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七章我国古代军事制度一、秦汉军事制度二、魏晋南北朝军事制度三、隋唐军事制度四、宋元军事制度五、明清军事制度六、我国古代军事制度的特征军事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军事管理体制、编制、训练、军事职官、兵役、军队调发与战时指挥、粮饷兵器与马政保障等各项制度一、秦汉军事制度1.秦汉军事管理体制太尉主理全国军政,战时随时任命将军统兵。秦有上将军和前后、左、右诸将军,武帝时设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高级武官。军队可分为京师兵、地方兵和边兵三部分。京师兵主要由郎官、卫士和守卫京师的屯兵组成。郎官由郎中令统领,卫士由卫尉统领,负责宫廷内外的警卫。负责守卫京城的屯兵由中尉统领。边兵主要负责边郡戍守,由边郡郡守统领,下辖都尉和部都尉。军队平时主要归郡县,郡一级的军政长官称郡尉,平时维护地方治安,战时听从皇帝调遣。二十六年,遂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今海内赖陛下神灵统一,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始皇本纪》2.郡县征兵制秦征兵以郡县为单位,凡17至60岁的男丁都要服兵役,守边称“戍卒”,守京师称“正卒”,在本郡县听差称“更卒”。秦兵役具有劳役性质,有时被派遣承担国家工程的修建。汉时规定男子不省贵贱,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一般服役两年,第一年为郡县常备兵,接受军事训练,第二年到京师或边境屯守卫戍,期满回乡,遇有战事再临时征调。武帝后,征兵同时,也实行募兵制,北军八校尉以及御林军皆招募而来,东汉募兵更多,称“勇敢”、“奔命”、“伉健”。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剑指天山西、马踏黑海北;贝加尔湖张弓、库页岛上赏雪;中南半岛访古、东京废墟祭祖,旌旗指处、望尘逃遁,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1.魏晋南北朝军事管理体制军队分“内军”和“外军”内军指中央直辖禁卫京师及屯戍京畿的军队,由皇帝直接控制,领军将军只负责训练和军事行政工作,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外军多由加将军号的都督或刺史诸州分领,屯戊于重要郡州二、魏晋南北朝军事制度2.世兵与府兵世兵制为南朝和北魏、北齐的主要兵制。多由降兵改编,单独编成军籍,不得与一般百姓通婚,世代为兵,其家属则在国家分配的土地上劳作,世兵制下军人地位低,素质差,战斗力弱。府兵制源于鲜卑部落兵制(实质也是世兵制),西魏、北周以府兵为主。府兵制始于西魏大统年间,初设六军,后发展为8柱国、12大将军、24开府将军,统24军。早期府兵多由鲜卑旧部和中原强宗子弟及关陇豪右组成,编为府户,脱离生产,专隶军府,除武器自备,其余皆由政府供给,免除一切赋役,府兵将领无论何族均用鲜卑赐姓,军人也从主帅之姓,带有浓厚的部族兵特色。隋改革早期府兵制,军户编入民户,军人受田,但府兵仍归军府统辖。府兵在乡为农,在军为兵,兵农合一、寓兵于农。“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开皇十年隋文帝诏三、隋唐时期的军事制度1.隋唐军事管理体制府兵调遣、指挥权均归朝廷,中央设16卫(隋初为12卫),16卫下各辖军府军府按“中外相维、重首轻足”、“居重驭轻”方略,分布在京城和冲要地区,折冲府和地方长官互不统属,府兵每年上番宿卫京师,部分驻守军事要地中央禁军除以府兵上番者为南衙禁兵外,还有来自召募的北衙禁兵,屯于宣武门专任宿卫,唐朝中后期所依赖的神策军亦属于北衙禁军,唐末为宦官掌握隋、唐还于尚书省下设兵部,作为中央军事行政机关,掌军事行政、武官选授并掌发兵之令,但不统兵太宗贞观十年,更号统军为折冲都尉,别将为果毅都尉,诸府总曰折冲府。凡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皆有名号,而关内二百六十有一,皆以隶诸卫。凡府三等:兵千二百人为上,千人为中,八百人为下。府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长史、兵曹、别将各一人,校尉六人。士以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五十人为队,队有正;十人为火,火有长。——《新唐书》2.从府兵到募兵唐中期,府兵因负担过重而大量逃亡,折冲府名存实亡,府兵制受到严重破坏。为补充兵员,开始采取招募的办法。开元十一年,招募各州逃亡的府兵和白丁充当宿卫,以代替府兵定期轮流宿卫的旧制度。同时,令各军镇招募长驻边疆的军防健儿,其家口愿同去的,分给田地屋宅。