾气的危害、旧报纸中含有的有害金属是什么、白色污染指什么、臭氧层的危害、目前环境破坏最严重是哪一项、能否正确进行垃圾分类等等;环保意识水平,包括对世界及本国环境问题、环境状况的认识等;第二、环保行为习惯,包括个人环保行为表现、卫生习惯、校园环境等;第三、环境知识的获得及对环境教育的态度,主要了解大学生获得环保知识的途径和自觉程度、对环境教育的态度等。(二)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随机发放问卷,然后再从学科性质上把问卷分文科类、理科类、环境专业相关学科(以下简称相关学科学院)三个类别;在年级层次上,又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水平,共调查了472名在校大学生。(三)调查实施过程本调查的时间为2013年3月,在学校人流密集地区随机发放,共发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76份,其中有效问卷472份,回收率94.4%。在有效问卷中,男女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6.5%和53.5%;在年级上的分布为:大一占35.6%,大二占30.4%,大三占22.7%,大四占11.3%;在学科上的分布情况为:文科38.2%、理科35.7%、相关学科26.1%。(四)结果分析调查的结果与分析我们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和归纳,反映出兰州市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在校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认知程度、环保行为现状特征。五、调查结果与讨论(一)学校环保宣传情况:有一个环保协会;化工学院举行的每年一次的全校性绿色文化节;大学生实践创新中心设有一个节能减排工作室。环保协会:主要是协会内部的有关于环保意识的沟通与交流,曾经组织协会内部人员在学校内收集瓶子,宣传爱护学校花草,增加大家的环保意识,但宣传效果不是很大,而且没有太多的会员,知道环保社团的学生甚少,在全校内大家对于环保的热情还不是很大。绿色文化节:每年一届绿色文化节,此活动在全校内宣传,会举行一些有关于废品回收制作作品的比赛、身边化学知识竞赛以及环保演讲比赛。但这些比赛有点形式化,有的学生在-3-作品制作过程中是利用有用的物品去做比赛作品,反而增加了垃圾的产量。大学生实践创新中心节能减排工作室:工作室规模不大,成员少于50人,每年举行一届节能减排大赛,主要比赛内容涉及到节能产品的发现和创意,以及大家对于节能减排的调查报告。此工作室主要进行工作室内部的关于节能减排方面的交流。(二)大学生环境知识的认知水平调查结果1.大学生环境知识认知水平总体情况针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环保问题,如海洋赤潮的成因、温室效应是怎样的、旧报纸中含有的有害金属是什么、白色污染指什么、臭氧层的危害、我国环境破坏最严重的是什么、能否正确进行垃圾分类等,本次研究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问卷的前8个问题题按正确答案定分,选正确项获1分,其他选项不得分,全对为8分。结果发现,总分为8分(全对)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2.4%,得分在5-7分之间的学生占70%,有将近17.6%的学生得分为2-4分。对于能否正确区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的问题,有36.9%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可以明确区分,47.0%的学生只能区分日常的物品,有26.1%的学生表示很模糊,或者从来没注意过。在大学生的低碳知识认知、环境意识水平、环保行为等状况在调查试卷中结果显示说明大学生具有一定环保知识,但仍显不足。例如如对“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这样简单的问题只有41.5%的学生答对,约60%的学生答错,这也反映出学校与社会环境知识宣传力度不够。2.大学生环境知识认知水平特点为了解大学生环境认知水平在性别、年级、学科等不同因素上的差异,本文计算了不同性别、年级、学科条件下总得分的平均值、标准差,在p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1-6题总分进行了显著性分析。(1)大学生环境知识认知水平的性别差异在性别上的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到p=0.246,表明大学生环境知识认知水平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大学生环境知识认知水平的年级差异通过对大学生环境知识认知水平总得分在年级上的分布进行方差分析,本文考察了各个年级在总得分上的显著性差异,结果如下表1:表1年级对环境认知水平的显著性分析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一/0.0080.0790.00大二0.008/0.4750.125大三0.0790.475/0.035-4-大四0.000.1250.035/从表1可以知道,一年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二、三、四年级,二、三年级之间无显著差异,四年级同学得分低于二、三年级,从整体上看,随着年级的递增,被调查学生的环保知识呈递减的趋势。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参加过高考,对常见环保问题还有较好的记忆,而其他年级的学生大多在大学期间既没有接受比较系统的环保教育,知识遗忘率又较高,尤其四年级学生正处求职考研关键时期,忙于专业知识学习,对环保问题关注相对减少。(3)大学生环境知识认知水平的学科差异本次调查对大学生环境知识认知水平总得分在学科上的分布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了不同学科在总得分上的显著性差异,结果如表2:表2学科对环境认知水平的显著性分析文科理科相关学文科——0.1050.038理科0.105——0.098相关学科0.0380.098——从表2可以看到,相关学科学生对环境认知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类学科,文科和理科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各学科的课程设置有关,相关学科学生在课程中直接或间接学习相关环保知识,因此得分较高;文科理科学生专业设置与环保知识的相关度较低,因此,环境认识水平较低。(三)大学生环保意识和行为调查结果本部分调查主要了解该校大学生的环境问题的认识、意识及行为等方面的情况。结果表明:在环保意识方面,绝大部分参与调查的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比较客观,对环保问题比较有责任感,如82.0%的人认为环境保护是一件很紧迫的事,90.3%的学生认为环保工作的主要责任在于每一个公民;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只有65.6%的人认为自己的环保意识很强或较强,总体环保意识水平偏低;大部分被调查学生对我国目前的环保宣传态度持不满意态度:31.2%的学生认为宣传不力或脱离国情,43%的人认为宣传形式主义,只有25.8%的学生表示基本满意。在环保行为方面,大部分参与调查学生的环保行为滞后于环保意识,表现为只有12.3%的学生经常向他人宣传环保;学生参加最多的环保活动是看相关的电影和展览,活动类型比较简单;尚有20%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环保方面的活动。调查后还得知大学生们的每次在洗漱时有25%的学生在洗漱时是一直开着水龙头淋浴喷头的,50%的学生是有时关,仅有25%的学生在用香皂、沐浴露等洗漱用品时关闭水龙头或淋浴喷头。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们的洗澡用水存在很大的浪费现象。调查还发现,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调查中有95.6%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响应或参与学校、社会组织的垃圾分类回收;50.3%的同学十分赞同,积极配合;45.3%的学生表示虽然不太适应但会积极配合,还有4.4%的学生表示并不关心。(四)大学生环境知识的获得及对环保教育的态度调查结果本部分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获得环保知识的途径及方式,学习环保知识的自觉程度。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调查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环保知识一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网络。只有不到1/8的学生在学校所开设课程中获得,由此可见系地获得环境知识的学生比例偏低。超过半数的被调查学生不经常关注环保新闻和主动学习相-5-环保知识,多数学生在看到(听到)环保新闻时不会很认真地看(听),可见学生获取知识的自觉程度不高。但另一方面,被调查的学生极大地肯定了在高校普及环境教育的课程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六、调查研究结论与建议(一)结论1.环境知识掌握情况调查表明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在校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知识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仍有很多学生环保知识贫乏。显著性分析显示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之间出现了较显著的差异,其中,相关学科的学生的环保知识掌握程度最好,一年级学生在环境认知水平部分得分最高,性别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2.环保意识被调查学生中自认为环保意识较强的比例低于2/3,这与同类课题其他研究者调查数据相比,情况基本相似。多数被调查学生对目前我国采取的环保宣传持不认同态度,但值得肯定的是绝大部分参与调查的学生能较好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现状,对环
本文标题:大学生环保意识与行为调查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067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