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及启示
中西方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及启示一、古希腊地理学(一)最早的地理记述古希腊最早的地理记述出现于公元前13—前12世纪的荷马史诗中,荷马被推崇为希腊地理学的祖师。所谓“荷马史诗”是指两部历史性长篇叙事诗:一部叫《伊利亚特》,它记述了公元前1280—前1180年100年间特洛伊城战役的一段情节;另一部叫《奥德赛》,它叙述了奥德赛在特洛伊城陷落以后回到家乡伊塔卡的艰险经历。奥德赛被风暴吹离航线,在遥远地方漫游了20年,经过了许多自然风光特异的神奇地。两部史诗时间相差百年,但作者都叫荷马,是一人所作还是两人所作尚无从可考。但不管怎样,“荷马史诗”堪称西方最早的地理记述了。(二)地圆说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制定了天体圆周运动的数学法则。公元前5世纪到前4世纪,两位伟大的希腊哲学家为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柏拉图(公元前428—前348年)提出了“地球是圆的”概念,创立了“地球中心说”。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从自己的直观感觉出发一直认为地球是扁平的。但是作为哲学家的柏拉图却对此提出了否定。柏拉图是位演绎推理大师,他主张地球上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拙劣的摹象,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事物都是从完美的客体退化下来的,或处于退化过程之中。他认为对称的形式是完美的属性之一,人类居住的地球应该是用最完美的形式创造的,所以一定是球形。亚里斯多德与柏拉图不同,他是从特殊到一般来进行推理,即采用归纳法来观察分析事物。他观察到很多事实证明地球是圆的,如: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圆的;当一个人向北走的时候各种星辰的地平高度就增加等等。他还认为,可居住性是对赤道距离的函数,即离赤道越近越炎热得难以居住。他预言有个南温带,认为利比亚人的黑皮肤是太阳晒的结果。这些思想在地理界影响了许多年,几乎是到地理大发现之前人们一直是这样看待地球的。(三)地球周长测定亚里斯多德之后是被称为地理学之父的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ofCyrene,约公元前273—前192年)。他是西方第一个使用“地理学”这个词的人,“地理”即“地球描述”之意(geography,ge—地球,graphe—描述)。以后的德语、法语、英语、俄语的“地理”一词都是以此音译的。他以相当精确地测定地球的周长而闻名于地理学史。他发现夏至那天西埃尼深井可见太阳倒影,即认为太阳是直射的,而同一天亚历山大城方尖塔与太阳光交角为圆周的1/50。因为太阳离地球很远故阳光可视为平行线。这样亚历山大城方尖塔与地心的连线及西埃尼井与地心连线的夹角和亚历山大城方尖塔与阳光的夹角,可视为平行线间的内错角,两角相等同为360°×1/50。这样,用西埃尼井与亚历山大城方尖塔间距离乘50即可求出地球周长,其数值为25000英里,与实际地球周长仅差140英里(其误差不足6/1000),足见其英才和聪慧。埃拉托色尼还对亚里斯多德所相对划分的五个气候带规定了纬度的数字界限(热带48°,寒带从极地向两边各延24°,温带各42°),写了一个描写可居住地球的书,书中把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地区,并绘了一张世界图。(四)托勒密的《地理指南》公元2世纪,托勒密(生卒年不详)搜集了罗马军队和商人的材料写成了八卷《地理指南》,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地名词典,同时还绘制了部分地图。托勒密的《地理指南》和《世界图》错误颇多,如他认为存在有巨大的南方大陆,地球周长、经度误差很大等等。他的书一直被认为是西方地理学的权威著作。他认为地球是一个位于中心保持不动的球体,而天体则环绕着它转圈子,这一“地心说”思想统治了人们思想长达十几个世纪。尽管如此,托勒密乃不失古希腊地理学集大成者。在他以后的许多世纪中,再没有产生古希腊时代那样伟大的地理学家。二、中世纪西方地理学进入中世纪以后,科学在神学的压抑下发展很慢,而且被歪曲和颠倒。基督教寺院的学者们,他们不是去科学的分析观察地球,而是竭力把各种文献资料和发现事实与《圣经》、《创始记》中的经典协调起来。他们阅读拉丁文,对古希腊的资料很少了解,翻译过来的文献也不去研究发展,托勒密的地心说成了中世纪基督教地理学的权威,对亚里斯多德的“热带不能居住,黑人是晒黑的,回到温带还会变白”等错误的地理思想一直深信不疑。地图也在原来的基础上退化了,相当正确的已知海岸线划定也不见了,代之以纯属幻想的T—O图。