边兵由方镇操纵,唐末节度使拥兵自重,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府兵制度基本结束。1.宋朝军事管理体制宋朝军事权由枢密院、三衙、兵部分掌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称枢密使,由文臣担任,掌兵籍和调动军队的符契,秉承皇帝旨意,调发全国军队,但无军队的指挥权三衙指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使司,只有统领军队训练和作战的权力,无军事调动权兵部掌管仪仗﹑武举、军需和选募军兵等事战时军队受枢密院调发,由皇帝临时派遣统帅,率兵出征,事已则罢四、宋元时期的军事制度2.募兵制禁军是皇帝的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伐,是北宋的正规军,来源于全国招募与选自厢兵、乡兵中的健壮兵丁;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进行军事训练,只给地方政府服役;乡兵亦称民兵﹐是不脱离生产,农隙集结训练的民众武装﹐以按户选﹑抽的壮丁或募集的土人组成;蕃兵是招募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充当过境屯戍守军谪罪兵役制开始盛行谪罪兵役制战国时的魏国,“(王)命令将军:经营商贾和客店的,给人家做赘婿的,以及在百姓中带头不耕种,不修建房屋的,我很不喜欢。要把他们杀掉,又不忍连累他们的同族弟兄。现在派他们去从军,将军不必怜惜他们。在杀牛搞赏军士的时候,只赏他们三分之一斗的饭就够了,不要给他们肉吃。攻城的时候,那里需要人,就把他们用在那里,将军可以叫他们去平填池壕”秦汉时期,“兵不足用,而后谪发矣”西汉有七科谪:“吏有罪一,亡命二,资婿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市籍七,凡七科”《汉书.武帝纪》明朝的“恩军”、“充军”3.元朝军事管理体制元初军事与社会组织融为一体,各部落按百户、千户、万户编制,兵牧合一,南下后设枢密院和兵部元朝军政是一元体制,军队指挥权、人事选任和拱卫京师及皇宫的权力,都由枢密院一体掌握;兵部只负责一般军事行政事务,不介入机要;地方设行枢密院,后皆并入行省军队包括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分宿卫和镇戍两大系统,实行军户制和军官世袭制4.部落兵制和征兵制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本部落的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全部当兵,下马牧畜,上马攻战进入中原后,蒙古族成年男子皆兵,其他民族实行军户制,即国家强行指定一部分百姓承担兵役,其户籍列入军籍,另行管理,其中汉军中还实行正、贴军户制1.明朝军事管理体制实行以屯田制为基础的卫所军制,全国遍设卫所,控扼要害。中央设五军都督府掌全国卫所军籍,设兵部掌训练、调动、任免和后勤等军政工作凡有军事行动,兵部奏请皇帝调动军队,并批准某都督出征,事毕兵回卫所,将归都督府英宗后,都督府将军统帅之权也为文臣所夺,战事多派文臣总督军务,武将只负责具体作战,都督府形同虚设五、明清时期的军事制度2.卫所军制设军户有都督府管理。列入军户者由国家分配一定的土地,兵士有军籍,世袭为军,平时屯田或驻防。遇有战争,朝廷命将,率领调自卫、所的士兵征战。中期后募兵制流行,“戚家军”、“俞家军”3.清朝军事管理体制中央军事机构为军机处和兵部,其中兵部只负责稽查军队员额,考核将官任职情况并作一些不重要的人事任命,军事大权掌握在皇帝的顾问班子——军机处手中。4.八旗和绿营早期兵民合一,后增设蒙古和汉军八旗,共为24旗,入关后,八旗兵脱离生产,并分为禁旅(京营)八旗和驻防八旗。禁旅八旗又分郎卫和兵卫,前者为亲军警卫皇城,由正黄、镶黄、正白等上三旗子弟组成,归侍卫处统领,后者拱卫京师,由八旗都统衙门统管除东三省,其余地方设绿营为地方军事领导体制,归兵部统辖。绿营以一至三省为军区,省内最高武官为提督,或由总督、巡抚兼任,省内分设若干镇,镇有总兵。“标”是绿营的基本单位,每标有500-1000人,标下设营,长官称“管带”后期又有临时招募的“防军”,以及为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而设的“练军”1.管理体制皇帝是最高统帅,亲掌军队调动、命将与指挥统兵、调兵与战时指挥系统三权分离,分而治之以皇室和亲信近臣任监军,监督将领,控制军队保持一支精强的中央军,居内驭外中外相维、文武相制两种特殊的分权:为了屏藩皇室,给封国以一定军事权力;为挽救危局,放权于地方六、我国古代军制特征2.兵役制度征兵制•春秋战国、秦和汉世兵制•晋、隋、唐、元、明、清募兵制•宋、晋、唐、明、清
本文标题:第七章 军事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233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