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练习题
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选择题1、以下不可以叫做排泄废物的是()A.人体内多余的水B.尿素、尿酸C.粪便D.无机盐2、粪便的排出叫做()A.排泄B.排除C.排遗D.排外3、形成尿液的器官是()A.肾脏B.输尿管C.膀胱D.尿道4、形成尿液的单位是()A.肾小管B.肾单位C.肾小球D.肾小囊5、以下属于毛细血管球结构的是()A.肾小体B.肾小管C.肾小球D.肾小囊6、肾动脉中的血液流经肾脏后由肾静脉流出,发生的变化是()A.血液中氧气减少B.血液中废物减少C.血液中养料减少D.ABC均是7、血浆成分和原尿成分相比是血浆中有()A.大分子的蛋白质B.水C.无机盐D.葡萄糖8、原尿和尿液成分相比,是尿液中()A.有尿素B.有无机盐C.只有量的差D.尿素浓度高,没有葡萄糖,没有蛋白质9、人体排尿的功能,叙述准确的是()A.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B.排除废物,调节体内无机盐平衡,维持细胞正常功能C.排除尿素D.排除多于的无机盐10、健康成年人每天排出的尿约有()A.150升B.15升C.1.5升D.0.5升11、医生在检查某人的尿液时发现了红细胞,你分析可能是肾脏的那一部分出了问题()A.肾小管B.肾小囊C.肾小球D.膀胱12、由输尿管输出的尿液是()A.和原尿相比,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和葡萄糖B.和原尿相比不含蛋白质C.和原尿相比不含葡萄糖D.和原尿相比不含尿素13、尿液排出体外正确途径顺序是()A.肾脏→膀胱→输尿管→尿道→体外B.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C.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D.输尿管→尿道→膀胱→体外14、在高温环境下排尿少的原因是()A.消化道在高温条件下吸水能力差B.代谢消耗水分增多C.膀胱在高温条件下膨胀,贮藏能力增强D.人体通过大量排汗来调节体温15、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被全部吸收的物质是()A.蛋白质B.无机盐C.葡萄糖D.尿素16、正常人血浆、原尿和尿液中共有的成分是()A.水、尿素和无机盐B.水、尿素和葡萄糖C.无机盐、尿素和蛋白质D.尿素、无机盐和葡萄糖17、在肾单位的结构中,具有重吸收作用的是()A.肾小球B.肾小囊C.肾小管D.入球小动脉18、人体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是()A.肾小球B.肾单位C.肾小体D.肾小管19、人喝进体内的水,有一部分会随尿液排出。这部分水一定不会经过()A下腔静脉B右心房C肺静脉D肾静脉20、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分别是()A.心和肺B.肺和肾C.心和肝D.肺和胃21、下表是某人的血浆、原尿、尿液成分的比较(单位:g/100mL)。其中的丙是()A血浆B.原尿C.尿液D.血浆和尿液22、肾衰竭患者体内潴留多种毒素及代谢产物,通常需要进行血液透析。透析时,血液向透析液排出的物质主要是()A.血细胞、水、尿素、蛋白质B.水、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C.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D.红细胞、蛋白质、水、无机盐23、右图为人体的泌尿系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尿素在甲处形成的B.乙是人体内唯一有排泄功能的器官C.血液中的尿素等代谢废物可在乙处滤过并形成尿液D.尿液中的大部分水分,会于丁处被重吸收二、非选择题24、看肾单位示意图,填出下表(2)用箭头表示血液在肾小球处的过滤方向。25、每个肾包括个肾单位,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分、、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中,形成。26、看右图:肾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但肾衰竭无法正常工作时,体内的废物就无法排除,人就会因中毒而导致死亡。人工肾脏就是根据原理而制成的一种机器。请你分析:进入血液透析器的血液含多返回人体的血液减少,在用过的透析液中、含量增多,半透膜相当于肾脏的、和。27、看泌尿系统结构图,标出横线所指结构名称及其功能①[]②[]③[]④[]肾单位()()()1234123泌尿系统的功能是:排出调节,维持。28、(2011烟台)(10分)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基本功能是形成尿液。下图为尿液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表中的液体A、B、C分别取自于图示结构的不同部位,经过化验得到如下数据。请分析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结构[3]中流动的是血,与结构[2]中流动的血液成分比较,含量增多的是。(2)分析表中各成分的含量变化,你认为液体B应是,取自于图中的[]部位,是经过作用形成的。(3)液体A的主要作用是,葡萄糖是通过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作用进入液体A中,运送到组织细胞后主要在细胞的结构中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4)尿的形成是连续的,但人体排尿是间断的。排尿反射的中枢位于,成年人产生尿意时能够有意识地排尿,说明。29、请将下列结构与功能连接起来A肾小球a重吸收B肾小管b过滤C膀胱c贮存尿液
本文标题: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474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