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国“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1902年第二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赫尔曼·埃米尔·费歇尔-在糖类和嘌呤衍生物合成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他的主要成就包括对糖类,嘌呤类,蛋白质(主要是氨基酸和多肽)等化合物的合成和研究,以及在化工生产和化学教育上的贡献,由此可以说他是生物化学的创始人。他用亚硫酸盐还原重氮苯,合成了苯肼,并在合成糖的反应中引入肼使之生成相应的腙来控制每个糖的结构,同时,他总结阐述了糖类普遍具有的立体异构现象,并使用费歇尔投影式描述。他还对茶叶、咖啡和可可等饮料的组分进行研究,分离并分析了茶碱、咖啡因和可可碱等,确定了这些物质都是嘌呤的衍生物,由一个嘧啶环和一个咪唑环杂合组成的杂环化合物,随后他成功地合成了嘌呤。1899年到1908年费歇尔对蛋白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在实验上,费歇尔改进了测试氨基酸的办法,发现了新的环状氨基酸脯氨酸和氧脯氨酸,确定了氨基酸是通过肽键(-CONH-)形成多肽。1905年阿道夫·冯·拜尔德国“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阿道夫·冯·贝耶尔(AdolfVonVaeyer)德国有机化学家,1835年10月31日生于柏林。由于合成靛蓝,对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获得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国“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奥托·瓦拉赫首次成功地人工合成香料,在脂环族化合物的研究中做出了贡献,于191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奠定了脂环族和波烯化学研究的基础,是人造香精和合成树脂工业的奠基人。他分离和提纯出香精油,并确定其结构成份。他首先发现用亚硝酰氧等试剂能和萜烯类化合物形成固体加成物,从而能系统地制备纯净的萜烯类化合物。并首先对萜烯加以命名。他又测定出萜烯的结构是由五个碳原子的异戊二烯单体聚合物,井指出在强酸和高温作用下,萜烯能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这为以后人工合成萜烯打下了基础。在1895年~1905年,他首次成功地人工合成香料,在脂环族化合物的研究中做出了贡献。1912年维克多·格林尼亚法国“发明了格氏试剂”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化学家维克多·格林尼亚。他发现了金属镁与许多卤代烃的醚溶液反应,生成了一类有机合成的中间体——有机金属镁化合物,即格氏试剂。1918年弗里茨·哈伯德国“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1909年,哈伯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索合成氨的最佳物理化学条件:在600C的高温、200个大气压和锇为催化剂的条件下,能得到产率约为8%的合成氨。哈伯认为若能使反应气体在高压下循环加工,并从这个循环中不断地把反应生成的氨分离出来,则这个工艺过程是可行的。于是他成功地设计了原料气的循环工艺。这就是合成氨的哈伯法。哈伯的合成氨的设想终于在1913年得以实现,一个日产30吨的合成氨工厂建成并投产。合成氨生产方法的创立不仅开辟了获取固定氮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这一生产工艺的实现对整个化学工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鉴于合成氨工业生产的实现和它的研究对化学理论发展的推动,决定把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哈伯。1950年奥托·迪尔斯西德“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库尔特·阿尔德西德库特·阿尔德,与他的老师奥托·第尔斯,合作发明了双烯合成反应,也称为“狄尔斯(Diels)—阿德尔(Alder)反应”,包括二烯加成(含共轭双键不饱和化合物,即相邻碳原子上的双键)而成为二烯亲和物(有双键的化合物被邻近羰基或羧基活化)。狄尔斯—阿尔德反应提供了制备萜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从而推动了萜烯化学的发展。二烯合成不仅在实验室合成中,而且在工业操作中获得了广泛应用。1963年卡尔·齐格勒西德“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发现”居里奥·纳塔意大利齐格勒在金属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一直占世界领先地位。1953年他利用铝有机化合物成功地在常温常压下催化乙烯聚合,得到聚合物,从而提出定向聚合的概念(见齐格勒-纳塔聚合)。居里奥·纳塔长期从事合成化学的研究,是最早应用X射线和电子衍射技术研究无机物、有机物、催化剂及聚合物结构者之一。1938年他由1-丁烯脱氢制得丁二烯,进一步发展了最早的合成橡胶方法。二人因对塑料领域内的高分子的结构和合成方面的研究,共同获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1965年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美国“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成就”1940年后期,伍德沃德合成了许多复杂的天然产物分子,包括奎宁,胆固醇,可的松,马钱子碱,麦角酸,利血平,叶绿素,头孢氨素,和秋水仙碱。经过这些分子的合成,伍德沃德开创了有机合成的一个新纪元,称为“伍德沃德时代”。他告诉人们只要仔细的运用物理有机化学的原理,以及精细的策划,天然产物可以通过人工的方法合成出来。伍德沃德还在有机合成中应用了红外光技术和化学降解方法来测定复杂分子的结构。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山道年酸、马钱子碱、magnamycin和土霉素,等等。1950年代早期,伍德沃德与在哈佛工作的英国化学家杰夫里·威尔金森一道提出了二茂铁的新颖结构。二茂铁分子由有机分子和铁原子构成。这个事件被当作是金属有机化学的开端。伍德沃德因其在合成复杂有机分子方面的贡献获得了1965年的诺贝尔奖。在他的获奖发言中,伍德沃德描述了抗生素头孢霉素的合成,并声称他已经设计出了这个分子切实可行的合成方法,颁奖后在很快的时间内就可以做出来。1979年赫伯特·布朗美国“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格奥尔格·维蒂希西德赫伯特·布朗一直从事硼化合物的研究工作,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化合物叫做有机硼烷。格奥尔格·维蒂希则研制成功了具有相当重要意义的一些新合成方法,并一直在研究反应机制。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发现了重新排列反应,这个反应以他的名字命名为“维蒂希反应”。布朗和维蒂希的研究成果打开了有机合成的新前景,并且高度促进了他们研究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创造的方法不仅在化学实验室里被很快采用了,而且还被编入了基础教科书和实验课程。布朗和维蒂希发展了硼化合物和磷化合物的用途,它们成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布朗及其合作者的努力,有机硼烷已经成为有机化学中所制造的用途最广泛的试剂之一。有机硼烷,可作为还原、重新排列和添加剂之用,开辟了把碳原子连结在一起的种种新的可能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赫尔伯特·布朗与他的导师赫尔曼·欧文·施莱辛格的合作中,布朗发现了一种生产硼氢化钠的方法,得到的硼氢化钠可用于制造单质硼和氢气。他研究出的手性硼烷化合物可用于还原某些有机化合物得到纯的不对称对映体,这是当时第一种得到纯的不对称对映体化合物的方法。2005年伊夫·肖万法国“发展了有机合成中的复分解法”罗伯特·格拉布美国理查德·施罗克美国伊夫·肖万早在1971年便建立了烯烃“换位合成法”的理论基础,一项用于石油衍生品生产的合成技术。罗伯特·格拉布开发出的催化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烯烃复分解反应催化剂。施罗克经过近20年的研究,于1990年证实金属钼的卡宾化合物可以作为有效的烯烃复分解催化剂,研制成第一种实用的催化剂。他们是因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而获奖的。这一方法是研究碳原子之间的化学联系是如何建立和分解的,是一种产生化学反应的关键方法。他们所发现的复分解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化工业,主要用于研发药品和先进塑料材料。
本文标题:诺贝尔化学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089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