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国际投资杜奇华第二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二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杜奇华电子邮件qihuadu@sohu.com第一节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20世纪40年代以前(一)纳克斯●纳克斯是最早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他于1933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资本流动的原因和效应》的论文;●虽然纳克斯从未提及过国际直接投资这一概念,但后人则往往认为他是最早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学者;●他把国际直接投资当作国际资本流动来研究的,他没有明确国际直接投资这一概念,他所分析的国际资本流动主要是分析产业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的跨国流动,是实际上就是后来的国际直接投资。第一节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二)纳克斯的利率诱因理论1.理论观点(1)国际资本流动是由于各国间利率水平的不同而引起的,资本总是从利率低的国家流向利率高的国家,而产生利率差的原因又是因为各国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诱因”会打破原来的供求关系。(2)纳克斯的利率诱因理论只解释为通过借贷来行使进行跨国资本流动的,表现交叉投资和相互投资。纳克斯利率诱因理论实际上体现了两个观点:●资本跨国流动最直接的动机是利润,而且是产业资本的利润;●引起资本跨国资本流动主要因素是产业资本。第一节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2.理论缺陷●他实际上研究的是国际直接投资,但没有把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投资区分开来,只是朦胧地看出他研究的实际上是国际直接投资。●他论文中涉及的市场需求、产业活动、技术创新和利润机会等都是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所必需考虑的主要因素。第一节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二、20世纪40年代以后至60年代●麦克道格尔和肯普的资本流动理论;●在纳克斯资本收益率差别引起的资本流动的理论的基础上,用几何图形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活动的发生及其福利效果,这一资本流动理论在当时颇具影响;●没有区分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第一节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没有阐明国际资本流动是通过信贷方式还是通过生产转移方式来进行的;●没有谈及投资者是否参与或控制经营活动,甚至没有提及产业、技术和市场等影响国际直接投资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仅仅使用几何图形诠释了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共性的东西,所以资本流动理论时间虽然在后,但离国际直接投资更远。第二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AdvantageTheory)(一)垄断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国际贸易在经济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掩盖了国际贸易背后的国际投资现象;●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跨国公司迅速崛起和规模的的不断增大,国际直接投资已成为国际流动的主要形式;●西方学者将贸易理论直接应用于国际投资活动的分析上;●西方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在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直接流动的假设前提上,不能解释国际投资领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利率诱因只能解释借贷资本的跨国流动,不能解释国际直接投资行为。第二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H.Hymer)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InternationalOperationalofNationalfirms:AStudyofdirectforeignInvestment)中首先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他的理论后经其导师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P.Kindleberger)的补充和发展,金德尔伯格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垄断理论》(Monopolistictheoryofdirectforeigninvestment)等论文中着重强调了市场结构的非完美性和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1976年海默又通过对美国企业的研究,并于1976年在麻省理工学出版的《国内公司与国际化经营:一项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较系统地阐述了美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从而使垄断优势理论更加完善。第二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二)垄断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1.海默通过对美国企业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后发现,美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仅限于少数几个行业,这些行业对利率的差异并不敏感,他们的海外资产中相当部分是通过在海外举债筹集的。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和垄断的工业部门结构有关。2.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是它们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美国企业之所以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其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更多强的垄断优势,不是追求利率的差异,而是获得高于在本国投资的获取的投资收益,第二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3.跨国公司所具有的垄断优势一般有以下几种:●技术优势。拥有专利、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技术的垄断既可以使跨国公司的不断地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并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来保持技术的垄断,这些垄断的技术只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转让,●资本筹集优势。跨国公司规模庞大,不仅拥有巨额的资本,而且拥有像信誉等无形资产。因此,它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这些借贷资本。第二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规模经济优势。跨国公司利用国际分工在全球实施一体化经营,实际上是一种规模经营,规模经营可以降低成品成本,●管理优势。跨国公司拥有较为完善的组织系统,这是企业以高效率运营提供了基础。●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如来自跨国公司拥有的产品差异化能力、商标、销售技术和渠道、市场特殊技能、政府的干预以及包括价格联盟在内的各种操纵价格的条件。第二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三)对垄断优势理论的完善海默和金德尔伯格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之后,很多学者开始对此理论进行补充和发展,其中对此理论发展贡献较大的学者包括以下几位:1.约翰逊。约翰逊(H·G·Johnson)于1970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国际公司的效率与福利意义》的论文,他在继承了海默和金德尔伯格垄断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来自企业对知识产权资产使用的控制,知识资本在公司内部的转移是直接投资过程的关键,知识的生产成本是成本最高的资本,而且其边际成本是很低的。第二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2.凯夫斯。