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修改版:祖父的园子-文本解读稿
爱给生命以自由——《祖父的园子》文本解读育才三小:莫妮《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童年的发现”为主题的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散文化的抒情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时有一篇《火烧云》曾入选到了教材中,也是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而这篇《祖父的园子》更彰显童心,行文清新优美,语言简洁流畅,又不失韵味。编者选用其作为一篇教材,无论是文章的主题语言,还是文章的语言和意境,均能作为孩子习作赏析的典范文本。一、走近萧红(读作者)萧红(1911年─1942年),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她出生于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二、走近那个年代(创作背景)萧红幼年丧母,父亲冷酷暴戾,再婚后基本上对萧红不闻不问。萧红自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寂寞的童年里,只有年迈的祖父给她疼爱和温暖,令孙女忘却了父亲的冷漠和母亲的刁难,让她感到一些人间的温情。她和祖父之间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她依恋祖父,跟他学习《千家诗》,以慰藉祖父失去祖母的悲苦。他们互相依恋,互相安慰,渡过了很美好的一段时光。萧红能进学校读书,也得力祖父的支持。所以萧红对祖父身怀思念。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只要拿到这个文本,你一定会爱文字中的那种率性与纯真,爱那自由健康的生命,爱那明亮温暖的色彩。《呼兰河传》创作于1940年的香港,当时的萧红已是病痛缠身,穷困潦倒,在感情生活中与萧军也产生了分歧和争吵。以萧红的身世来看,她的童年是寂寞的,但她笔下的童年却是丰富多彩的,给人的感觉是她的童年似乎很美满。但其实父亲的冷漠、继母的刁难在萧红心灵中留下了难于忘却的阴影,她之所以把童年写得如此美好,实际是试图忘却那童年的孤独与寂寞,也是为了忘却当时在香港的孤独与寂寞。因此在这样的境遇里,萧红的心里要寻求一份牵挂,祖父的园子就是对已逝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从她一生坎坷的经历来看,祖父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在萧红的记忆里,祖父是唯一爱她的人,祖父的爱称为萧红童年时代唯一的温暖和亮光。因此我们在《呼兰河传》的原文中可以看到作者满怀深情地提到了自己的祖父: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这种看似絮絮叨叨的描写实则充满了深情。我们感慨于这种看似稚拙而又抒情率性的表达,这是萧红创作语言上的非常重要的特点: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当然体现在这篇《祖父的园子》里。三、走进童年(读文本)1.童年是生命的欢乐绽放。文章开篇就说:“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其实,祖父的园子里不仅有昆虫,还有不结果子的樱桃树,李子树和榆树。菜地里有黄瓜和小白菜,甚至还有开的旺的玫瑰花等等。这样看来,祖父的园子里一年四季都充满了生机。比如那飞舞着的蜜蜂: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这样别致的文字不但形象逼真传神,而且充满童趣,读者眼前仿佛出现了这个可爱的小蜜蜂划着弧线落在一朵花上,也似乎听见了小蜜蜂那好听的嗡鸣。再比如那园子角落里的大榆树: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这段对榆树的描写十分精彩,蕴含着一种不可忽视的强大的生命力。萧红很注重在文字中传达感觉,语言表达功力极高。为什么榆树会冒烟?这里不仅强调出榆树比别的树更能感受到天气的变化,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下雨时雨点打在榆树的枝叶上,灰尘被洗涤,水汽从树冠上升腾、飞溅时,乍眼一望时正“冒烟”的神奇景象。这样说来,“冒烟一词”真是用的太巧妙了。最后一句描写雨过天晴,榆树的叶子被冲洗得十分干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这是一种夺目的美,闪耀着灵性,似乎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跳跃着的生命的精灵。2.童年是色彩明艳的画。文章用独特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艳、动感十足的画面,可以说萧红是描摹色彩的高手。在她眼里,有色彩的东西才是漂亮的: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蜒是金的,蚂蚱是绿的。第一二小节是一副色彩丰富的画:由白的、黄的、大红的、金粉的蝴蝶,金的蜻蜓,绿的蚂蚱,各色鲜艳的花组成,绚丽而富于生气。这样的画面,无疑是童话般的世界,而且这种及其认真又充满孩子气的表达。完全是来自一个儿童的视角,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眼睛,她的眼睛里就闪耀着这些白色、黄色和大红色带着金粉的蝴蝶……这个孩子就是童年时代的萧红。