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计时器_感知人类的发展与文明_小谈计时器的演变与生活方式变化
1摘要:时间,是人类永恒的追问。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发明了种类繁多的计时器。从原始的太阳钟到现在的原子钟,计时器追随者人类的进步的步伐,经历了计时精度由模糊到精确地过程。而计时器的种类也经历了从单一型到多样化的蜕变。计时器,感知着人类的发展与文明。本文将从人类与计时、中国生活方式与计时器、西方生活方式与计时器、计时器的“再设计”四个方面探讨计时器,同时对未来计时器设计提出思路。关键词:计时器时间生活方式Abstract:Timeisaneternalquestionofmankind.Withtheadvancesintechnologyandchangesofthelifestyle,humaninventedawiderangeoftimer.Fromtheoriginalsunclocktothecurrentatomicclock,timerfollowersthepaceofhumanevolutionandmakestimefromfuzzytoaccurate.Thetimeralsolooksfromasingletypetodiversiform.Timertellsthehumandevelopmentandcivilization.Thisarticlewilltalkabouttimerinfouraspectswhicharehumanbeingandthetimer,Chineselifestyleandthetimer,Westernlifestyleandthetimer,thetimer’s“re-design”.Andalsoputforwardideasforthefuturetimerdesign.Keywords:timer,time,lifestyleInternet检索:计时器,感知人类的发展与文明——小谈计时器的演变与生活方式变化一、人类与计时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所经历的是“寒暑不知年”的艰难岁月。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可以用来形容他们最初的“衣、食、住”,而“行”更是只能靠一双磨出老茧的赤脚板。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人类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最根本的生存问题,而对于计时的需求也就自然而然的排在了生理需要、安全需求之后。即便当时出现了一些与天体运行有关的计算时间的方式,也是为祈福、祭祀等宗教活动或天文活动所服务的。如公元117年,东汉时期张衡的“水运浑天仪”是用水作动力,有复杂的齿轮系传动的天文仪器,它可以准确地自动演示天体运行的情况,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性计时器。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我们开始慢慢地认识世界。人类社会迅速发展,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归纳,我们了解到了四季的顺序变化循环更替、日月的东升西落周而复始。这些自然现象使我们形成了最初的时间观与哲学观。在古埃及人所生活的地区,尼罗河是唯一的水源。尼罗河有两大特点:每年均有泛滥并且准时,7月涨水,10月达到高潮,11月必退水;因为水量差别不大,所以每年虽泛滥而不成灾。在尼罗河谷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和消退,自然界万物的一岁一枯荣,使古埃及人相信自然界是无限循环的,也就形成了最初的时间观。在古人的时间概念中,每天、每年都是循环往复的,没有必要把握准确的时间,同时也由于工具不发达,所以当时的计时器并不精准。随着人类生存能力的增强,我们开始深究自然节律,因为自然的变化节奏决定了生产与生活的节∷贡霖江GONGLinjiang∷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TimerTellstheHumanDevelopmentandCivilization1奏,于是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进一步地深入,并创造了应对自然变化、调适社会生活的节令民俗。二、中国生活方式与计时器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条件催生了中国民众特有的时间观念——岁时。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是农耕文化,在民众眼中四时的更替、日月的穿梭不仅是自然时序交替的标志,而且是生命机体变化的标志,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使人们形成了种种周期性的岁时仪式。因农事和时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农耕社会的一切政令都要围绕着农时来颁行,“不违农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一条铁律。岁时是依据自然变化规律提炼出来的时间系统,将抽象的不可逆的时间转换为具体的重复出现的日常生活,以节庆礼仪作为时间段落的界标。直到今天,当我们到农村依然可以看到中国岁时文化留下的产物:皇历。现在,我们每家必备的挂历和台历也是由皇历发展来的。皇历最早是古代帝王遵循的一个行为规范的书籍,里面不但包括了天文气象、时令季节而且还包含了占卜凶吉等。由于皇历给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就逐渐地进入了不少在朝大官的家庭,经过一番变动,编制成自家的日历。再往后,随着日历向大众化,家庭化的发展,人们也就把历书上的干支月令,节气及黄道吉日都印在日历上,并留下供记事用的大片空白。中国古代有一首歌谣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从这首歌谣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随着太阳的出没而作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典型的农耕生活方式。直到如今,大多数的中国人,即农民只要按照皇历上的规律劳作就可以有比较稳定的收成,从而过上“岁岁年年花相似”的幸福日子。至今,农民对时间的描述依然粗略,有代表性的语言表述为“一袋烟的功夫”、“一盏茶时”、“破晓时分”、“太阳落山后”、“上月中旬”、“忙月时”、“明年开春”等等。这是因为农耕所需的时间精度只精确到“天”,所以他们没有强烈的精确的计时需求。汉族先民最初的计时方法和时间概念是通过对日月运行的观察而形成的,所谓“悬象著明,莫大于日月”(《易·系辞》)。