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远离校园贷-谨防网络诈骗
远离校园网贷谨防网络诈骗•2016年学生安全警示(1)——防网络诈骗•【案例情况】2016年3月6日下午,我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大四某学生想做兼职,在赶集网注册账号。注册成功后,该生收到一份冒充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营业员面试邀请的邮件,并附有人事QQ:1344558193。该生添加后才发现是“网络刷单”工作,对方通过QQ发给她一个操作流程和申请表。•网络刷单工作具体流程为:要求学生通过个人支付宝垫付,购买成功后会将钱和佣金再还给她。提交两单之后,对方以佣金已经返还到系统,需继续完成两笔刷单之后才能返款个人账户为由,让该生继续刷单。之后,又以系统故障,无法将钱返给该生为由,诱骗该生继续刷单。为打消其顾虑,对方提供了身份证、图片、公司等信息,并称可在北京市工商局网站上查询公司主体名称或注册号。在该生准备向舍友借钱继续刷单时,在舍友提醒下,方意识到可能受骗,并报警,此时该生已经连续刷了6单,支付金额总计19990元。•经警方调查发现:该公司为空壳公司。该生联系支付宝客服,尝试通过客服冻结相关账户,进行追回,支付宝客服回应称,资金已经到账,无法追回。•【警示教育】近日,以网上刷单、刷信誉为由的网络诈骗事件连发,被骗金额由几百到数万不等,骗子与受害者联系渠道多为QQ等即时聊天工具。往往这类诈骗,报酬丰厚,需要先垫付购买资金,而后返还。这种低犯罪成本、高隐蔽性、高渗透性的网络诈骗极易造成严重的后果。2016年学生安全警示(3)——防范电信诈骗•近几年,电信诈骗手段不断翻新,操作手法更加复杂和专业,呈智能性、专业性、复杂性、隐蔽性、跨地区团伙作案性等特点,部分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薄弱,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为减少因电信诈骗受损,提高广大学生的防范意识,现总结常见的几种诈骗手段和防范技巧。•骗术高超须看清,陷阱隐蔽要当心•【骗术一】冒充银行客服人员骗取个人信息。不法分子利用来电显示改号软件,冒充银行客服人员致电持卡人或发送假冒链接给持卡人,以“提升信用卡额度”、“临时调额”等为由要求持卡人提供信用卡信息。•【骗术二】冒充银行发送短信引诱事主进入钓鱼网站。不法分子利用伪基站冒充银行官方号码发送“积分兑换现金”等虚假营销活动短信或银行网银系统升级、认证工具过期等虚假信息,并在短信网址中内置一个钓鱼网址实施诈骗。事主往往信以为真,点击链接进入钓鱼网站,并输入手机号、密码、动态口令等个人身份关键信息。随后,不法分子通过掌握的这些信息登陆第三方网站冒用事主身份通过快捷支付实施资金盗刷。•【骗术三】冒充购物网站的短信诈骗。不法分子冒充购物网站工作人员,以“交易未成功需退款”的名义向持卡人发送假冒的退款网址链接,诱导持卡人输入信用卡卡号、交易密码、手机动态密码等关键信息致失密;•【骗术四】以招聘为诱饵实施诈骗。不法分子群发短信,以招聘公关人员、网络打字员等为幌子,要求事主进行面试。当事主抵达面试地点后,不法分子并不露面,而是声称事主已通过面试,需要向诈骗账户汇入体检费、培训费或手续费等才能上班,诱骗事主落入诈骗圈套。•【骗术五】以中奖为诱饵实施诈骗。不法分子通过网络、电话或短信等通知事主已被抽中奖,并设置高额奖金。当事主与对方联系后,就以领取奖金需先交纳“个人所得税”、“手续费”等费用为由,引诱事主实施转账。•【骗术六】以熟人为幌子实施诈骗。不法分子通过拨打事主电话或发送短信等手段冒充其外地熟人朋友或单位熟人,谎称出差办事,以出车祸、赌博被抓、家人住院等理由,要求事主通过银行汇款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首次拨打,往往是以“你猜我是谁”“还记得我么”等语言“套磁”骗取事主信任。•【骗术七】冒充家属汇款诈骗。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在外地求学的学生和家长联系方式,不停拨打学生的电话令学生关机,然后在学生关机期间冒充医生或警察给家长打电话,称学生生病或因车祸住院正在抢救急需用钱。家长在无法联系到学生的情况下,将钱款打入诈骗账户。•【骗术八】盗用QQ号录视频骗取对方信任实施诈骗。事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电脑被植入木马病毒,该病毒可以强制开启客户电脑的摄像头录制视频。然后不法分子又利用木马病毒盗取客户的QQ号,使用该QQ号与客户的朋友聊天并播放前期录制的客户视频,让朋友误将犯罪分子当成客户,达到诈骗客户朋友资金的目的。•【骗术九】假冒商务网站诈骗。不法分子首先建立一个假的电子商务网站,然后在淘宝网、腾讯网等支付平台网站发布虚假的商品信息,该信息中的商品价格往往比市场同类商品便宜很多,同时不法分子还会留下自己的QQ号或者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号码以及假电子商务网站的网址。当客户对该网站销售的便宜商品动心,并通过该网站购物进行支付时,就会链接到一个假的银行支付页面,客户在假支付页面输入的卡号、密码等信息就会被不法分子获取。•【骗术十】在WiFi热点中设置诈骗。骗子在商场等公共场所设置WiFi热点,引诱用户手机连接后,引导用户点击银行网站、购物网站等钓鱼网站,直接获取用户个人资料、支付宝账号、银行卡密码等信息,或者实施其他诈骗不法活动。•警惕意识须提高,防范常识要记牢•一、常备防范心理,坚持“三不一要”•莫贪小便宜,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常备防范心,坚持“三不一要”:•(一)不轻信。不要轻易相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给不法分子进一步布设圈套的机会;•(二)不透露。