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 Chapter-1奈达的翻译理论
Chapter1奈达的翻译理论一、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描写语言学阶段(1940~1950),主要对句法,词汇学及语义翻译进行描述性研究,来说明语言的结构本质,帮助人们了解外语与翻译间的基本问题;(2)交际理论阶段(1959~1969),认为翻译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和技能,因此译者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去处理语言结构,利用语言学及描写的方法去解释翻译中的问题;在交际理论和信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对等原则;(3)社会语言学与符号学阶段(1970~),为避免引起过多的误解,将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更为注重语言交际和语义成分分析中的文化因素。二、奈达的主要翻译理论从两个方面来简要回顾奈达的翻译理论:(1)翻译的科学性;(2)动态对等原则。这两个方面的理论对现代翻译研究有突出贡献。形式对应和功能对等〔即动态等值(dynamicequivalence)〕他认为形式对应是指代表源语词或句在目的语中最切近的具有对等功能的词或句,在语言对之间并不总存在着形式对应,要根据原文语体来决定使用形式对应还是动态等值。他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而提出翻译的“功能对等”说,将翻译的过程归纳为三步:分析-转换一重构,以达到理解原文语义与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转达语义,最终获得与原文语义和语体上的对等。三、对等理论的适用范围许多翻译家都认为其理论是不适合文学翻译的。以诗歌翻译为例,林语堂曾经说过:“诗乃最不可译的东西。无论古今中外,最好的诗(而尤其是抒情诗)都是不可译的。”辜正坤在《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一书中所言,“凡属语言本身的固有属性(区别于他种语言)的东西往往都不可译”。针对这一问题,郭建中表示奈达的功能对等并不一定适用所有的文体和一切的翻译目的,他指出:“哲学、历史、科技等著作,要求如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迁就目的语的读者水平或目的语的文化规范。”四、对等理论的形式与内容之争所谓形式与内容之争,是由奈达的一句话引来的。奈达曾说:“形式附属于内容。”他要求对翻译的确切性的研究完全摆脱了表层结构的困扰,而把重点转移在以传译内容为主,使译文语言达到内容上与原文最贴近的自然对等上。
本文标题:Chapter-1奈达的翻译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079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