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师要有“匠心”2015-08-2613:54阅读:1,664今年“五一”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系列报道《大国工匠》,片中这些活跃在各行各业的顶级工匠们充满了人性之美,他们把劳动变成创造,让技术变成艺术。我看了以后非常震撼,深深地被他们感动,感动之余觉得我们的教育战线恰恰需要这种“匠心”。一般人听到“匠”字,就会想到“瓦匠”“木匠”“箍桶匠”“剃头匠”等手艺人,甚至脑海中还会浮现出工匠们固执、缓慢、埋头劳作的身影,更有甚者,耳边还会响起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极端鄙视工匠们的一句话:“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所以,自从与师结缘,我就暗暗下定决心:不做“教书匠”,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然而,这些年来,我看到的教育现状却是“创新理论”满天飞,什么“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可谓“三生”有幸,说实在的,我一直没搞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还有“成功教育”“绿色教育”“本色教育”等等,我同样搞不清什么样的颜色与教育到底有什么必然联系;特别不敢苟同的是,教育的目的竟然就是上名校、找一个好工作即所谓的“成功”等等。小升初时几千人报名考试竞争某一所学校令人震撼的壮观场景屡见报端,真不知是教育的幸事还是悲哀。我常常想,我们教育人为何不把眼光聚焦到《礼记》“教学相长”中,聚焦到《论语》“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中,聚焦到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等等已被证明了是教育的精髓的原理上来,然后再虚心地学习借鉴一些外国的教育理论——无需照搬,否则会水土不服,特别不能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掰一个扔一个,搞得既没有了传承,更谈不上创新。完全可以这样说,当今教育所表现出的浮躁、功利等诸多弊端,这些所谓的“创新理论”难辞其咎。“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叫得响,不见得就对;不想当教育家的教师不是好教师,说得多,更不见得都赞成!至少我发现不少所谓的“教育家”“学者”根本不是好教师,听见枪炮声就发抖的士兵能做元帅吗?终日忙碌、飞来飞去的“华威先生”,这种连老师都做不好的人,能称之为教育家吗?简直不可思议!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需要教师花费时间与精力深入学生的心灵,翻土、施肥、浇水、除草、间苗。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开花,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结果,甚至我们也不敢肯定,每一株幼苗都能开出美丽的花,都能结出硕大的果。但我们依然执着、依然努力,教育需要在和煦的阳光中,春风化雨,潜滋暗长,需要灵魂的安静,需要耐心的等待。做教师真的需要有“匠心”。“匠心”的背后隐含着的是专注、技艺和对完美的追求。在教学中,“匠心”可以让孩子们莞尔一笑,学习瞬间变得幸福而快乐;能够使枯燥的知识立刻展现神奇,终身难忘;更会令师生的交流,欢快顺畅,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追求“匠心”应该是每位教师的职业意识。做一个教书匠,首先应该有从容的心态。做教师,就得像个手艺人一样沉浸其中,心无旁骛,在激情飞扬和挥汗如雨之中,享受教育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和幸福。有句古语,叫“山定泉,树定根,人定心”。心态之于教师,就如同树根之于树叶,源泉之于河流,基础之于大厦,血脉之于躯体,灵魂之于生命。莫言曾说过:“心变了,世界就变了”。人生很多事情急不得,凡事都得有个“先来、后到”,都得有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许多事情“欲速则不达”。要有意识让生活多一些减法,“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让树上的每片叶子都能争取到阳光,慢慢地陪伴,静静地等待,悄悄地聆听,不浮躁,不显摆。江苏省“巾帼标兵”、江苏省物理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我校优秀青年教师段红,被师生们亲切地唤作“大神”,她不论带什么样的班,教什么样的学生,总是那么得心应手,从容不迫,面对犯错学生,她用爱心沟通心灵,赏识点燃希望,形成了独特的“五步”教育法:一“问”,问清事情的起因、真相,再教育,以免错怪学生;二“缓”,学生的错误,有时令她气愤,如若进行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定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极有可能把学生推到对立面,这时采取“缓一缓”的办法,退一步,海阔天空,为进一步教育学生留下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师生双方都冷静下来,再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三“引”,学生犯了错,一味批评、指责,往往事倍功半,她采用耐心的启发、换位思考的方式,帮助学生从思想深处弄清为何错了,今后如何改正;四“选”,选择恰当的时机、地点,在融洽的气氛中,学生情绪放松时,再跟学生促膝谈心;五“激”,抓住有的学生自尊心强的特点,与学生谈话时,她就采用激将法,激励学生改正自己的错误。我觉得段老师“五步”教育法的核心就是要有一个从容的心态。每位学生都如同夜空中的星星,闪耀着自己的光芒,学生需要呵护,尤其是在情感世界中。教育需要倾注爱与真诚,需要理性的思考,更需要不急不躁的庄稼人的智慧,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得有讲究,乱不得,急不得。可见,教育需要闲暇,需要没有压力,需要安全,需要舒展,需要耐心,需要慢慢地积淀。老子说过:“合抱之树,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好的饭,吃急了也会噎着。李政道博士说过:“越往前走,技术就越精神化。”所以,只有从容了,教师才能够抵御躁动和诱惑;只有从容了,教师才能留住心灵的那份安宁,去追求朴素的教育真谛。其次,做一个教书匠要有研究的精神。教育和其他行业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教师每天面对的都是鲜活的、生动的、独特的、不断发展的生命,作为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成长中的学生,才能有目的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等。