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收银审核员收银审核员技师考核标准一、知识要求:1、熟练掌握货币资金的有关管理规定。2、熟练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3、熟练掌握票据法、合同法、公司法的主要内容。4、掌握国家财政税收的基本内容。5、掌握会计基本知识。6、熟练预算会计的基本知识,掌握事业单位、行政单位的会计处理。7、掌握审计的基本方法。二、技能要求1、能够快速准确地点验钞票,准确识别钞票的真伪,并能指导中级以下收银员的点钞操作。2、能够运用基本的统计方法处理简单的统计事项。3、熟练掌握发票、支票、收据及内部其他原始凭证的填制,做到内容完整,准确无误。4、掌握收、付、转会计记账凭证的正确填制。5、能够运用票据法的有关知识指导实际工作。6、能够运用审计知识进行简单审计。第一章货币资金的管理第一节货币资金概述一、货币资金的内容货币资金是单位的日常收支活动与收支核算的主体,它在各项经济活动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货币资金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二、货币资金的管理与内部控制(一)货币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一般原则(三)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内容1、处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能分离2、加强银行对货币资金收支的控制与监督3、建立内部审计或稽核制度1、货币资金收入的内部控制。2、货币资金支出的内部控制。3、库存现金的内部控制三、结算的概念及结算的种类概念:结算是货币结算或货币清算的简称。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队和其他单位以及个人之间,在进行商品交换、劳务供应、信贷存放、资金调拨等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货币收付的行为。1、结算按其是否使用现金,可分为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2、结算按其是否通过银行来办理,分为银行结算和非银行结算。3、结算按照收款人和付款人是否在同一城市或同一规定区域分为同城结算和异地结算。第二节现金的管理•现金是指单位的库存现金。•现金管理是指国家对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立账户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现金使用的范围和数量的控制。•现金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开户单位现金开支范围的管理、使用限额的管理、使用范围的管理、现金管理的监督检查以及违反现金管理制度的处罚一、现金管理的基本原则(一)坚持会计与出纳分设、钱与帐分管(二)认真管理,严格现金使用范围(三)控制库存限额,确保现金安全(四)严格收支手续,认真做好凭证审核(五)坚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现金库存(六)正确处理库存现金的多余和短缺二、现金的开支范围1、职工的工资、津贴2、个人的劳动报酬3、各种劳保福利支出,即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支出4、根据国家规定颁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体育等各种奖金5、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6、出差人员必须携带的差旅费7、转账结账起点以下的零星支出8、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支出三、库存现金的管理(一)库存现金限额的管理(二)现金的日常管理(三)现金采购的有关规定(四)违反《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处罚(五)现金管理的日清月结制度四、现金收付业务五、现金业务中的差错处理第三节银行存款的管理•银行存款是指单位存入或转入开户银行的各种款项。单位日常收入的现金,除保存不超过审批的现金库存限额外,其余都必须及时交存开户银行。•银行存款管理是国家、银行、企事业单位等有关各方对银行存款及其相关内容进行监督和管理,其具体管理者主要是企事业单位。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银行存款账户的管理、银行存款结算的管理、银行存款核算的管理。二、银行存款账户1、银行存款账户是各单位为了办理结算和申请贷款而在银行开立的户头。2、按照资金管理和使用不同,可以分为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和专用存款账户3、银行存款账户管理基本原则:一个基本账户的原则、自愿选择的原则、存款保密的原则4、单位向银行申请开立账户的程序:填写开户申请、提交有关证明文件、填制并提交印鉴卡、开户银行审查5、银行存款账户名称的变更、迁移、合并与撤销6、开户单位对银行账户使用和管理三、结算1、结算是企事业单位与其他单位或个人之间进行经济往来时所引起的货币资金的收付行为。2、现代经济生活中的结算,主要可以分为现金结算和银行结算。•银行结算的概念:所谓银行结算,又称为转账结算,是指不使用现金,由银行将款项从付款人的银行存款账户中直接划拨到收款人的银行存款账户中的货币资金收付行为。•银行结算的意义:1、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促进商品流通2、有利于国家宏观调节流通中的货币总量3、有利于银行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4、有利于资金流通的安全5、有利于聚集社会闲散资金,提高资金的规模利用效益•银行转账结算的原则:1、恪守信用,履约付款的原则2、谁的钱进谁的帐,由谁支配的原则3、银行不垫款的原则•银行存款结算方式:1、支票结算方式2、银行汇票结算方式3、商业汇票结算方式4、银行本票结算方式5、委托收款结算方式6、托收承付结算方式7、汇兑结算方式8、信用卡结算方式第二章统计基础知识第一节总论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以大量现象(或总体现象)为研究对象二、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将大量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个别事物现象结合起来而形成的集合体2、总体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每个个别的事物现象。3、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的,总体单位是标志的载体,统计研究往往从登记标志开始,进而去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因而标志成为统计研究的起点。4、统计指标是指实际存在的一定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某种特征的数量概念或具体数值标志。