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理论 > 汽车产业内贸易文献综述
1.产业内贸易研究综述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业内贸易理论体系形成依赖,过去的30多年,出现了很多有关于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跨国家、跨行业的分析产业内贸易。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勒特斯克与乌尔特(Loertscher&Wolter,1980)对经合组织13国的产业内贸易研究、伯格斯传(Bergstrand,1983)对经合组织14国的产业内贸易研究、哈夫林森与斯安(Havrylyshyn&Civan,1983)对62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研究等等,以上这些研究除了哈夫林森与斯安(Havrylyshyn&Civan,1983)只采用了国家特征,其余都是综合采用国家与产业特征进行实证。由于产业内贸易最开始出现在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对于这一领域的演技总体上比较落后。在我国国内,从事产业内贸易研究的人比较少,而更进一步实证研究的就更少了。徐娅玮(2001)通过时间序列对中国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回归,发现规模经济对中国整体产业内贸易影响较小。马剑飞、朱红磊、许罗丹(2002)采用产业特征对我国产业内贸易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规模经济的影响不大,但明显受到产品差异化的正面影响。陈讯等(2004)的研究发现产品异质、规模经济、市场结构有正向作用,而FDI的影响为负。2.汽车产业内贸易研究综述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较多,而对于我国汽车产业内贸易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很少。在有限的文献中,针对我国汽车产业内贸易类型,胡佩尔、杨丽华(2007)支出我国汽车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为主,而且以出口低价商品为主,同时,我国汽车产品的竞争力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优势;沈玉良、宋楚仁、方黎三(2007)计算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数据得到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也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在针对我国汽车产业内贸易的模式的研究中,陈秋云(2002)指出我国汽车整车产业内贸易是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以一种三国产业内贸易模式完成的。在分析我国汽车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时,符炯(2005)分析了产品多样化、规模经济、外资进入影响、市场结构和产业内产品的贸易壁垒等因素对中美汽车产业零部件贸易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产品多样化因素对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影响为正,而市场结构因素对其影响为负,其他三个因素的影响则很小,可以忽略。沈玉良、孙楚仁、方黎三(2007)指出,外资进入因素对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十分模糊,就目前状况而言,整体影响特征并不明显。他认为由于国际直接投资既可能成为一种中美汽车零部件贸易替代或贸易互补型的行为,也可能成为促进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活动。也就是说:如果外资的动机是追求规模经济和产品多样化,这两者应该是一个同步的关系;如果外资的动机是想分割汽车零部件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获取各中间环节的比较优势,即进行垂直专业分工,就会有更多的中美汽车零部件的产业间贸易而不是产业内贸易。
本文标题:汽车产业内贸易文献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078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