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章教研績效指標據教育部委託國科會科資中心評估,就94年發表「大學校院研究績效分析計畫-國際期刊論文績效指標」分析,本校諸多論文均發表於世界級頂尖期刊上,而一般發表期刊群亦皆達國際平均水準。此外以跨國合作共同發表的論文佔總論文之22%,實為七所研究型大學之首。因之,未來於「發展國際一流大學計畫」挹注下,對於全校各領域研發成果質與量之提升,更應有策略性目標與評估指標。研發成果質之提升既為台灣各大學發展國際一流大學最重要項目之一,遂期五年後中央大學於下列質量指標得提升至國際頂尖大學水準:壹、質化指標一、學校組織運作機制之調整與強化,落實公教分離的精神(一)提高行政效能1、組織再造:面對國內外大學之強烈競爭,本校為更彈性自主發展與維護學術自由,積極朝頂尖大學邁進,學校組織運作機制的調整與強化,成為刻不容緩的最重要課題,因此本校將成立「組織再造小組」,配合研議修改校內各項組織及人事鬆綁措施,重整行政單位的組織及職掌。2、分層負責:增加各級會議的授權,精簡校務會議人數,藉由組織再造的動力,提升行政服務的效能。具體落實分層負責制度,明定各單位分層負責明細,定期檢討授權事項。明確的分層組織及充分的授權,得以提升各單位的行政效率,並達追蹤考核之效,校務之決議與政策能夠快速傳達。3、行政e化:在21世紀資訊化的世代,校務行政e化是大學邁向卓越的基礎,本校近年來已積極的從事行政e化的工作,未來將計畫逐步完成校務行政資訊系統的開發、公文流程管理暨電子表單系統的建置、校園單一入口網站管理系統、資料庫整合中介管理系統及強化圖書館e化服務。其具體目標是經由e化過程,協助本校實現無時空障礙的行政工作及資訊檢索環境,提升個人及組織之績效。未來的發展方向,則是希望在5年內將學校教學與行政系統全面e化,以建立e化的校務行政系統及優質的網路學習環境。(二)落實公教分離1、教師薪資結構調整:本校將配合教師評鑑制度,建立教師彈性薪資,打破平頭式薪給,鼓勵教師專心教學,研究創新,並以特聘方式,延攬國內外優秀人才,2、職員薪資結構調整:為激勵行政人員士氣,將增加人才進用管道,提升行政人員質量,鼓勵參加各種課程研習或訓練,並研擬調整編制外職員之薪資結構。3、朝法人化努力:本校為追求學術及組織之獨立發展,期能鬆綁人事與會計法令,將研議組成「法人化評估小組」,探討法人化之優缺點,及評估本校實施法人化之可行性。二、成立諮詢委員會及推動委員會,落實本計畫之推動(一)成立諮詢委員會本校為健全與督導「發展國際一流大學計畫」之實施與績效,將成立諮詢委員會,由校長聘任國內、外具國際聲望之學者、專家擔任,以提供本校推動之教研發展方向、教學品質與研究績效提升及策略之建議;並指導本校推動之期程進度及執行績效之考評。(二)成立推動委員會為落實並有效執行本計畫之相關業務,本校將再成立推動委員會,由校長及相關主管、資深具學術聲望之教授組成,以進行各項行政改進措施、建立各項研究績效機制、審議經費運用、進度管控與整體績效稽核。三、延攬國外頂尖人才任教之具體措施及績效,建立彈性薪資(一)積極主動延攬人才1、依層級設立校、院、系延攬人才專責小組,多管道對外覓取優秀人才;學校並組團赴海外知名大學延攬優秀人才。2、院比照校級成立新進教師諮詢小組,依教研目標,訂立人才進用策略。3、建立系所延攬優秀人才,通過校內審查機制,得由校方調配員額支援。(二)設置優質學術講座為延攬國內外優秀、知名學者前來本校授課,藉以提升本校整體學術與研究水準,本校於2005年規劃「中大國際講座」。此外,本校並將向國科會申請相關補助,並積極爭取教育部推動之攜帶式員額,以提高國外優秀學者來校任教之誘因。另本校亦已於92年開始設置相關講座,延攬國外傑出人才來校授課,如國鼎講座、台積電傑出講座、遙測講座、理學院講座等,各項講座之人才延攬事項將持續推動,以實質提升師資。(三)建立彈性化薪資結構本校將爭取及鼓勵卓越師資,改善支援人力,以績效導向為原則,透過精進教師績效評估,建立教師分類分級制度,實施教師彈性薪資獎勵方案,成立教師彈性薪資研訂小組,根據教師學術成就、研究成果、與教師服務表現,訂定教師彈性薪資辦法,配合教師評鑑,給與不同薪資,藉以激勵教師自我發展,全心投入學術生涯,開創發展。