三、统计学的方法1、大量观察法2、综合指标法3、统计推断法四、统计指标的表现形式1、总量指标•按说明总体特征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按反应的时间状态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2、相对指标相对指标按其作用不同分为六种,即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和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3、平均指标第二节统计调查一、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系统性二、统计调查方式:统计报表、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三、统计调查方式的分类:•按组织形式的不同,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按照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的不同,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四、统计调查的具体方法: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问卷法第三节统计资料管理一、统计资料二、统计分组三、统计分布数列四、统计表第三章经济法基础知识第一节经济法概述一、经济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经济法是调整一定范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市场主体调控关系、市场运行调控关系、宏观运行调控关系、社会分配调控关系•经济法的本质:平衡协调法、系统综合调整法、社会责任本位法、经济集中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法、以公为主、公法和私法相互渗透和协调之法二、经济法律关系•概念:指经济关系被经济法律规范确认和调整之后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即经济法主体根据经济法律规范产生的经济法主体之间在国家管理与协调经济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三、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违反经济法法律责任的形式: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解决经济纠纷的方式:当事人互相协商、进行行政调节、提交仲裁机构裁决、提起诉讼、提起行政复议第二节公司法一、公司概述1、特征:须依法设立、以营利为目的、具有法人资格2、种类:•无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及两合公司•封闭式公司和开放式公司•人合公司、资合公司和人合兼资合公司二、公司法概述1、概念:是指规定公司的设立、组织、活动、解散及其对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我国《公司法》主要使用于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三、公司法的基本制度1、公司的设立2、公司的名称与住所3、公司的能力4、公司的章程5、公司的资本四、有限责任公司五、股份有限公司第三节合同法一、合同与合同法概述1、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2、合同分类:•有名合同和无名合同•单务合同和双务合同•有偿合同和无偿合同•要式合同和不要式合同•主合同和从合同3、合同法:是调整合同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4、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诚实守信、合法和公序良俗二、合同的订立三、合同的效力四、合同的履行五、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第四节票据法一、票据法概述1、票据的种类:汇票、本票、支票2、《票据法》的法律特征:•是民法的特别法•具有强行性•具有技术性•具有国际统一性二、票据一般规则1、票据行为:是以发生或转移票据上权利、承担票据上义务为目的而为的法律行为。包括出票、背书、承兑、保证四种行为。2、票据权利和义务三、汇票四、本票五、支票六、涉外票据及法律责任第四章财政税收基础知识第一节总论一、财政的概念国家或政府在履行其职责和开展各种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货币资金的收支二、公共财政的职能•优化资源配置的职能•公平分配的职能•稳定宏观经济的职能第二节公共支出一、财政支出的内容1.基本建设支出2.企业挖潜改造支出3.简易建筑费4.地质勘探费5.科技三项费用6.流动资金支出7.国家物质储备支出8.发展农业支出9.事业费10.社会保障性支出11.城市维护费12.政策性补贴13.行政和国防支出14.债务支出二、财政支出的种类•按国家职能分类1.经济建设支出2.社会科教支出3.行政和国防支出4.债务支出5.其他支出•按同市场运行的关系分类1.购买性支出2.转移性支出•按支出的最终用途分类1.补偿性支出2.积累性支出3.消费性支出三、财政支出的制度建设•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拨付资金的制度•建立政府集中采购的资金使用制度第三节财政收入一、财政收入的内容1、国家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国家预算收入,习惯上也称为预算内收入,它是各级政府及其财政职能部门按照法定的程序和统一的计划,集中组织安排的财政收入。是集中体现政府的公共经济政策,从而成为最规范、最集中的财政收入。•预算外收入,是指各个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及其从属的行政事业等公共部门,按照财政和财务规章制度,分散收支、自主管理和非集中性的财政收入,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各行各业公共部门,依照行政规章收取的各类政府基金和行政事业收费。2、税收收入、企业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和专项收入(按收入资金的不同性质分)二、税收原理•税收的特征:•税收是国家这一主体凭借政治权力进行的征集•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形式特征2、税收的分类:•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为商品流转税、收益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目的税等•按税负转嫁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按计量标准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按计税价格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按税收管理权限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第四节国家预算和政府公债一、国家预算1、概念:国家预算,也可以成为政府预算或公共预算,它是经过法定程序制定的政府财政收支计划。2、国家预算体系:我国的国家预算分为5级,即:中央预算、省预算、市预算、县预算和乡级预算。其中省以下各级预算统称为地方预算,整个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两部分组成。二、政府债务1、概念:国家公债,简称国债,是指政府已证券方式向境外个人、企业、银行等非政府主体借贷所形成的债务。2、国债的功能•弥补财政赤字,平衡预算的财政性功能。这是国债最基本、最直观的功能。•筹集建设资金、稳定宏观经济的经济型功能。国债的经济功能可以从筹资投资、稳定经济和金融理财三方面概括。第五章会计基础知识第一节总论一、会计的涵义: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通过收集和处理,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旨在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二、会计的对象: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三、会计的职能:对再生产过程的核算和监督四、会计的方法:设置会计科目、复试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五、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真实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有用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利益性支出与资本性
本文标题:收银审核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378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