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部分知识落实篇专题五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讲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核心考点归纳整合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维持1.内环境组成、理化性质及调节中的3个“三”(1)内环境三类组成。注: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及含量与血浆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其他组成成分基本相同。核心考点归纳整合(2)内环境三项理化性质。①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②酸碱度(7.35~7.45),血浆的pH主要通过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来实现调节的。(3)内环境稳态三大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涉及三类信号分子即:递质、激素、淋巴因子。核心考点归纳整合2.内环境及其组成中的3个“必须认准”(1)必须认准两类“非内环境物质”。①专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核酸、呼吸酶等)不属内环境成分。②专存在于与外界相通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等)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2)必须认准三类内环境物质。①小分子物质,CO2、O2、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等;②大分子物质—血浆蛋白、抗体等;③信号分子—淋巴因子、激素、神经递质等。核心考点归纳整合(3)必须认准发生于内环境中的三类反应。①酸碱缓冲对参与的对碱或酸的缓冲反应;②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的反应;③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3.内环境稳态维持的基本途径(1)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核心考点归纳整合归纳提炼核心考点归纳整合核心考点归纳整合►对位训练1.如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C)核心考点归纳整合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B.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会降低C.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D.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①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内环境pH相对稳定解析:①是血浆、②是淋巴、③是组织液,①与③可以相互渗透,A正确;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错;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发生作用维持内环境pH相对稳定,D正确。核心考点归纳整合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实例分析1.体温动态平衡的调节(1)调节过程:核心考点归纳整合(2)涉及的三个环节:2.水盐平衡的调节(1)调节过程。核心考点归纳整合3.血糖平衡的调节(1)调节模型:“+”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两粗箭头表示主要途径核心考点归纳整合(2)血糖调节涉及的器官、激素:①血糖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②相关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其中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③相关的器官有肝脏(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肌肉(葡萄糖合成肌糖原等)、胰腺(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脏(肾小管、集合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和小肠(糖类的消化和吸收)等。核心考点归纳整合(3)规避糖尿病的3个易错点:①尿中含糖未必是糖尿病—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可能会导致尿中含糖,此时血液中血糖浓度可能正常。②糖尿病患者未必缺乏胰岛素—缺乏胰岛素(胰岛B细胞受损)固然可导致糖尿病(此为Ⅰ型糖尿病),但倘若缺乏胰岛素受体或胰岛素与受体不能正常结合,仍会导致血糖过高呈现糖尿症,此类患者血浆中胰岛素含量正常(此为Ⅱ型糖尿病)。核心考点归纳整合③不能理解糖尿病“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的关系,误认为多饮、多食,导致多尿。核心考点归纳整合(1)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2)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3)抗利尿激素的产生、分泌部位是下丘脑的神经细胞,而释放部位是垂体后叶。(4)人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人在炎热环境中体温的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即主要通过神经调节来调节散热过程以实现体温的相对稳定,炎热环境下,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但受基础代谢影响,而不会大幅度下降。(5)参与调节血糖稳定的糖原是肝糖原,肌糖原不会直接分解形成葡萄糖。核心考点归纳整合►对位训练2.(2015·新课标卷Ⅱ)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中的重要激素。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通常,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内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会升高。在这个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分级的,其中由____________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____________分泌促甲状腺激素。(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包括提高____________的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影响神经系统的____________。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核心考点归纳整合(3)除了作用于靶细胞外,激素作用方式的特点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核心考点归纳整合解析: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及作用特点,难度较小。(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分别是由下丘脑、垂体分泌的。(2)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细胞代谢速率,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3)激素的作用方式特点主要包括: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答案:(1)下丘脑垂体(2)细胞代谢发育和功能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3)高效(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核心考点归纳整合免疫调节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核心考点归纳整合2.几种免疫细胞的作用(1)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①处理、呈递抗原;②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2)B细胞:①识别抗原;②增殖分化成浆细胞、记忆细胞。(3)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①识别抗原;②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③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核心考点归纳整合(4)浆细胞:分泌抗体。(5)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6)记忆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进行更强烈的二次免疫。(7)关注上述各类细胞中存在的三个“唯一”。①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浆细胞。②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浆细胞。③唯一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的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核心考点归纳整合3.体液免疫中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反应(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2)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3)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4)初次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曲线图如下所示:核心考点归纳整合4.免疫失调症(1)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对自身“正常组织”予以攻击。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2)过敏反应: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过敏原对过敏反应者是抗原,对正常人则不属抗原如青霉素、蚕蛹蛋白等)(3)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属免疫低下或缺陷)核心考点归纳整合归纳提炼1.三看法界定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核心考点归纳整合2.界定免疫预防(主动免疫)与免疫治疗(被动免疫)(1)接种“疫苗”—用于免疫预防,属主动免疫,侧重于产生记忆细胞以备二次免疫反应。(2)免疫治疗—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抗毒血清等免疫活性物质,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属被动免疫。核心考点归纳整合►对位训练3.(2015·新课标卷Ⅰ)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回答下列问题:(1)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目的蛋白)时,可先提取HIV中的______________,以其作为模板,在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下合成______________。获取该目的蛋白的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随后导入受体细胞。(2)从受体细胞中分离纯化出目的蛋白,该蛋白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此蛋白结合的相应分泌蛋白是________________。该分泌蛋白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检测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核心考点归纳整合(3)已知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____________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4)人的免疫系统有______________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核心考点归纳整合解析:(1)HIV属于逆转录病毒,它的遗传物质是RNA,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可以逆转录为cDNA,用于构建基因表达载体,从而制备HIV的某蛋白。(2)HIV的某蛋白作为抗原进入机体后,能刺激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一种特殊的分泌蛋白——抗体;可用该抗体进行抗原—抗体进行杂交来检测血清中是否含有HIV。(3)HIV病毒营寄生生活,寄生在T淋巴细胞内,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因此少了T细胞,特异性免疫几乎全部丧失,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功能。(4)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可及时清除体内产生的癌细胞,艾滋病患者的整个免疫功能缺陷,机体会发生一系列顽固性机会感染和肿瘤的发生。核心考点归纳整合答案:(1)RNA逆转录酶cDNA(或DNA)(2)抗体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3)T(或T淋巴)(4)监控和清除
本文标题:【金版学案】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课件第一部分知识落实篇专题五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讲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223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