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胸部放疗反应及处理李超正常组织对分割照射的不同辐射反应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在分割照射中有不同的辐射反应,主要表现在细胞损伤的修复、循环周期细胞的再增殖、再分布及乏氧细胞的再氧合诸方面,可分为三种不同组织类型。早反应组织早发反应多发生于更新快的组织(即早反应组织,如粘膜、骨髓、精原细胞等),早期放射反应的发生时间取决于分化了的功能细胞的寿命,反应的严重程度反应了死亡的干细胞与存活的克隆源细胞再生率之间的平衡。早反应组织的特点是细胞更新很快,照射以后损伤很快表现出来。这类组织损伤之后是以活跃增殖来维持组织中细胞数量的稳定并进而使组织损伤得到恢复。α/β值约为10Gy晚反应组织晚发反应主要发生在更新慢的组织,如中枢神经系统、肾、肺、心脏等。晚期反应组织的特点是这些组织中细胞群体的更新很慢,增殖层次的细胞在数周甚至一年或更长时间也不进行自我更新(如神经组织),损伤很晚才表现出来。细胞损伤的修复和部分细胞周期的再分布是晚发反应性正常组织的唯一重要保护效应。α/β比值约为2-3Gy有些组织同时存在早期和晚期效应的机制,例如,皮肤,除了早期的上皮反应还会发生严重的晚期损伤(如纤维化、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在同一器官可以顺序地发生不同类型的损伤,其发生的机制和靶细胞均不同。几种早期和晚期反应组织的α/β值反应组织α/β值(Gy)早期反应组织小肠粘膜13.0大肠粘膜7.0皮肤上皮10.0精细胞13.0骨髓9.0晚期反应组织脊髓1.6-5.0肾0.5-5.0肺2.5-4.5肝1.4-3.5皮肤2.5-4.5早反应、晚反应组织与分次剂量的关系晚反应组织比早反应组织对分次剂量的变化更敏感。加大分次剂量,晚反应组织损伤加重(与晚反应组织相比,早反应组织对分次剂量的改变不太敏感),当每分次剂量大于2Gy时,晚期并发症显著增加。因此在临床放疗中改变分次照射剂量时,应充分注意晚反应组织的耐受性。早反应组织、晚反应组织与总治疗时间的关系晚反应组织的更新很慢,放疗期间(数周内)一般不发生代偿性增殖。即晚反应组织对总治疗时间的变化不敏感,缩短总治疗时间会增加肿瘤的杀灭,一般不会加重晚反应组织的损伤。而早反应组织对总治疗时间的变化很敏感,一般来说,缩短总治疗时间,早反应损伤加重。在用LQ公式进行生物等效剂量换算时将肿瘤组织当作早反应组织对待,在不致引起严重急性反应的情况下,为保证肿瘤的控制,应尽量缩短总治疗时间。一般说来,肿瘤放射治疗中,放射反应是允许的,也是难免的,如鼻咽癌放疗中的咽痛,放疗后的口干;但放射损伤是不允许的。尤其是一些重要脏器如脑、眼、肾、脊髓等,严重者可致残疾甚至危及生命。放射反应与放射损伤原则上的区别是前者“基本上”可修复或不严重影响功能,后者则多不能修复。因此放疗中应尽量减轻放射反应,避免放射损伤。与放射并发症有关的参数总剂量总疗程时间分次剂量大小(照射次数)射线能量照射容积受照器官或组织的重要性和耐受性并用手术/药物的协同作用个体反应性的差异在提高控制率/生存率与降低并发症之间应权衡得失而取舍LENT的毒性记分系统1992年7月RTOG和EORTC在旧金山举行会议,对正常组织的晚期反应(lateeffectsnormaltissues,LENT)制定了统一标准的记分系统。LENT的毒性记分分为4级,包括无毒性反应的0级,共5级。毒性反应按轻、中、重、威胁生命及致死分为4级。某些较低级的反应,如“口腔干燥”,只分到3级,因为这一反应本身不会威胁生命,设计最高值就是3级。症状或体征的发生频度,包括偶然=每月,间断=每周,持续=每天,顽固=持久。疼痛的强度依使用止痛剂的强度而定。对LENT还可以用主观(subjective)、客观(objective)、处理(management)、分析(analytic)进行记录,简称SOMA.主观描述症状的程度、频率,一般由患者主诉,例如疼痛。客观即体征,通过体检、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得到结果,对其程度进行评估,如水肿、体重减轻等。处理如果症状、体征是可逆的和能治疗的,明显影响的记分较低;如果症状、体征顽固持久,需外科手术处理,分级较高。分析用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可迅速计量,供进行分级记分用。正常人体组织放射耐受量(Gy)正常组织耐受剂量分为最小的损伤剂量(TD5/5)和最大的损伤剂量(TD50/5).TD5/5(TD50/5)是指在所有用标准治疗条件的肿瘤患者中,治疗后5年因放射治疗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50%)时的照射剂量。