凯夫斯(H·E·Cave)于1871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国际公司:对外投资的产业经济学》的论文,在承认垄断优势的同时,认为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在于产品的差异性,即跨国公司所拥有的是产品发生异质的能力。3.尼克博克(F·T·Knickerbocker)。美国学者尼克博克沿着与海默的不同的思路,对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提出新的见解。他在分析了美国1948年至1967年的对外投资状况之后,于197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寡占反应与跨国公司》(OligopolisticReactionandMultinationalEnterprise)的论文中指出,垄断优势理论不足以全面解释对外投资的决定因素,他认为战后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由寡占行业少数几家寡占公司在同一时期进行的,所谓寡占是由少数几家大企业组成,或是一种几家大公司占统治地位的行业或结构。第二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三)对垄断优势理论的评价1.垄断优势理论的影响●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开创了国际直接投资的这一研究领域;垄断优势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独立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开始形成;●突破了从资本流动的角度来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分析模式;●提出了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导致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第二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把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明确地区分开来,使后来更多的学者开始探讨跨国公司的各种行为的内外在原因,以及融资与投资活动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垄断优势理论为后来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垄断优势理论是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因此也被称为产业组织理。第二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2.垄断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它的研究基础是战后美国制造业少数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部门的境外直接投资活动;●他强调的是现有的技术和资金实力;●探讨的问题不仅是局部的而且是静态的;●它并没有深入研究企业如何才能具备垄断优势;●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没有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开始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垄断优势理论对此显得束手无策。第二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二、内部化理论(TheTheoryofInternalization)(一)内部化理论产生的背景●内部化理论也称市场内部化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跨国公司研究者为了建立所谓跨国公司一般理论所提出和形成的理论;●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莱(PeterJ.Buckley)和卡森(MarkCasson)分别于1976年和1978年合作出版了《跨国企业的未来》和《国际经营论》;第二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书中他们以市场不完为假设,把斯克的市场交易成本理论融入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提出通过市场内部化可以取得降低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的额外收益。●1979年,卡森在《跨国企业的选择》中对内部化概念作了进一步的理论分析。●1981年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llanM.Rugman)出版了《跨国公司内幕》一书。对内部化理论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扩大了内部化理论的研究范围。事实上内部化理论形成之时,正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国际分工之日。第二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二)内部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假设(1)假设企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从事各种贸易活动存在各种障碍,其内部化经营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2)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可以以内部市场替代外部市场;(3)在不完全市场上实施内部化来到降低生产成本,当这种内部化跨越国界时就产生了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第二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2.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市场内部化的过程取决于4个因素:(1)产业特定因素(Industry-SpecificFactor)。主要包括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等有关的因素;(2)区位特定因素(Region-SpecificFactor)。主要包括区位地理上的距离、文化差异和社会特点等引起交易成本的变动;(3)国家特定因素(Country-SpecificFactor)。主要包括东道国的政治、法律和财经制度对跨国公司业务的影响;(4)公司特定因素(Firm-SpecificFactor)。主要包括不同企业组织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在上述因素中,产业特定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第二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3.内部化的成本(1)资源成本。跨国公司将市场内部化后,就等于将一个完整的市场分割成若干个独立的相对较小的市场,内部化后的市场也无法使资源在整个社会实现最佳配置,以及无法使企业在最优经济规模的水平上从事经营。资源成本实际上是以牺牲规模经营而产生的成本。第二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2)通讯成本。●跨国公司的各个分支机构分布在全球的每个角落,其在与母公司以及各分支机构相互之间进行联系时,由于地理、语言以社会环境的差异显然会非跨国公司的通讯成本要高得多;●跨国公司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在进行通讯联络时,为了防止技术、管理方法和信息的泄漏,不能通过正常的费用相对低廉的外部通讯系统,代之以特殊的成本相对较高的内部通讯系统进行通讯联络。第二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3)管理成本。跨国企业市场内部化后,母公司必须加强对遍布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必须采用更有正对性的管理手段,这种管手段的成本一定高于非跨国经营企业。(4)国家风险成本。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作为外国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东道国政府的限制,如政策歧视等,甚至其资产遭遇没收等国家风险。第二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4.内部化的收益(1)跨国公司统一协调相互依赖的各分支机构的各项业务活动,获取了由于消除了外部市场经常出现的“时滞”所产生的经济效益;(2)利用中间产品的差别价格或实施转移价格,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3)利用技术优势控制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跨国公司保持对知识资产的有效控制,是保证企业实现利润增长的最有效手段。在知识产品市场价格机制失效时,知识产品的模仿者可以比知识产品创造者以更低的价格获得和利用知识产品。第二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4)消除了因外部市场上的垄断因
本文标题:国际投资杜奇华第二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134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