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第三章计算题参考答案
16.在l00mL无阻聚剂存在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中,加入0.0242g过氧化二苯甲酰,并于60℃聚合。反应1.5h后得到聚合物3g,用渗透压法测得其相对分子质量为831500(已知60℃下BPO的半衰期为48h,引发效率为0.81,CI为0.02,CM为0.1×10-4,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密度为0.930g/mL)。试计算:(1)甲基丙烯酸甲酯在60℃下的kp2/kt值;(2)在该温度下歧化终止和偶合终止所占的比例。答案:(1)=5.5610-5mol/(L.s)将[M]=9.3mol/L,[I]=0.001mol/L,f=0.81以及代入上式,则。(2)有链转移时数均聚合度与[I]、[M]有以下关系:将=8315,CI为0.02,CM为0.1×10-4,[I]=0.001mol/L,[M]=9.3mol/L代入,得为动力学链终止对数均聚合度的贡献。动力学链长,如若偶合终止分率为x,则歧化终止分率为1-x。因故即60℃聚合时,偶合终止的比例为15%,歧化终止的比例为85%。17.用过氧化二苯甲酰作引发剂,苯乙烯在60℃进行本体聚合,试计算正常引发反应、向引发剂转移反应、向单体转移反应三部分在聚合度倒数中各占多少百分比?对聚合度各有什么影响,计算时选用下列数据:[I]=0.04mol/L,f=0.8,kd=2.0×10-6s-1,kp=176L/mol·s,kt=3.6×107L/mol·s,ρ(60℃)=0.887g/mL,CI=0.05,CM=0.85×10-4。本体聚合:[M]=(0.887/104)/(1×10-3)=8.53mol/LRp=kp(fkd/kt)1/2[I]1/2[M]=176×[0.8×2.0×10-6/(3.6×107)]1/2×0.041/2×8.53=6.3×10-5mol/L·s有链转移的聚合度公式(无溶剂转移项)双基偶合终止(a=0.5)=(2×0.5×3.6×107×6.3×10-5)/(1762×8.532)+0.85×10-4+0.05×0.04/8.53=1.0×10-3+8.5×10-5+2.3×10-4=1.32×10-3第一项(引发剂引发项)占1.0×10-3/(1.32×10-3)=76%第二项(向单体转移项)占8.5×10-5/(1.32×10-3)=6.5%第三项(向引发剂转移项)占2.3×10-4/(1.32×10-3)=17.5%第一项为无转移时聚合度的倒数,[I]↑,则↑,↓∴使用增加引发剂浓度的方法来提高聚合速率,结果往往使聚合度下降。第二项、第三项均为链转移项,链转移常数越大,引发剂浓度越大,则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越小。18.为了改进聚氯乙烯的性能,常将氯乙烯(M1)与醋酸乙烯(M2)共聚得到以氯乙烯为主的氯醋共聚物。已知在60℃下上述共聚体系的r1=1.68,r2=0.23,试具体说明要合成含氯乙烯质量分数为80%的组成均匀的氯醋共聚物应采用何种聚合工艺?答案:该共聚体系的竞聚率为r1=1.68,r2=0.23,M1=62.5,M2=86,要合成含氯乙烯质量分数为80%的氯醋共聚物,此共聚物中含氯乙烯的摩尔分数。按共聚物组成方程计算,与之相应的f1为0.75。在共聚反应中,氯乙烯的活性大于醋酸乙烯的,因此随着共聚反应的进行,剩余物料中氯乙烯的比例下降,即f1逐渐减小。因此要合成组成均匀的含氯乙烯质量分数为80%的共聚物,可采用f1等于0.75的配比投料,在反应过程中不断补加氯乙烯单体以维持体系中单体配比保持在0.75左右。由于氯乙烯单体为气体,其配比可按确定温度下的压力来计算。随着氯醋共聚物的生成,剩余物料中的f1下降,体系压力会下降。因此补加氯乙烯的速度以维持体系一定压力为准。实际生产中常采取这一工艺。
本文标题:第三章计算题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425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