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高考复习:自然地理课件
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天体和天体系统天体类型•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物质等•人造天体:•航天飞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太空垃圾等•天体间由于万有引力和永恒运动,就会发生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形成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天体。•天体系统间的距离必须近的足以使万有引力发挥作用,使得天体间相互靠近。天体系统有层次和级别的划分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外部条件:A、光照稳定B、安全的宇宙环境内部条件:A、日地距离远近适中——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B、地球体积、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C、地球上有液态水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这就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分为紫外光区、可见光区、红外光区,其中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区,所以太阳辐射是种短波辐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地球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可引申出:塑造地表形态、促进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直接和间接)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黑子是太阳活动最显著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2)影响:影响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降水量)。大气的热力状况1.大气按照垂直方向上的气温变化规律,划分为三个层次: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2.对流层a.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b.大气运动以对流为主c.天气现象复杂多变3.平流层a.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上升b.大气运动以平流为主c.天气晴朗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散射波长较短的太阳辐射。(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近地面有7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个风带。(1)低纬度环流: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2)中纬度环流: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3)高纬环流: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锋面系统锋的概念:冷暖空气的交界面分类冷锋概念:冷空气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天气过境前: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过境时:出现阴天、雨雪、大风、降温等天气;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北方夏季暴雨、寒潮等暖锋概念: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天气过境前: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常出现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降低、天气转晴天气实例: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北半球气旋天气状况:多阴雨天气我国典型的天气: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北半球反气旋天气状况:多晴朗、干燥天气我国典型的天气:长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逆温什么是逆温?•一般情况下,对流层这的大气温度常随距地面的高度增加而递减,其垂直递减率为0.6℃/100m。但这种气温的梯度变化并非固定不变。•但是实际上,有时对流层也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的大气有一定的厚度,这层大气称为逆温层。逆温出现时的气温变化特征•在逆温层:气温垂直递减率<0•在含逆温层的对流层大气,气温垂直递减率<0.6℃/100m逆温的成因•地面辐射冷却(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下图表明了这种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辐射逆温层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有风时不利于逆温的形成,有利于逆温层的消散。逆温的成因•空气平流(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锋面因素(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因此逆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地形(地形逆温):常发生在盆地或谷地。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逆温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如美国的洛杉矾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200多天出现逆温现象。地形逆温常常和辐射逆温结合在一起,使逆温加强。•出现逆温现象时,由于不能产生垂直对流,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了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空气污染势必加重。•尤其是城市和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逆温天气,应调整户外活动和开窗通风时间。应选择上午10时至下午3时这段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和开窗通风,避开下午6时至第二天上午8时这个污染高峰时间。气候的类型和分布最冷月气温t(℃)降水季节分配t>15热带雨林气候年雨型热带草原气候夏雨型(最高月降水500以下)热带季风气候夏雨型(最高月降水500以上)热带沙漠气候少雨型0<t<15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雨型地中海气候冬雨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雨型t<0温带季风气候夏雨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少雨型大气的环境保护(1)全球变暖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3)酸雨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在不同的经度产生不同的地方时: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相差1小时。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2)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二地质作用1、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2、分类地质作用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隆起或凹陷,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主
本文标题:高考复习:自然地理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405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