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面部表情类(微表情是内心流露与掩饰,通常发生在五分之一秒的时间之内。)1、没有表情与出现表情同样重要。撒谎的时候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表情,往往没有任何表情2、眼睛法:(1)看着你有可能是在说谎,想看看你是否相信这个谎言。(2)眼睛向左看是在回忆,向右看是在思考谎话。(3)中断眼神交流------不代表撒谎(回忆中)。(4)眨眼睛就是真情。微笑的时候眨眼睛说明真的想到令人幸福的事。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说话时眨眼睛——隐瞒了什么3、如果吃惊的表情维持超过1秒,那就是在装,说明他在说谎。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4、瞳孔放大-----恐惧,性欲,紧张,愤怒。5、如果眉毛向下紧,那是真惊讶,如果眉毛上抬,表示其实知道而且在说谎。提高右边的眉毛,表示你很疑问。眉毛上扬并挤在一起,那是害怕担忧和恐惧。6、忧伤的表情:眉毛挂下来。不屑的表情:上嘴唇上扬。7、要是有人要将要实施血腥的罪行,就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眉毛朝下皱紧,上眼睑扬起,眼周绷紧。8、回答问题时咬紧嘴唇,这是焦虑的体现。9、鼻孔扩大、外翻,嘴唇绷紧——发火了,但还在控制当中。10、下巴用力表示人在生气。下巴扬起,嘴角下垂,自责。抬起下巴------十分尴尬。对人说话时向前伸下巴,代表生气或者愤怒11、咧嘴并且嘴角向下:这下玩儿完了。12、脸颊升高,嘴角下撇,这是悔恨的表现13、叙述者做出撇嘴的动作(嘴角两边向下,成一个凸行的弧度),这是一个经典的泄露内心的表情,就是对自己所说的话没有信心,或者有撒谎的嫌疑。14、抿嘴,试图掩盖。瘪嘴角是经典的犯错表情。对自己的话没信心。抿嘴经典的模棱两可的动作。15、当人的脸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表现出来的感情是装出来的。嘴唇左边向撩起,假笑。脸部74%的真实感受往往会在右脸暴露。二、动作类1、撒谎时,摇头否认之前可能会有一瞬间的点头动作。2、心生恐惧,典型的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他的手部首先冰凉。3、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身体和语言的不一致,表明在说谎。男人右肩微耸一下就是在说假话。4、男人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男人的鼻子里的海绵体在撒谎时容易痒)5、手放在眉骨附近代表羞愧6、手臂紧贴腿部,手指竖起,是心里不安的表现。7、说话时倒退一步,代表对自己所说的观点没有信心。肢体阻抗向后退一步,表示刚说的话不可信8、人们说谎的时候会摸脖子,这是个经典的动作。9、纵火和强奸有非常大的相关性,它们都是为了自我证明而出现的犯罪行为,都属于宣张自己的力量。10、语速快,将物体放在胸前,使自己与人竖起一道屏障,这是焦虑的表现。11、说话时手掌向外一翻一翻的,代表没有信心或者编造故事。12、女性如果看到同胞说自己被强奸而无动于衷的话,那说明她们知道这是在说谎,这个根本没有发生。13、被询问时,咬嘴唇、抓耳朵,这是在提高自己的控制感——焦虑的表现。14、叙述时低着头并且抚摸自己的额头,这是羞愧的表现。15、轻微的摇头表示“不”,当我们在说“yes”的时候却言不由衷,就会不小心做这个动作。16、说话之后手紧握椅子扶手,对自己的表述不认可。17、吞咽表示强烈的情感。18、摸自己的脸颊靠近耳根部位,紧张。19、手指指向一边,眼睛却朝另一边看,说谎的时候就会这样,绞尽脑汁编造事实,肢体则完全跟不上。20、亮出中指(fuck的手势),这是象征性的还有特定意识的下意识手势,充满敌意。三、语言类1、话语重复,并且声音上扬——撒谎2、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这样生硬的重复是典型的谎言。3、在学校里,越受欢迎的孩子,越会撒谎,他们能说会道,隐藏自己的感情。4、对自己描述的情况,会出现某些细节遗忘,但能进行及时纠正,很有可能不是在撒谎。如:回忆高度时把100000英尺改为100500英尺。5、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如果事情是编造的,他可以按虚构好的顺序说,但是却无法倒叙重复6、说话缓慢轻柔表明内心极度的悲伤和焦虑。7、摩挲自己的双手——自我安慰的状态,当你不相信自己在说什么的时候,就会出现这个动作来使自己安心。8、如果先突然大声说话,然后再用手猛拍桌子,这是对可怕事情反应的手势时间差。如果是真的发火,这两个动作会同时进行9、在刑事案件中,只有清白的人才敢承认自己和死者有过争执。罪犯是不会承认任何事情的,并且表面上会装得很无辜。10、说话犹豫且重复,没有办法组织好自己该说的话,所以明显是在说谎。11、如果事先已经准备好了谎言,会强烈希望快点把谎话说完。也就是反应时差(提问和回答之间的停顿时间)很短很短,甚至不足一秒。12、说话很急,使用手臂或者物体将自己与对方之间形成障碍,是焦虑的表现。当然,每个人遇到被人疑为罪犯时都会有这样的反应。13、克林顿Ididnothavesexrelationshipwiththatwoman,MsLewinsky而不是用的didn‘t,还有thatwoman,这是为了刻意拉开距离。
本文标题:微表情及行为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078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