如果说西方中世纪地理学还有些成绩的话,要算是一些旅游观察和后期的一些学术闪光之处。1096—1270年间,欧洲基督教组织了八次十字军远征,每次都以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耶路撒冷的圣墓为目的。十字军是从欧洲各地招募来的,战争结束后幸存者又返回欧洲各地,他们带回了大量的异国的自然风光、风俗人情,大大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居住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维京人,于公元9世纪到10世纪漂渡大西洋发现了冰岛、格陵兰岛。公元1000年又登上纽芬兰岛和北美大陆东北岸。他们是欧洲人中最早发现新大陆者,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发现未得到人们的重视和注意。中世纪作为个人旅行家最著名的要算是马可·波罗(1254—1323年)了。马可·波罗是威尼斯人,17岁时(1271年)随父亲、叔父到中国长途旅行,并在中国留居17年,受命于大汗,当过中国元朝的地方官吏,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知识。1292年在元朝大汗船队护送下,经新加坡、斯里兰卡、印度到波斯湾,再经陆路返回欧洲。马可·波罗的旅行和他的游记在欧洲人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直到哥伦布时代欧洲人还在梦想寻找马可·波罗笔下富庶繁荣的中国。到中世纪末期,有少数学者开始主张以理性对待权威,出现了不少卓越的地理思想。孔契斯的威廉(?—1150年)提出关于大气下层受热上升冷却成云的思想。15世纪的皮埃尔·戴利著有《理想世界论》一书,引证了许多报道对托勒密的“灼热的热带不可居住”、“有一个封闭印度洋”之说提出怀疑,对哥伦布等地理大发现时代的航海者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制图技术上,14世纪后期也有很大改进,1300年波托兰诺海图制成,它是以图上几个中心点的放射线网为航海方向指示的。1375年在波托兰诺海图资料基础上制成了著名的卡泰兰世界地图,这是第一幅给锡兰岛(斯里兰卡)和印度半岛以正确轮廓的地图。三、中国古代地理学至少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华民族享受着极高的生活水平,超过地球上任何民族。①实际上,中国的佛教徒“发现”欧洲和印度大大早于基督教旅行者来到东方的时间。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5世纪之间,中国文化“在把自然知识应用到有益目的上是世界上最有效的②。中国地理学的研究同其他学术领域一样,在那时已有长足的进步,超过基督教欧洲所知道的任何东西③。可以毫不夸耀地说,中国古代地理学在世界上是居于领先地位的。但是,中国古代地理学也有其特点和不足的一面,那就是受中国儒教文化“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支配。中国古代地理学较重于对人生事物、自然事物的地理观察,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融于自然之中的,不存在一个事先制定法则创造世界的神,对脱离人的自然界和地球整体的法则很少考虑。博学的孔子曾经遇到这样的难题: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个例子很生动地说明了中国文化特点,地理学也毫不例外地受其影响,我国的地理著述极为丰富,对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分析也相当深刻,但关于地球的数理知识研究却很不够。(一)春秋战国时期这是诸子百家争鸣时期,是我国古代学术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我国最早出现“地理”一词见于《周易·系辞》中,有“仰天以观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之句。其“地理”即指地球表面之意思。最早的地理著述主要有:《山经》是《山海经》一书中写作时间最早和地理价值最大的部分(《山海经》是由《山经》、《海经》和《大荒经》组成,《海经》和《大荒经》是后人增补的。《山经》可能在战国前后,《山海经》可能是汉朝形成的,全书2.1万多字,承袭了自古以来所积累的地理知识。它记述了400多座山,先按南、西、北、东、中五区,每区分若干山系,每个山系又连接许多山岳。记述以山岳为纲,综合记述了水、动植物、矿产、特产、神话传说等,其中还提到了潮汐和月亮的关系。其记述的范围远及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外的广大地区。