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指导
习作内容:看图作文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写看图作文要注意些什么?怎样做才能把看图作文写好呢?•一、观察要细而全。•首先,要从整体着眼。图上有多少人,有哪些物……这些大体上的情况先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再进行细致观察。要注意图中的细节:人是什么身份,长得什么样,有什么特征,物是什么形状、颜色等,需全面细致地观察,不要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二、依据图意,展开联想。•联想是写作中常用的方法。一幅图受篇幅限制,能画出的形象毕竟有限,如果只把图上所画的写出来,即使观察得很细致,很全面,也不一定能写得生动、具体。所以,看图时要注意结合图上的形象,大胆地展开联想,联系实际生活,使文章变得更真实可信。三、围绕中心合理组织材料。•中心是文章的统帅。我们从图上观察到的内容,以及由观察所联想到的内容,不一定都可以写入文中,必须根据确定好的中心进行选择,写前要想一想:这次作文应以写什么为主?哪些材料可以作辅助材料?哪些材料可以不用?确立了重点内容之后,再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安排好结构层次,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按要求进行写作前的准备。•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仔细观察照片,想一想这个小孩子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命运如何?联系照片的人和景,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一、描述图片观察顺序:背景人物铁轨天桥房屋碎砖碎瓦()()()()天桥铁路房屋碎砖碎片断裂的扭曲的残破的满地的•是什么原因让这个车站变成一片废墟?一个孤独的小男孩坐在废墟里()繁华的景象在()中化作()二、编写故事•想一想这个孩子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看图说故事轰炸前:轰炸时:见到的听到的轰炸后:三、展开联想•那个记者拍完照片后会怎么做?这个孩子以后的命运如何?•当时,日本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夺、狂轰滥炸,一定会有更多可怜的孩子,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命运?•我想,那个记者一定会在拍完照片后帮助他的。他一定会在好心人的怜爱中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长大后的他也一定会对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伸出援助之•手。•可是,我又想到,在那个年代,日本侵略者对我们中国的践踏远远不止一个火车站。一定还有很多可怜的孩子,他们在日本鬼子无情的炮火中失去了亲人,又得不到帮助。那些孩子很可能还没长大就死了,因为没人给他饭吃。还有的孩子也许能活下来,但是如果没人管他,他们很可能会变成小偷。因为没人给他钱,让他生存,更没人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四、表达情感•和战争中的孩子对比,你有何感受?•你的愿望是什么?想到这些,我真恨日本侵略者。他们毁了多少个幸福的家?他们让多少孩子没有了父母,没有了关爱,只能在街头流浪?我看着这幅照片,想着想着,觉得我们的生活比那些孩子幸福多了。我很同情那些经历战火、硝烟的孩子,我想这世界上要是没有战争,那该多好啊?那些孩子就可以像我们一样过上幸福的日子了。想到这些,我真恨日本侵略者。他们毁了多少个幸福的家?他们让多少孩子没有了父母,没有了关爱,只能在街头流浪?我看着这幅照片,想着想着,觉得我们的生活比那些孩子幸福多了。我很同情那些经历战火、硝烟的孩子,我想这世界上要是没有战争,那该多好啊?那些孩子就可以像我们一样过上幸福的日子了。战争带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发生大小战争尽20场,平均每两年发生一场战争。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死亡近10万。科索沃战争,北约使用了大量杀伤性能极强的新式武器,造成南联盟1800多名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百万人沦为难民。利比亚战争,死亡人数近2万,是利比亚总人口的30分之一,15万人无家可归孩子,你能选择什么?•想到这些,我真恨日本侵略者。他们毁了多少个幸福的家?他们让多少孩子没有了父母,没有了关爱,只能在街头流浪?我看着这幅照片,觉得我们的生活比那些孩子幸福多了。我很同情那些经历战火、硝烟的孩子,我想这世界上要是没有战争,那该多好啊?那些孩子就可以像我们一样过上幸福的日子了。•一、作文开头: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一个外国记者拍下炸后的真实情景。•二、描述画面:请你仔细观察图片,看看照片上有什么人物?有哪些被毁坏的建筑物?是怎样的景象?•三、编写故事:想一想这个孩子为是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四、展开联想:那个记者拍完照片后会怎么做?这个孩子以后的命运如何?当时,日本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夺、狂轰滥炸,一定会有更多可怜的孩子,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命运?•五、表达情感:想到这些,你想对日本侵略者说什么?和战争中的孩子对比,你有何感受?你的愿望是什么?开头:战争是魔鬼!它让孩子失去父母,让妻子失去丈夫,还让原本幸福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1937年8月28日,日机轰炸上海南站,炸死200余人,伤者不计其数.