不向不法分子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三)不转账。绝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保证自己银行卡内资金安全;•(四)要及时报案。一旦上当受骗或听到亲戚朋友被骗,请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二、必备安全软件,谨记“三条底线”•用于网银支付的电脑和智能手机安装杀毒软件并及时更新以保护资金安全。当自己不确定所登录的网站是否安全时,尽量不要操作;确需操作的,可先在登录框内输入错误的用户名和密码,如果此时还能够登录成功(未提示错误),说明此网站为钓鱼网站。时刻谨记“三条底线”:•(一)保持镇定,语音电话不回拨。若有语音电话告知银行卡欠费、邮包未领取,请勿相信或者回拨,往往这就是骗局的开始。•(二)提高警惕,与钱有关要当心。一旦有陌生电话打来涉及到银行卡、账户、密码,凡是和钱有关的一定要提高警惕,赶快挂断电话。•(三)相互提醒,询问身边的警察。遇到冒充政法机关以办案和了解情况为由的电话,请勿相信。请第一时间与身边的警察(当地的社区民警、派出所、居委)联系。•三、提高警惕意识,牢记“十个凡是”•提高警惕意识,避免成为不法分子的诱饵。牢记凡是在电话中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凡是在电话中叫你汇款到“安全账户”的;凡是通知中奖、领取补贴要你先交钱的电话或短信;凡是通知“家属”出事先要汇款的;凡是在电话中索要个人和银行卡信息的;凡是叫你开通网银接受检查的;凡是叫你宾馆开房接受调查的;凡是叫你登录网站查看通缉令的;凡是自称领导(老板)或其朋友并要求汇款的;凡是陌生网站要登记银行卡信息的,都是电信诈骗。2016年学生安全警示(5)——防范“校园借贷”陷阱•【案例1】河南某高校大二学生郑某某于2015年2月接触赌球,之后越陷越深,直到无法自拔。越输越多时,郑某某一心想“捞本儿”,便开始借高利贷,总共借用、冒用28名同学的身份证、学生证、家庭住址等信息,分别在诺诺磅客、人人分期、趣分期、爱学贷、优分期、闪银等14家网络分期、小额贷款平台,分期购买高档手机用于变现、申请小额贷款,总金额高达58.95万元。最终,巨额贷款把郑某某逼上了绝路。•【案例2】我校电子学院2014级学生的石某某,因创业失败出现资金缺口,想到与好朋友吴某某(交通学院2012级学生)借钱。吴某某说自己的好朋友可以帮其办理分期贷款,利息不高,待资金宽裕后还款即可。考虑再三后,石某某同意把手机卡、银行卡、支付宝账号等信息给吴某某。期间,吴某某和他的朋友以审核未通过,平台没有打款为由,分期使用石某某的信息分别在趣分期、爱学贷、诺诺镑客、信通袋、闪银、人人分期、优分期、分期乐、速溶360、花儿朵朵、道胜分期、佰仟分期购、北银消费金融、名校贷、小树时代、久融金融、融贷通赢、乐花花、牛呗、好又贷、桔子分期等21个分期贷款平台办理分期现金加物品约16万元(含利息)。这期间,石某某未拿到任意一部手机电脑以及现金。直到收到催款短信和电话后,石某某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之后,石某某向派出所报案。•【案例分析】•随着“白条”、“花呗”以及P2P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快速兴起,校园贷款、校园分期以及网络贷款,倍受大学生追捧。此类校园借贷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甚至不需要本人当面签订协议,短短十五分钟就可以放款。在满足部分大学生消费需求之余,也能够缓解因学业、创新创业等带来的资金压力。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校园借贷的信息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等特点,使很多学生在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和侥幸心理之下可能陷入“连环贷”的陷阱。最终导致大学生本人出现信用不良记录,同时加上大学生父母的风险兜底和隐形担保特点,最终大学生的还款压力转嫁到父母身上。•【警示教育】•广大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1.增强辨别力,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面对各种各样的贷款信息与平台,大学生要选择有资质、合规的贷款平台,贷款前要了解清楚相关细节,如利率、还款期限、逾期后果等,并签署正规合同,避免陷入高利贷陷阱。贷款后,若真正发生贷款利息,要按照时间及时还款,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信用意识,避免出现信用不良记录。•2.寻求合适途径,化解经济困难。经济上遇到困难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资助政策解决,或者向父母、老师寻求帮助。若确实需要贷款,要提前考虑好贷款成本以及自身还款能力,征得父母同意并慎重处理,以免将还款压力转嫁到父母或他人身上。•3.量力而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工具的兴起,大学生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和盲目消费现象普遍,因此大学生要树立文明、理性、科学的消费观,不盲从,不攀比。
本文标题:远离校园贷-谨防网络诈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077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