四、促進校內人文社會發展之具體策略成效及經費增加比例(一)人文領域1、整合校內人文領域資源,形成校園知識社群:整合文學院學科及人文學術研究資源,建立院內各研究室及研究群合作機制,推動人文研究相關學術研究活動。2、成立校級人文研究中心,積極培養回應科技挑戰的能力:整合本校文學院及其他人文學術資源,提升中大人文活動與學術研究之能量與品質;結合台灣聯大人文研究資源,提升中大人文研究國際競爭力;與國內人文研究接軌,使中大成為國際人文研究知名學府。3、推動校際人文研究中心聯盟,向國外推展台灣人文教育:推動各校成立人文研究中心,進而形成人文中心聯盟聯網,以與國際人文學術接軌。4、設置「族群、文化與記憶網站」:以作為研究團隊溝通研究心得與研究成果的平台。5、學校基礎建設方案之配合:已獲教育部補助新台幣7500萬元用以興建文學三館,校方並將配合工程款新台幣7500萬元,工期預計三年。(二)社會領域1、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與研究環境:提升優質空間與設備,更新整體教學環境及研究中心與實驗室。2、配合社會及產業需求擴增大學部招生名額之規劃方案:2005年申設客家碩士在職研究專班,2006年申設成立客家語言暨文化學系,2007年申請設立客家研究博士班,2008年申設客家民俗藝術研究所。3、推動國際客家研究卓越發展:本校擬結合台灣聯大系統、本校附近之大專院校(元智、中原)與台大、台北、政大與中央研究院等學校與研究機構之客家研究相關人才,推動「國際客家研究卓越發展計畫」,定期舉行國際研討會、編輯國際客家研究專書、進行國際客家人才交流、建置國際客家研究圖書資料庫、進行國際族群研究生招收。4、學校基礎建設方案之配合(1)已獲教育部補助興建客家研究大樓,補助新台幣1億7000萬元,校方並將配合工程款新台幣2000萬元,預計三年後完工。(2)充實有關族群研究的圖書。(三)共同發展事項1、提升及延攬國際頂尖人才:擬邀請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日本、美國、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等國際頂尖研究人才赴本校進行短期與長期的研究。短期方面係依國科會延攬科技人才機制運作,長期方面則透過五年的跨國性研究計畫,延攬優秀人才。2、國際化之推動:社會科學領域要在國際知名的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相對不易,倘經費許可,將積極推動邀請國際知名學者來訪,並推動共同研究。推動AACSB認證與英語MBA學程亦為推動國際化之重點。3、提升全校學生人文素養與通識教育:(1)通識課程方面:增加人文類課程之開設,讓學生有更多選擇;持續舉辦各項人文講座,並透過相關課程要求學生參與,並撰寫心得。(2)通識課程、大一國文和大二歷史:要求增加經典作品的閱讀數量;在大一國文和英文的課程中,要求加強寫作訓練。(3)持續由藝文中心舉辦高水準之藝文活動,除結合相關課程之外,並擴大宣傳增加學生參與。4、擴充館藏,提升人文風氣:計畫發展圖書館人文社會方面的館藏,建立制度有效推動全校閱讀風氣,積極展開校史整理與研究,重建中大優質人文及學術傳統。(四)經費增加比例以本校實際投注於人文社會領域之教研及基礎建設經費,每年均以倍數成長。五、建立教師評鑑、獎勵機制(一)積極推動教師評鑑制度為增進教學、研究與服務水準,提升教師榮譽,並因應大學法第21條修正辦法,本校將訂定教師評鑑相關規定,教師評鑑涉及教師的研究、教學與服務之整體評量,本校將就此課題成立「教師評鑑制度研訂小組」,以確實訂定最適化的評鑑指標,藉此建立配套之獎勵淘汰機制,並與前述彈性薪資相搭配。本校已針對教師再評鑑規劃相關辦法,如「國立中央大學教師評鑑準則」,俟相關會議通過後交由各院執行。(二)落實教師獎勵機制本校為鼓勵教師從事教學及研究,以達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水準,將研訂多種獎勵措施,例如:訂定「國立中央大學新進教師及研究人員學術研究經費補助辦法」、「國立中央大學學術研究傑出獎勵辦法」、「國立中央大學教學傑出獎設置辦法」、「國立中央大學講座設置辦法」、「國立中央大學特別貢獻獎勵要點」、「國立中央大學補助學術活動辦法」及「國立中央大學創新教學計畫補助辦法」。