胸部的放射反应皮肤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反应一般定义为放疗后2个月内出现的皮肤反应。可分为三度Ⅰ度发生红斑,表现为充血,潮红,有烧灼和刺痒的感觉。逐渐变成暗红,表皮脱屑,称干性皮炎。Ⅱ度充血、水肿、水疱形成,发生糜烂,有渗出,称湿性皮炎。湿性皮肤反应与大剂量和低能量射线照射有关,发生后绝大多数经过处理可在2个月内愈合,超过2个月仍不愈合的湿性皮肤反应有可能发展为皮肤坏死。Ⅲ度放射性溃疡,表现为灰白色坏死组织覆盖,边界清楚,底部较光,呈火山口型凹陷或痂下溃疡,有剧痛。放射性溃疡属于损伤范畴。慢性反应(晚期反应)放疗2个月后的皮肤异常改变称之为晚期反应。引起皮肤晚期反应的剂量范围与早期皮肤反应的剂量相似,但在总剂量相同的情况下,单次剂量高如采用分割剂量2.5-3.0Gy的放疗较分割剂量为1.8-2.0Gy的常规放疗更容易导致晚期皮肤反应。晚期效应常见为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萎缩变薄、局部色素沉着以及纤维化。萎缩性改变与纤维化形成机制不同。萎缩是皮肤对照射的一种损伤性反应,表现为纤维细胞的减少和胶原的吸收.纤维化为皮肤对放疗的一种修复性反应,表现为存活的纤维细胞在机体受到损伤时释放的生长因子如TGF-β的刺激下的一种增生性反应。纤维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缓慢的过程,与剂量高低直接相关。湿性反应可加剧纤维化的形成。毛细血管扩张发生于皮肤真皮层,表现为略高出皮面、浅红色、扩张的薄壁小血管。其形成更为缓慢,一般需要数年的时间。皮肤变薄、变脆,轻微损伤即可造成难以愈合的溃疡。有皮下组织纤维化的病人常可合并感染,发生放射性蜂窝组织炎,有高热、局部红肿热痛,用抗生素后多可抑制,但易复发。晚期放射性溃疡,由慢性放射性皮炎进一步发展或由早期放射性损伤糜烂未愈转归而成,溃疡可向深部组织发展,甚至累及骨组织,并发坏死性骨髓炎。早期反应和晚期损伤之间是不平行的影响皮肤反应的其他因素合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高血压的患者对射线的耐受性差,更易发生皮肤的放射损伤。化疗药物如MTX、5-Fu可增加皮肤的红斑反应。放射治疗时的注意事项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理化刺激,照射野内的皮肤忌用胶布、酒精、碘酒等刺激性药物,禁用湿敷、热敷、化妆品及有刺激的药膏,避免烈日曝晒和严寒冷冻。避免搔抓或粗糙衣物的摩擦,避免外伤(数年后仍需注意)。皮肤反应和损伤的处理原则皮肤干性反应无须特殊处理,对部分感觉到局部皮肤瘙痒或刺痛者,可选用薄荷淀粉、小儿痱子粉等外敷;湿性皮肤反应可外用松花六一散或龙胆紫,也可涂氢地油以及各种烧伤用的软膏,并防止感染。目前已上市的基因工程药品(促上皮生长因子)对湿性皮肤反应的疗效较好。皮肤溃疡者可选用任何湿性皮肤反应的药物,对合并感染者,应合理使用抗生素,超过2个月仍不愈合或出现坏死者,考虑手术治疗。肺肺是放射中度敏感器官,肺组织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后,早期表现为肺间质充血水肿、肺泡内渗出增加。结果造成气体交换障碍。随后是炎性细胞浸润,肺泡上皮细胞脱落。晚期的肺放射性损伤则表现为肺毛细血管的阻塞以及纤维化,胶原沉积。发病机制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受损: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表面活性物质,维持肺泡张力,照射后最早表现为Ⅱ型细胞的反应,细胞浆内Lamelar小体减少、畸形或Ⅱ型细胞脱落至肺泡内。导致肺泡张力变化,肺的顺应型降低,肺泡塌陷和不张。辐射启动体内水分子释放.OH自由基,过量的自由基导致肺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成纤维细胞增殖,肺泡--毛细血管膜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因子在放射性肺损伤的形成中发挥作用。比较重要的细胞因子有: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血浆源激活因子(PLA)等。