虽然《山经》中不免有失实和错误之处,但对那么久远的历史时代来说,堪称是一部有价值的地理著述。《禹贡》成书于战国前后,虽全书只有1189字左右,但它做为一部地理著作来看,其学术价值在《山经》之上。全书由“九州”、“导山”、“导水”、“水功”、“五服”五部分组成。“九州”假托大禹治水时划分的疆界,将全国分为冀、青、徐、扬、荆、豫、梁、雍、兖等九州,实际上是以河流、山脉、海洋等自然分界划的,带有自然区划的萌芽。九州至今还是中国的代称之一,其中的州名在现今的地名中有的仍在沿用。“导山”部分记述山岳,“导水”部分专写河流,“水功”记述大禹治水的功绩,“五服”部分以都城为中心由近及远分为甸、候、绥、要、荒等五服,从整体区域角度记述政治和社会生活。除上述两部专门的地理著述外,在《尚书》、《周易》、《诗经》、《周礼》、《左传》、《管子》、《孙子兵法》等早期著作中还有不少地理方面的内容,如《管子》中“地图篇”、“地员篇”、“度地篇”等关于地图,关于土壤、生物、水文诸地理因素的关系,论述得很有深度,有“或高或下,各有草土”之说,称得上是对土壤、生物空间地理规律的最早认识。(二)秦汉——明清时期秦汉以后我国较长时间形成了繁荣统一的大国,为地理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地理知识丰富、地理典籍、书籍数量和地理实践方面在世界上都居领先的地位。虽然我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也受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影响,但主体的还是“君权神授”的儒家思想,基本上是人治社会,比起15世纪以前欧洲的“神治的社会”思想,学术环境要宽松得多,地理科学同其他领域一样在世界舞台上还是佼佼者。但是也应看到与诸子百家时代比起来学术思想仍受到一定束缚。1.地理探险与游记体地理著作公元前138年以后,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二次出使西域。第一次从陇西(今甘肃临洮)经河西走廊、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锡尔河流域)、大月氏、大夏(阿姆河以南,兴都库什山以北)取道昆仑山北麓回长安,中间两次被匈奴捉获,历尽千难万险,耗时13年之久。这次出使获得了丰富的地理知识。除亲身经历外,还间接了解到乌孙(伊犁河、巴尔喀什湖一带)、奄蔡(咸海、里海以北)、安息(伊朗高原)、条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等地的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到乌孙后,分遣副使数十人分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印度)、于阗(今和田)、扦罕(即扦弥,今于田克里雅城)等地,公元前115年回长安。张骞之行丰富了中国人民和当时西域各国人民的地理知识,扩大了中国人民的地理视野,直至罗马的东徼、印度的北部。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此以后双方使者商人往来不绝,所以张骞西域之行的意义不局限于其本身,而且对地理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6年)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他足迹遍及当时中国的名山大川,北起河套南至湖南,东起会稽西达川蜀。饱览了祖国的河山壮丽景色,体察了各地风土人情,搜集了许多外国地理、区域地理资料。其巨著《史记》堪称一部历史和地理的百科全书,其中的《货值列传》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完整的经济地理记述。另有《律书》、《河渠书》等气候、水文方面的自然地理专门记述,以及《大宛列传》、《秦本记》等外国地理和国内区域地理记述,在人物列传和其他部分也都广泛地记述了地理知识。公元76年到102年,班超(32—102年)在西域进行了友好活动。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至波斯湾受阻。这是中国旅行家第一次到达波斯湾头。班超的儿子班勇继父志出使西域,几乎一生都在西域渡过,写成《西域记》一书,至今仍为研究西域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汉朝时候我国
本文标题: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及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240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