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关于青少年犯罪情况的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我对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学生姓名:马小雯指导老师:张利专业:法律-1-我对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甘肃省武威一中高一八班马小雯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因为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而且出现了手段残忍化、年龄低龄化、做案团伙化等新特点,它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今年中考结束后的暑期,喜欢看《今日说法》的我,为了全面、准确掌握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基本情况,通过爸爸的工作关系,我对某监狱155名犯罪青少年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与其中10名犯罪少年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对25名犯罪少年进行了电话“采访”,对这155名犯罪青少年的档案进行仔细阅读。事后,我认真进行了思考、分析、总结、整理,现形成以下调查报告:一、典型案例案例一:罪犯王某某,19岁,故意杀人罪,15年有期徒刑,犯罪时15周岁,初中文化,甘肃省兰州市人,从小家庭条件优越,父母都是单位领导,因为工作忙,无暇管理他,故经常逃学上网吧,作业花钱雇同学代写,整天与社会闲散人员鬼混。父母发现后,知道无药可救,只好动用关系让儿子去当兵,不料到部队后,自由散漫惯了的他哪受得了部队“清规戒律”的约束,经常偷跑出去玩耍,很快就结交了一帮不三不四的人,整天吃喝玩乐,并染上赌博恶习。一次,因赌资问题与人发生争执,大打出手,将对方用刀捅死。案例二:罪犯亢某某,20岁,绑架罪,10年有期徒刑,犯罪时16周岁,初中文化,甘肃省民勤县人,小学时成绩尚不错,初一时因结交了高-2-年级的一不良少年,便开始逃学、抽烟、喝酒,屡教不改,并数次参与打架斗殴,被学校开除,父母气之不过,停止供给他零用钱,不料他却决定“自力更生”,与同学张某某合谋,将同村小学三年级10岁学生刘某诱骗到僻静处,捂嘴捆绑后用摩托车拉到十公里外的另一同学家隐藏,向其家长索要现金10万元。结果,一分钱没得到,却领到了漫长刑期。案例三:罪犯李某某,20岁,贩毒罪,7年有期徒刑,犯罪时17岁,小学文化,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人,父母本是种植鸦片凭苦力吃饭的人,后因利欲熏心贩卖毒品而双双入狱,生活无着落的他又挺而走险、子操父业,也贩卖毒品鸦片而锒铛入狱。案例四:罪犯肖某某,18岁,故意杀人罪,15年有期徒刑,犯罪时刚满14周岁,小学文化,甘肃省临夏市人,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秀气文静。2008年6月的一天放学后回家的路上,上二年级的弟弟哭丧着脸告诉他说挨了同村同学宁某的打,肖某某遂返回学校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该同学腹部捅伤致死。原来,二者家长因浇水问题闹过几次矛盾已成怨家,早已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了。不料却从孩子身上暴发。案例五:罪犯石某某,21岁,故意伤害罪、抢劫罪、强奸罪、寻衅滋事罪,20年有期徒刑,犯罪时18岁,甘肃省古浪县人,他入狱前纠集一帮社会闲散人员在兰州市安宁区、城关区、七里河区为非作歹、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持刀抢劫,称霸乡里,无恶不作。他们共同做案14次,一次抢劫一19岁女孩子手机、现金和金项链后又三人将其强奸。最后一次纠集40多人持砍刀、木棍、砖头等与另一团伙群殴火拼,打死一人,打伤五人,被当场抓获归案。-3-案例六:罪犯祁某某,23岁,抢劫罪,无期徒刑,犯罪时19岁,小学文化,甘肃省榆中县人,他父母离异,母亲去新疆做生意,父亲管不住只好放任自流,只身混际兰州市,曾被公安机关拘留过三次,劳动教养过一次,但恶习难改,他的“职业”是乘人不备、专从背后抢劫单身女子的皮包、项链、手表等,由于大多数受害人胆小怕事不敢声张,使得他屡屡得手,遇有几个反抗的则被他用水果刀刺伤面部、颈部等。最终东窗事发,领受重刑。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通过这155个案例及相关资料,我总结出青少年犯罪有以下特点:(一)行为特点一是犯罪年龄低龄化。这155个案例中,2008年以来14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72人,占总数的46.7%,其中刚刚达到刑事责任年龄14周岁的28人,占总数的18.5%。据某监狱资料显示,近三年来收押“80、90后”罪犯972人,其中30岁以上19人,仅占3.4%;21—29岁的435人,占76.8%;20岁以下112人,占19.7%。二是犯罪类型多元化。青少年犯罪类型越来越多,他们崇尚物欲和享受,具有暴力倾向的多,放火、爆炸、杀人、抢劫、伤害、绑架、敲诈勒索、强奸约占65%;贩毒约占25%,其它约占10%。三是犯罪手段成人化。十几岁的孩子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后伪造现场,一些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被频频使用,具有了明显的成人化、智能化特点。-4-四是犯罪主体团伙化。据资料表明,70%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属于两人以上共同作案,少则三至五人,多则十几人甚至数十人,他们相互勾结、相互影响、相互利用、相互壮胆、义气用事,事后分脏,各奔东西。下次作案则又纠集在一起。五是犯罪结果残忍化。他们心狠手辣,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危害性极其严重。前资料显示的972人中,有命案的就有98人,造成生重伤或致残的达187人。(二)心理特点1、渴望独立的心理。青春期的“小大人”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健康发展;反之,则反抗心理过度,有可能与社会对立,与他人对立,最终走向犯罪。2、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他们思维活跃,爱独立思考,由于经验有限,很容易颠倒是非,从而走上违法犯罪之路。3、情感强烈又不稳定。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状态决定了他们情绪的强烈性与温和性、狂暴性与细腻性共存,可变性与固执性、内向性与表现性同在。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见义勇为,公而忘私。引导不好,则可能轻举妄动,违法乱纪,还自以为是。4、逐渐成熟的性困惑。青春期身体、生理的快速增长与心理的缓期成熟必然使少年关注异性、爱慕异性而又感到困惑不安。但是,如果不及时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其形成健康的性心理和性价-5-值观,恰当地处理两性人际关系,就易受到淫秽书画影视的不良影响,就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根据调研的情况,我认为,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十分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一)主观原因:1、认知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差。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看问题简单、片面,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很少经过深思熟虑,常常不计后果。虽然思想比较活跃,但判断是非能力较差,从众心理较强,存在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总认为自己比别人懂得多,交友不慎,就很容易被人利用。