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效教学策略-(1)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效教学策略深化课程改革的标志是什么?•什么是新课改背景?•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搞了17年,到现在没提“课程改革试验结束”,而是提出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课程改革的标志是什么:•1.发布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培养目标)•2.修订各科课程标准(落实途径)•3.统一部编教材(教学内容)•4.改革中高考制度(评价手段)一、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这标志着教育部组织研究三年的核心素养问题正式落地。•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立德树人”的要求,2014年,教育部提出“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是核心素养的定义。如何通俗的理解核心素养?•北京市教科院副院长褚宏启教授一个比喻很形象:•请大家想一下,如果你有一个独生女儿,女儿长到20岁要找男朋友,要和他成家,要和他生活一辈子,那么找什么样小伙子呢?你女儿让你出主意,你会说什么?•你肯定对女儿讲,你找的小伙子身体一定要健康,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正常,要有能力,这样才能有美好的生活,这个人要有生活情趣。你绝对不会跟女儿讲就找会考试的。•所以大家看,这些东西很重要,重要到足以把独生女儿托付终身。•想象一下,如果学校和老师把学生当成未来女婿和未来儿媳妇培养,你会怎么做?•我们要培养的东西就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内蒙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教研室主任陈志军给的儿子的一封信•在儿子12岁生日(初一)的时候给他写了一封信,对儿子提出了希望,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真心话,不会有任何说教的成分,其实他对儿子提出的要求就是核心素养。•下边是我给陈志军的书稿写的序言——《一个家长心目中的核心素养》•(链接我的序言)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与内容体系•1.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与我国治学(扎实学问)、修身(自善其身)、济天下(社会担当)的文化传统相呼应,体现了自我发展与社会担当的重要性。文化是基础,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是两翼二、落实核心素养的途径:修订课程标准•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所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要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修订课程标准,因为这是“国标”。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具体化为“学科核心素养”。•目前已经修订完成的是小学科学的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十九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很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课程目标不再是三维目标,而是按照核心素养细化为各科的学科核心素养。2017版小学科学的课程标准(一)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素养是指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而具体的课程目标则分解为12个目标:•1.语言积累与建构;2.语言交流与沟通•3.语言梳理与整合4.发展形象思维•5.发展逻辑思维6.提升思维品质•7.增进对祖国语文的美感体验8.鉴赏文学作品•9.美的表达与创造10.传承中华文化•11.理解多样文化12.关注、参与当代文化1.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2.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3.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品位、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造美的能力。•4.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构成语文核心素养的上述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二)数学核心素养•高中阶段数学核心素养包括6个方面: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在高中数学的课程目标中主要强调了“四基”和“四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基);提高从数学角度提出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能)。•另外强调:要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发展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素养;学会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发展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发展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素养。1.数学抽象•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素养。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用数学语言予以表征。•2.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的素养。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3.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素养。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4.直观想象•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主要包括:借助空间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建立数与形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5.数学运算•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6.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指针对研究对象获取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推断,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知识的素养。主要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提取信息,构建模型,进行推断,获得结论。(三)英语核心素养•高中英语主要提出了四大核心素养:1.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英语语言能力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是学生发展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依托。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拓宽文化视野,丰富思维方式,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跨文化交流。•2.文化品格•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文化品格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品格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3.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发展。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跨文化的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4.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学习能力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必要条件。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做好英语学习的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四)音乐核心素养•音乐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方面。•1.审美感知。指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其独特美感的理解和把握。•2.艺术表现。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3.文化理解。指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五)美术核心素养•高中美术主要包括五个核心素养:•1.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与解读。•2.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3.审美判断。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4.创意实践。指由创新意识主导的思维和行为。•5.文化理解。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六)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运动品质三个方面。•1.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运动能力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2.健康行为。指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健康行为包括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作息和卫生习惯,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运动疲劳恢复,保持良好心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等。•3.体育品德。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体育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良好的作用。•其课程目标也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表述的。(七)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和公共参与。•1.政治认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理性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3.法制意识:主动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发自内心的尊法、守法、学法、用法。•4.公共参与: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和行动,直接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课程目标也是从这四个方面来叙述的。(八)历史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目标表述: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2.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目标表述: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3.史料实证: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目标表述: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4.历史解释: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目标表述: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5.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目标表述: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九)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组成。•1.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2.综合思维:指人们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3.区域认知:指人们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课程目标也是从这四个方面来表述:•1.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以及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高度认同人地协调对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2.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3.形成从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象的空间格局有敏锐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形成简要评价区域发展的能力;•4.自觉将书本知识与实践
本文标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效教学策略-(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451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