由于太阳一天出来一次,人们便从这一现象中认识了代表着“一天”的时间概念——“日”。同时人们观察到阳光下树影、房影的移动,进而用“立竿见影”的方法创造了最初的计时仪器:土圭、圭表和日晷。其原理是通过太阳的投影和方位计时,一般通称太阳钟。日晷又称“日规”,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中国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中“寸”的概念就是源于此。但是日晷只能在白天有太阳的时候工作,那么夜间、阴天又怎么办呢?人们又发明了刻漏。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人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后来因为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所以也出现了流沙驱动的沙漏。三、西方生活方式与计时器文明程度越高,计时的精度要求越高——14世纪之后西方世界的计时器的发展历史很好地为这句话作了注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计时技术逐渐超越了中国,同时日用计时与科学计时逐渐分离,发展至今,天文台所使用的原子钟运行3000多年才产生1秒的误差。西方文化中,时间是客观的,且被看作是线性的,它一直向前延伸、永不停止、不可逆转。时间被认为是永不停息的单向运动,正因为这种独特的时间观,西方人有一种强烈的时间紧迫感,他们高度重视时间的精度,精心规划时间。他们的生活需要精确、客观的计时器。德国人是西方一维时间观的代表,与中国人的弹性时间观不同的是,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从事一件事情,他们恪守时限与计划,做事有条不紊,把时间当作有经济价值的东西。对于美国人来说,“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尽管已经听似陈词滥调,但它仍然是绝大多数美国人恪守的信条。在日常生活中,如agenda(议事日程)、schedule(时间表)和deadline(最后期限)这样的词也在美国人生活中广泛应用。比较而言,汉语里关于时间方面的词句,最发达的就是:差不多,还行,基本上那时间吧,等等。如果与人相约的话,很多中国人最习惯的说法就是:上午吧,下午吧,晚上吧,等等。至于具体几时,则要根据两人当天事情安排灵活调整。如果与老外相约,则老外必定会加上一句,上午几点?下午几点?晚上几点?西方的机械钟最初是为召集人们参加宗教活动而产生的,有记录的最古老的机械钟13世纪出现在欧洲的修道院之中。当时的机械钟不能显示时间,靠看钟人每小时敲钟来报时,通知修道士们准时地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由于结构复杂,驱动系统十分笨重,机械钟的体积相当的庞大,根本不1可能进入家庭。所以最初的机械钟还没有完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上。随着人们对计时精度的要求和技术的提高,分针和秒针被安装在钟面上,使机械钟能更精确地显示时间。时间这种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无形标准,第一次有了形象化的描述。没过多久,又出现了能够自动报时的机械钟。1335年公共时钟的出现,使机械钟第一次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到了1887年,爱美、追求时髦的女士们就已经开始佩带手表。表带取代了怀表的表链起到固定的作用。随着20世纪的来临,人们在生产力水平高速发展的同时,在服饰上,也开始追求一种不同于以往更加随意的风格。在服饰风格改变的同时,原来只有穿着正统的西装才能佩带的怀表就不能满足需求了,人们需要一种佩带随便,没那么讲究派头的表。正是在这股流行风的带动下,手表迅速地占领了市场。手表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情感对象物,它让人们感觉到了“拥有时间”。20世纪30年代,石英钟问世了。后来科学家发现某些物质的分子或原子有更为稳定的计时功能,于是出现了原子钟。世界上第一台原子钟于1949年在美国诞生。原子钟运行3000多年才产生1秒的误差,所以目前天文台使用的都是原子钟。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的科研小组日前宣布,他们成功地研制出一种新型光原子钟,其计算误差1亿年时间为1秒。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准确的时钟。四、计时器的“再设计”随着计时精度的不断提高,当今计时器将更重视人们的心理感受。人们的心理时间是指所体验到的时间。计时器除了要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而进一步的提高精准度外,更要与人类的生活方式所契合。由于各种电子产品的出现,时间的显示被整合到了手机、电脑等随身物品上,“时间”唾手可得,而仅仅为显示时间而存在的计时器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对于现有的众多类别的计时器,是否我们可以用“re-design”的方法去重新发现计时器的存在形式呢?日本设计师原研哉说:“设计最在意的是人会有如何的感觉”。不同的计时器通过不同的方式显示“时间”,通过不同计时器对时间的表达,人们接受到了关于时间的信息,并对此信息产生了不同的感受。于是,时间从客观转换成了主观的时间。通过拥有计时器,让我们感觉拥有了时间。所以计时器的设计应该强调人的主观体验。计时器的设计需要去重新发掘通过计时器可以传达给人们怎样的信息,并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感受:拥有大把的时间、时间很紧迫需要抓紧工作、在家中的日子很悠闲或是生命短暂及时行乐等等。这样的经过“再设计”的计时器将更好的符合当今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与需求。当代的计时器设计带给了人们不同的感受。“theweightoftime时间之重”(图1)是一个很细腻的设计,它在物理和情感上将重量和时间两种单位进行了巧妙的换算,给生活带来一种诗意。∷参考文献[1]李卫:《古代的计时器漏壶》,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5[2]牛珺莉:《“时”系字群与先民原始时间观》,东南文化,2001(5):60[3]许宏梅:《汉语言文化中的传统时间观》,第23卷,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5(3)[
本文标题:计时器_感知人类的发展与文明_小谈计时器的演变与生活方式变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251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