一对夫妇带着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来到上海火车站坐火车,遇到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张旧照片。它印证着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时的真实情景。结尾:1、我看着这幅照片,觉得我们的生活比那些孩子幸福多了。我很同情那些经历战火、硝烟的孩子,我想这世界上要是没有战争,那该多好啊?那些孩子就可以像我们一样过上幸福的日子了。2、为什么世上有战争,和平之神去了哪儿?为什么会让出生不久的婴儿失去了父母,为什么要让美好的火车站成了“垃圾场”,为什么,为什么???3、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但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我代表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人们不再失去亲人,全世界应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和平之花开满全世界;让和平之歌永远在人间飞扬;让和平之神永驻人间!可选择使用的词语•断裂的天桥扭曲的铁路残破的房屋满地的碎砖碎片繁华的景象“翁翁”的敌机声“轰轰”的巨响残酷的战争•摧毁坍塌倒塌摧毁喧哗热闹偶尔呻吟片刻硝烟怜爱贡献践踏报仇•顷刻间一瞬间一片废墟号啕大哭狂轰滥炸横七竖八川流不息硝烟四起乱作一团不知所措四处逃窜流落街头烧杀抢夺轨道可选择的题目•一张旧照片•沉痛的教训•废墟中的孩子•哭泣……例文赏析:一张旧照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张旧照片。它印证着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时的真实情景。照片上,只见一片本来繁华的景象在一阵狂轰滥炸中化作废墟。只留下断裂的天桥,扭曲的铁路,残破的房屋,满地的砖瓦碎片……还有一个孤独的小男孩。这个仅有两三岁大的小男孩儿为什么独自坐在废墟里号啕大哭呢?他的爸爸妈妈呢?一个个问题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也许,爸爸妈妈正要带他乘火车外出逃难,正要去寻找一个安全地带。没想到,还没登上火车,日本侵略者的战机就已经狰狞着投下了罪恶的炸弹。幼小的他从此失去了爸爸妈妈,只能坐在地上无助地,撕心裂肺地痛哭……•我想,那个记者一定会在拍完照后帮助他的。他一定会在好心人的怜爱中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长大后的他也一定会对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伸出援助之手。可是,我又想到,在那个年代,日本侵略者对我们中国的践踏远远不止一个火车站。一定还有很多可怜的孩子,他们在日本鬼子无情的炮火中失去了亲人,又得不到帮助。那些孩子很可能还没长大就死了,因为没人给他饭吃。还有的孩子也许能活下来,但是如果没人管他,他们很可能会变成小偷。因为没人给他钱,让他生存,更没人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想到这些,我真恨日本侵略者。他们毁了多少个幸福的家?他们让多少孩子没有了父母,没有了关爱,只能在街头流浪?我看着这幅照片,想着想着,觉得我们的生活比那些孩子幸福多了。我很同情那些经历战火、硝烟的孩子,我想这世界上要是没有战争,那该多好啊?那些孩子就可以像我们一样过上幸福的日子了。废墟中的孩子•这幅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我国上海火车南站时的情景。啼哭的婴儿,倒塌的房屋,使我们不由得仿佛又回到了我们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屈辱年代。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这时本应当是学生上学,工人上班,老人和孩子在房前屋后小憩和玩耍的时候。可是由于日军的狂轰乱炸,上海城内的学校和工厂很多已被炸毁,人们已不能正常的上班和上学。••这时的上海火车站,由于北站已成为战区,交通被切断,南站就成了交通的惟一出口,所以上海火车南站,人流拥挤不堪。忽然空中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日本敌机飞来投下大量炸弹。上海火车站顷刻间变成了一片废墟,车站,天桥月台以及铁轨被炸得稀烂。站内的人们死伤无数,地上躺满了横七竖八的尸体。火光中,父母焦急的呼唤着孩子,孩子哭喊着寻找着亲人,炸伤的人们痛苦的呻吟着,废墟中幼儿悲惨的啼哭声更是让人心痛。几分钟前,这个婴儿可能还在妈妈温暖的怀抱中撒娇,手里还玩着爸爸亲手为他做的玩具。几分钟后,侵略者的炸弹顷刻间将这美好的一切都毁灭了。敌机投下炸弹的瞬间,孩子的母亲努力用自己的身体为孩子遮挡住纷飞的瓦砾和弹片,孩子的母亲被炸弹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侥幸活下来的孩子已认不出血肉模糊的母亲,他大声的哭喊着。可是眼前没有出现妈妈慈祥的笑脸,更没有爸爸平时那有力的双手来抱起他。孩子那稚嫩的哭声似乎在质问侵略者: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的残忍,夺走我父母的生命,夺走我幸福的童年,我这么小,我以后将怎样生活啊!是呀,是战争使原本繁华的街市变成了废墟,是战争摧毁了人们原本幸福的家园,是战争打碎了孩子们童年的梦想。愿这样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全世界的儿童都能拥有幸福美好的童年,让世界永远充满幸福和欢笑。
本文标题: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314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