2、法律知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不学法、不懂法、不遵法,大多数犯罪少年往往从一些影视作品、电脑游戏、书刊杂志中,吸收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被送进了监狱还不知自己犯了法。3、性格粗野、固执、孤僻、易冲动,自控能力差。他们大多包容心、同情心、谦让心普遍较差,平时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4、学习压力大,心理长期受到压抑。如果缺乏倾诉对象,不能正确释放,则极易走向极端。(二)客观原因:1、家庭因素。(1)家长教育方法不当。一是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袒护和娇纵,使之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正所谓“严是爱,宽是害,不闻不问要变坏”。二是管教方式简单粗暴,-6-有的家长与孩子气心平气和的勾通少,孩子一有错事则无情的谩骂毒打,甚至赶出家门,导致孩子在弯路上越陷越深。(2)家长监护不力。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或因工作太忙或忙于应酬,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学习如何,从不关心,甚而几天不回家,也不过问。(3)有的家庭教育环境恶劣。如单亲家庭、不和睦家庭,致使孩子心理受严重伤害;家长有不良嗜好的,如父母当着孩子面吵嘴、赌博、酗酒、甚至于犯罪的,自然影响到孩子成长。(4)家长与学校缺乏沟通。有的家长平时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主动与学校、班主任联系,了解其子女在校表现,一旦孩子出事,就把发生问题的责任都推给学校。2、学校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应试教育,忽视品德教育。为了提高升学率,只重视文化课成绩,而法制、思想道德教育不够,课时少,且形式呆板、效果差。二是学校监管不力。主动和学生家长联系不够,和治安等有关部门沟通少,其结果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管理脱节,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及时的帮教处理,导致问题沉积,起不到防微杜渐作用。三是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较差,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少数教师对违纪学生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轻则讽刺挖苦、状告家长,重则罚站、打骂、赶出教室,致使少数学生厌学、逃学,流入社会参加不健康的活动。3、社会因素。(1)不良风气对青少年有腐蚀作用极大。文化部门有时对文化市场管理不够严格。特别是音响制品和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有些网吧的业主还利用各种手段引诱青少年上网,并给买烟、买食品、开夜场等,致使他们“乐不思蜀”,学习没心思,整天想上网、玩游戏,成瘾者-7-就如同吸毒一样,对孩子的身体、精神造成严重损害。没有了钱,有的向家里人要,有的就去偷,去抢。据调查,违法青少年,绝大部分是游戏控。(2)社会缺少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课余时间无处可去。(3)少数学生在外租房,造成学校、家长监管失控,极易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几点建议(一)发挥学校教育的生力军作用。学校“育人”不光要灌输文化知识,更要培育思想品德,还需要注重心理品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教书”的基础上,必须做到:1、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理想、道德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祛除他们不不健康的人生哲学,清除头脑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教育学生逐步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2、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安全度过青春危险期,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素质,提升其正确的认知力、判断力、承受力和意志力。使他们懂得自尊、自爱、自重,增强自控能力,引导他们逐步改变对人生的不合理信念,加深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从而有效地预防或者制止犯罪。3、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情况的青少年,开展以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如观看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主要内容的电影、戏剧、文艺演出、举办法制报告会,搞好警校共建等活动。4、开展人际关系教育。90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溺爱,使他们的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意识,在人际交往中过分凸显自己,而不顾及别人,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和技巧。所以,学校要利用班会和政治课时间,对学生进-8-行人际关系教育,使他们学会处理各种矛盾基本常识,掌握与人相处的基本技巧,学会控制理智、控制情绪的基本方法。避免因“小事”处理不当而引发“暴力”事件,顺利愉快地度过学习生活。(二)发挥家庭教育的先导作用。家庭教育是未成人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环节,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家长不仅要把教育子女作为一种家庭私事看待,更要把子女教育与国家、社会利益联系起来。在家庭环境中,不仅要有严教善教的家教,还需有文化、道德修养、法制观念强的好父母。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的犯罪的因素和条件。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1、从小抓好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自小就抓紧对孩子的管教,克服过分溺爱、管理粗暴、行为不端等弊端,促进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首先,父母应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时时处处事事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其次,要正确评价孩子的是非功过,做得对的给予肯定、表扬、鼓励,做错的要耐心批评、教育、引导,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养成知错就改的习惯;第三,从小让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劳动兴趣、劳动习惯、劳动责任、自立意识;第四,多给孩子精神食粮,比如讲一个有意义的故事、买一本好书、一起玩健康向上的游戏,激发他们爱学习、动脑筋的兴趣,避免给孩子过多的必要的物质满足。2、家长与学校要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家长应经常主动与老师联系、沟通,避免对孩子的脱管,对孩子的情况要做到你(学校)知、我(家长)知,防止孩子欺你(学校)埋我(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举动和迹象,应互相告知提醒,共同教育防范,做到防微杜渐。3、
本文标题:关于青少年犯罪情况的实践调查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207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