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不写教研论文的教师只不过是经验型的,而经常写的教师则有可能是创造型的,写得多、写得好的人,未必是名师、大师,但不写者则一定不是名师、大师。”我们苏北农村有句俗语“瓦匠怕木匠,木匠怕漆匠,漆匠怕瞅匠,没事就怕三琢磨”。我觉得这些话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倒是更应具备的要求。我们很多有识之士都清醒地认识到,当今社会并不完美,人性也有不少缺点,这就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孩子的读书,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假恶丑的抵抗能力,对真善美的欣赏能力,努力培养高雅情趣,担当精神,书卷气质,家国情怀。然而,如何培养和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这个问题又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研究过呢!对学生读书这一问题的认识,缺乏研究精神的少部分老师只停留在搞一些读书报告会、读书征文等活动上,大多数老师则会出一些僵化教条的阅读题来考查学生,让本该快乐的读书变成了苦不堪言的负担,读书成了一条风干的黄瓜,干瘪丑陋,食之无味,效果当然不会理想。于是在语文老师中基本形成这样一个共识,读书只能靠学生自己自觉而为,老师无能为力,更难有作为。但是,我认识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她对当前语文教学方式日甚一日的消解着语文学科所特有的情感和魅力,感到忧心忡忡,她通过自己的反复琢磨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从小学一年级入学起就在班上建立起一个班级微信群,双休日及寒暑假除了少量练字任务以外,从不布置书面作业,就是要求学生读书,读喜欢的书,把自己读书过程中认为最精彩的地方读给别人听,并借助语音功能传到微信群里,让家长及小朋友们互相点赞学习,自己则及时作点评,一个大拇指、一个笑脸、几朵玫瑰、几个鼓掌的小人、几句有针对性的激励话语,小朋友们的读书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仅仅一学期,原先懵懂无知的孩子爱上了读书,一年下来这个班的小朋友少则十几本,多则几十本,平均阅读量远远超出同龄的孩子。可以预见,这样持之以恒下去,许多难以想象的教育奇迹都会发生,而且,绝对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匠心”需要教师融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情怀,聚精会神,潜心钻研,认真打磨,反复研究。留心处处有学问,细心时时有发现,上心事事长见识,专心必定有收获。再次,做一个教书匠要有一颗简单的心。“匠心”就是用简单的心做单纯的事。法国思想家蒙田曾说过:“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如果教师都能始终潜心教育,那么就能摒弃浮躁、功利,回归教育本真。人的一生,需要选定一把椅子,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年轻时读过师范,毕业时他问父亲自己该干什么?父亲告诉他,如当教师,就好好当,不要做歌唱家的梦;若是想当歌唱家,那么你就去做歌唱家的梦,不要在两把椅子中间彷徨!他的歌声,至美,至纯,他的一生,至简,至定。生活中的确有许多把诱人的“椅子”,但不是每一把“椅子”都适合每一个人,我们只有根据自己的条件与特点,摒弃浮躁,抵御诱惑,坚守定律,坚持只坐那一把适合自己的椅子,才会有希望获得成功,它或许不是最美的,却是承载你最多喜怒哀乐的物品。人的一生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即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人的内心简单了就会快乐,专一了就会强大。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著名作家王蒙曾说过:“人的一生要做许多事情,但最重要的不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是清醒地知道自己不应该做什么。”因此,教育工作不能太复杂、太繁琐、太神秘,应当多一点“留白”,让学生轻松一点,多一点自主选择,让学生有兴趣一点,多一点宽容悦纳,让学生自信一点。我父亲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在我记忆中,每当庄稼遇灾倒伏或减产歉收时,父亲常常会一个人坐在田埂上,双眉紧锁,目光凝滞,若有所思,一言不发,只是“吱、吱”地猛吸着八分钱一包的“经济牌”香烟,直到抽完最后一根烟后,猛地站起来,狠狠地把烟头扔在地上,狠命地用脚一踩,干咳一声,嘴里喃喃有词,脸上露出亮亮的光,似乎破解了一个难题,脸上难掩笃信来年丰收的喜悦。其实,父亲此时“一门心思”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努力找出种庄稼“失败”的原因,没有指责,没有争论,没有抱怨,直面自我,将人生以最简单的方式进行了下去。如果说,教育是农业,那么教师就是农民,且必须是一个有诗人气质的农民,做着有诗意的事业,就会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与恬淡。学生就似教师田头的作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教师付出了多少,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想丰收,就多出点力。成功总是倾向于有准备的人。看到学生在不断努力,教师就会很高兴,教师就是这样一种简单的人,梦想着自己的每个学生都成为佼佼者,苦点,累点,不算什么;教师就是这么一种纯真的人,只要学生能多学点知识,教师就心满意足,自得其乐了。其实,农民也是老师,他们每天都在用心侍弄心爱的作品,庄稼是他们心中的一幅画,一首诗,哪里该添,哪里该补,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身为农民儿子的我相信自己的双手,相信脚下的泥土,相信自己的选择和承诺,教师内心若简单了就会快乐而专注,就不会受复杂社会的影响,这是生活的哲学,也是生命的辩证法。“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当然,简单绝不是单调,更不是乏味,而是怀着沉静的敬畏之心去关心、影响、塑造活生生的学生的心灵。我越来越坚信,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纯手工的,那是一种依靠积累、源于传承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无法瞬间获得、想要就有。杏坛之上,弦歌不辍,教师们耳提面命,一张嘴,一块黑板,三尺讲台,一支粉笔写春秋,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要有“匠心”的执着——专注而简单。
本文标题:教师要有匠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391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