在萧红的记忆里,祖父的园子因为有了这些色彩而变得不同凡响: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有红有绿,自然就“新鲜漂亮”。在一个快乐孩子的眼里,世界就是这样充满色彩,反之则是灰暗枯寂的。童年时代的萧红因为有了祖父的疼爱,她是快乐的,因而园子也是彩色的。3.童年是无拘无束的自在。萧红因为童年有祖父的园子的陪伴,所以她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天堂: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看似稚拙朴素的语言,道出的确实生命的本真。这是一个孩子对自由的理解:花朵可以自由开放,鸟儿可以自由飞翔,虫子可以自由鸣叫,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无需征得谁的同意,也无需看任何人的脸色。再看看萧红笔下倭瓜、黄瓜和玉米的自由吧: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这是真正的“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是一个孩子眼里的自由。这些率真的文字的背后有一颗纯净透明的心,是一个孩子童年生活的理想,也是成年人萧红对自由和幸福的渴望。慈爱的祖父给了萧红最大的包容,她就像那个倭瓜、那株玉米,是自由的活的生命,“要做什么,就做什么”。4.童年是暖融融的慈爱。因为园子里有了自由,所以有了爱和快乐。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嬉戏生活。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我”跟随祖父做着看似相同实则完全不一样的游戏的内容,祖父是劳作,而“我”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这让人忍俊不禁的游戏里是一个孩子率性而单纯的快乐,那是在祖父的呵护关爱下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的缩影。这样的场景似乎随处可见: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有意思的是与祖父在园子里一起劳作的情景: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在疼爱自己的祖父面前,一个孩子是可以淘气任性、无理取闹的,所以和祖父一起种白菜时“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所以当祖父慢慢给“我”讲谷子和狗尾巴草的区别时,“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所以我可以丢下没有吃完的黄瓜去捉蜻蜓,所以会让捉来的绿蚂蚱挣扎着逃走了,最后才发现线头上只留下一条腿……在园子里。这个孩子仿佛把童年能够做的事情都做了,而且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自由的,祖父没有批评,甚至没有一丝责怪,是完全理解甚至是赞同的。祖父给与“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更有慈爱的祖父。祖父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儿时的萧红是有童心的,更难得的是祖父也经常和孩子玩同样的游戏。那种童心未泯,让我们感动。所以,读萧红的文字,要关注文字当中流淌着的童心。请看原文中对祖孙俩的笑还有这样的描写: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这就是童心,藏在文字里的童心。这也是萧红作品语言的表达特色,著名学者赵园曾这样评价:萧红作品提供了真正美学意义上的“童心世界”,与大量平庸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同层次的“童心世界”。越往下读,越有说不尽的意味。似乎跟着萧红一起回到了童年看到了奔跑着的一个快活的身影——童年的萧红奔跑在园子里的樱桃树下找樱桃:“爷爷,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祖父老远地回答着:“因为灭有开花,所以不结樱桃。”再问;“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祖父说:“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我相信,萧红写下这段话的时候,一定会想,如果可以回到童年,回到祖父的身边,回到祖父的园子里,她是宁愿相信祖父的话的,“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基于以上对《祖父的园子》的文本解读,在课堂中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点:1.让学生了解《呼兰河传》的创作背景。2.在萧红的记忆中,祖父的园子里有哪些景物?3.在祖父的园子里,童年时代的萧红都做过哪些事?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感受到祖父的园子充满了生命力,色彩明亮,自由快乐,充盈了满满的爱。抓住以上教学点,结合文章中的相关描述,通过想象、朗读、对话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萧红的童年,走进萧红儿时象征着爱与自由的园子。
本文标题:修改版:祖父的园子-文本解读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287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