这些因子可能由肺内的多种细胞分泌,在放射性肺损伤的不同阶段起着致炎、致纤维化、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作用。其中较受重视的因子有TGF-β1因子。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肺血流灌注改变,血管通透性增加。肺的耐受剂量全肺单次照射耐受剂量为7Gy,TD5/5为8.2Gy,TD50/5为9.3Gy。全肺分次照射时,4周20次照射的TD5/5为26.5Gy,TD50/5为30.5Gy。年龄越小,晚期损伤越大,可能是由于年龄小,受照射后除肺纤维化外,还有对肺及胸廓发育的影响的综合作用。部分肺分割照射,常规分割2Gy/次成人,肺受照体积为1/3、2/3、3/3时的TD5/5为45Gy、30Gy、17.5Gy,TD50/5为65Gy、40Gy、24.5Gy。在3D照射中,V20(大于20Gy的肺体积与总体积的比例)与肺炎发生率和肺炎的严重程度有关。在设计肺的3D治疗计划时,应尽可能使V2025%。影响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因素①照射总剂量;②受照射肺体积;③剂量率;④分割方式;⑤照射部位;⑥在放疗前是否有肺原发疾病以及是否在放疗时合并使用化疗药物,如博来霉素、阿霉素等合并放疗,可提高放射性肺损伤的可能;⑦个体因素。照射总剂量及照射体积对放射性肺损伤所起的影响较大。临床表现和诊断放射性肺损伤分为早期的放射性肺炎和晚期的放射性肺纤维化期。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时间一般在放射治疗后的1-3个月。合并化疗可提前发生。在化疗后进行放射治疗的病人,放射性肺炎可以发生在放射治疗中或放射治疗即将结束的时候。放疗后进行化疗的患者,可在化疗过程中发生。因为化疗的应用而诱发肺炎的发生,临床上称为“回忆效应”(RecallEffect)。临床表现低热,非特异性呼吸道症状,如咳嗽,胸闷等。重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持续性干咳,可以有少量白痰或痰带血丝。胸部体征常不明显,可以发现相应部位扣诊浊音,听诊发现胸膜摩擦音。如临床症状严重,出现急性呼吸窘迫,高热,可导致患者死亡。病人急性期过后,临床症状减轻,但组织学改变继续发展,进入纤维化期。放射性肺纤维化发生在放射治疗结束后的2-4月以后,一般来自早期的放射性肺炎,但有些患者可以不表现明显的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特征而在照射后数月直接出现放射性纤维化的临床症状,如进行性呼吸困难,胸闷、刺激性干咳,可以导致慢性呼吸衰竭。肺部放疗后的X线表现与放射野一致(呈几何形边缘)放射性肺炎初见放射区内透亮度增高、血管边缘模糊、云雾状影,后见明显团块状影并支气管相放射性纤维化:纤维致密影,解剖结构移位胸膜增厚支扩和肺囊性变(肺纤维变引起)胸腔积液放疗后6个月内发生,并有放射性肺炎,渗液可自发性消退,癌细胞(-)气胸Hodgkin's病淋巴结放疗后可有钙化放射野以外的影像学改变也发生(少见)。发生机理:肺放射性损伤诱发一些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通过信息传递和放大效应,引发炎性细胞浸润产生照射野以外肺的炎性反应,称为“远地伴随效应”(abscopaleffect),这是一种超敏反应。CT发现放射后改变较胸片敏感性高,能发现较早期和细微的病变。较轻的放射性肺炎可以表现出在照射野内均质的密度增加。预防①进行放射治疗前了解病人治疗前所存在的情况,如病人的一般状况,肺功能,是否已经用过化疗,化疗药物的种类及剂量,或是否准备同时合并应用化疗;②设计放射治疗计划时,要清楚地了解正常肺所受照射的体积,照射剂量,肺的体积耐受剂量,确保肺的照射剂量在耐受范围之内;③治疗中密切观察。降胆固醇类药如阿米福汀、氟伐他汀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了对早期放射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但对晚期放射性肺纤维化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且其保护机理也未明确。治疗对有明显症状的急性
本文标题:胸部放疗反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466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