(三)整合全校研發成果資料庫平台將整合現有校內教師論文、專書、專利、技術、建教合作、國科會計畫等各項研發成果,整合為研發成果平台,以利校內既有資源有效運用及對外推廣。六、提高學生學習成效本校相當重視學生學習,積極發展學生學習輔導機制,未來將持續推動本校已實施之各項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習效果措施,二年內(95、96年)具體質化指標包括如下幾項:(一)提升共同必修及基礎課程學習成效本校向來重視大一教學,未來除了增撥經費補助各共同必修及基礎學科教學之外,亦將從中選定若干學科為試行對象,進行(1)評量大學生基本能力,建立學科基本能力指標;(2)安置共同必修科目不同授課需求,包括基礎班、進階班與專長班;(3)輔導能力不足學生,規劃教學助教家教時間以個別化輔導學生;(4)系統化建立題庫,統一命題與考試,並協助教師進行學生能力評量與輔導,以達到因材施教目標。在此試行結果檢討與調整後,長期目標將建立適用學習模式並推行到其他共同必修及基礎學科。(二)提升大學部實作與研究能力為擴大提升大學部高年級學生之實作及研究能力,將提撥本計畫之部分經費,支援大學部高年級學生進行專業課程之專題研究或製作,以培養其宏觀與微觀視野,並提升學生理論研究與實作能力。(三)提升教師使用e化教學平台之廣度與深度94學年度第2學期本校教師在授課大綱上網比率為65%~70%(資料統計至2006.2.6),本校將積極推動以求達到更高的授課大綱上網率。此外,配合本校課程全面使用Blackboard網路教學平台,未來將積極鼓勵教師使用Blackboard網路教學平台,並提高教材上網比率。未來將在此e化網路教學平台基礎上,以上述第(一)項所選定之共同必修及基礎學科為試辦對象,積極協助教師發展e化教材以及標準化題庫以作為學生成就、學習問題診斷與輔導工具。(四)強化教學評量,分析質化評量結果本校教學評量已行之有年,以往採取課堂內紙本問卷調查方式進行,未來將改以網路填答方式進行,並已於94學年度第2學期首度試辦網路教學評量,採鼓勵而非強迫方式請學生上網填答,並確保填答者之匿名安全,試辦結果有過半數的填答率(55%),以及較高的質化評量回饋數量,供未來分析教學成效之用。未來將更進一步強化教學評量效能,提高填答率,並進行結果分析,藉以協助提升教學與學習成效,並將教學評量結果做為教師評鑑的參考指標之一。七、鼓勵教師發展優質教學之措施本校積極鼓勵教師發展優質教學,訂有各項辦法以實質協助教師投入提升教學品質與成效之各項活動,二年內(95、96年)具體質化指標包括如下幾項:(一)協助教師投入創新教學活動本校已訂有「國立中央大學創新教學計畫補助辦法」,期能透過既競爭又觀摩的計畫審查機制,協助教師開發創意教學並創新教學內涵。執行以來每年均有來自不同學院教師提出創新教學活動。除此之外,本校亦鼓勵教師開發數位學習及多媒體教材,以推動網路教學,未來將對成效良好之課程,給予表揚並提供其他教師做參考。(二)提供教師經驗交流平台為協助教師經驗交流與分享,未來二年將規劃定期舉辦新進教師研習會,以協助新進教師能盡快掌握教學上基本技能與素養。除此之外,亦擬編輯新進教師手冊,以提供新進教師在教學資源、教學實務上的重要參考。針對全校教師,亦將舉辦優質教學講習與教學觀摩會,拍攝傑出教學教師教學錄影帶,訪談傑出教學教師與受教學生,分析傑出教學教師個人教學與師生教室互動上各項特質與行為,做成數位化內容,以分享給其他教師,並開闢網路討論區,形成教師教學同儕支持團體的虛擬社群。(三)積極研訂獎勵辦法本校已訂定「國立中央大學教學傑出獎設置辦法」,公開表揚教學傑出教師、並分享教學心得與經驗。未來亦將研擬配套措施,鼓勵教學優良及資深教師積極投入基礎課程之教學工
本文标题:教研绩效指标(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442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