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风俗文化之社火篇目录12345社火的定义、特点社火的分类社火的起源社火的表现形式总结1什么是社火?*1.1定义:社火”是中国农村社会在农历春节或庙会期间,农民以村、社为单位自发组织起来的,兼有迎春、祭神、驱疫和狂欢意义的大型文艺游演活动。*社火常被人们叫作“看戏”,即“哑剧”*社火以传统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通过一个或一组人物展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即为一转社火。*社火游演一般是探马在前,后面跟着社火会旗、炮队、旗队、社火队,最后是锣鼓队。*在中国西北,每年春节,各乡村群众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一般由农户轮流担任,其负责人称“会长”*一般在春节后的正月初五到十五。*社火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包括锣鼓手,舞狮等等。*群众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队伍,并赠予烟酒等礼物1*1.2特点:社火来自哪?社神(土地神)《礼记•!祭法》中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火神是民间俗神信仰中的神祇之一,中国民间信仰和传说中最著名的火神为祝融。2社+火=社火火神相传水神共工的儿子勾龙是社神。共工长得人脸蛇身,满头红发,性格暴烈好战。一次他和祝融(传说火神)作战,一怒之下头触不周山,竟把撑天的柱子碰断,顿时天崩地裂,洪水泛滥,多亏女娲炼了五彩石及时把天补好。勾龙见父亲闯下大祸,心理非常难过,于是把九州大裂缝一一填平。黄帝见状,便封他为后土,让他丈量并掌管土地,从此勾龙便成为人们祭祀的社神。22.1社火名字来自哪?社火起源于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远古时的人类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先民们对人类的生死,及自然界星的许多现象如对日月、灾荒等既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来主宰它,于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当社会生产由渔猎转入农耕,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22.1社火名字来自哪?2.2社火造型来自哪?很久以前,有一个皇帝叫苗庄王,他在琐阳城里过着安闲的生活。可是,有一天,敌人的千军万马包围了琐阳城,有几位大臣献计说:让两位大臣妆扮两位财主。让财主后面再跟上两位率兵大将,其中,一位大将后面跟上若干名背打小鼓的人;另外一位大将后面跟上若干位男扮女打锣的人打小鼓的人,后面跟上几位拿两根木棒互相敲打的小男孩。男扮女打锣的人后面跟上男扮女的小孩,一支手中拿一条把扇子。皇上说装扮成一位最自由的人,反穿羊皮袄,画成鬼脸,一支手提一个墨水瓶,另一支手拿一根毛笔。(当时,皇后怀胎了)让皇后扮成麻脸人大肚婆,最前面再打几面旗子……一会儿,他们都妆扮好了,整个队伍都活动了起来,闹了起来,轰轰烈烈的。敌人仰面扑来,首先抓住了两位财主,以为这其中的一个就是苗庄王,于是把他们俩人抓了起来,察看了一会,发现不是苗庄王,他们再没有动手,苗庄王乘热打铁,跳着,闹着,出了城门,逃了很远。这时敌人才发觉,这就是苗庄王的队伍,可他们追赶已经来不极了,苗庄王的这一计,使他们得救了。原来,那两位财主就是现在社火上的老爷,两位大将就是头场子背打小鼓的若干名就是腰鼓队;男扮女装的小孩就是毛女子;画成鬼脸,反穿皮袄的就是寡娃子,麻脸人就是麻婆了(大肚婆)……。2.3社火脸谱来自哪?据陕西的民间艺人介绍,周朝时,周武王率兵伐纣,大军行至麒麟山下,被驻守山下的闻太师挡住去路。姜子牙计上心头,让士兵戴上了神兵天将的面具上阵叫骂,个个威武凶煞,好似天兵下凡。闻太师不知真假,以为天意,拔寨而逃。此事传入民间后便产生了画脸谱逐鬼的传统民间习俗,并逐渐融入到了社火中。学术界则普遍认为,脸谱的起源是周秦时的傩(nuo)舞。傩是一种远古时代的宗教仪式,傩本是一种传说中的神鸟,后被人格化,成为一种祭祀表演。傩舞是周代在傩祭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驱鬼逐疫的宗教舞蹈,而傩的明显特征,便是戴假面歌舞。社火脸谱是以人物的容貌和性格特征出发,用日月纹、火纹、旋涡纹、蛙纹等纹饰的不同组合表现人物的性格;以色彩辩识人物的忠、奸、善、恶,红为忠,白为奸,黑色为正,黄为残暴,兰为草莽,绿为仪侠、恶野,金银为神妖。按照表演形式分为:造型社火:造型社火主要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艺表演社火:表演社火主要在场院进行舞、斗表演3静态动态分类:高跷,民间称高拐子,一般用椽材制成长约3尺或4尺的长方形柱体木腿,在上半部约1尺的地方安装一长条(以脚宽为宜)横板,脚踩在横板上,上半部的木腿绑在人体的小腿上。身着历史戏剧人物服装。社火的主要的表现形式4旱船,用竹子做成船形,再用彩纸或彩绸粘糊,有船姑娘驾船,走碎步,犹如船在海中行走样,由一老翁走在前面,手拿浆板,做摇船样。跑竹马,用竹子做骨架,扎成马形(也有驴形),以彩绸或彩纸装饰,表演者腰围竹马,宛如骑马一样,男女成双成对,编队穿梭奔驰、跳跃、对唱,乐感强烈,节奏鲜明,气氛热烈。高芯子,又名高抬。据志载,“高抬”早在清代就很流行,其早期形制为在特制的可抬桌形架上,饰以布景道具,数名少年儿童妆扮成一折(出)戏剧人物形象固定其上,由十数位壮汉抬着行进表演。一般在小型拖拉机或小型汽车上固定一根或几根丈余长的木椽或铁杆,再在杆的顶端绑成莲花形或其它形状的悬体物,这就是芯台。芯台上再将一两个或多个扮演角色的孩子固定,着戏剧服装,做简单动作或造型,在行进中表演玄妙、惊险动作。马社火:又称“马秧歌”,历史已很悠久。春节期间,各村挑选数十匹马、骡或健驴,加以装饰,由男子妆扮成传统戏剧人物,按剧中出场次序骑在马、骡之上,走村过镇,进行表演。有的秋歌队还妆扮有“妖公、“妖婆”两个丑角人物,成前或后,扭捏作态,惹人发笑、增添气氛。03马社火黑社火车社火高跷抬社火高芯社火白社火4赏析总结5
本文标题:风俗文化之社火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388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