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讲授技能第一节讲授技能的概念一、什么是讲授技能讲授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它是用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方法,也是人们用语言交流思想、情感和知识的一种表达方式。从二千多年前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创办的“私学”和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创办的“学园”至今,讲授一直是教学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在以“发现法教学”盛兴的美国,讲授也是最常用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讲授何以在教学中受偏爱呢?第一点是省,省时、省力和省钱。人人都有口舌,与实验、实物、实习等教学方式相比,省是显而易见的:第二点是高速高效,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传递大量的信息,信息传输的密度比较高。当然,讲授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其主要的缺点就是容易置学生于被动地位,学生锻炼的机会少,无直接的感性经验。另外,以听为主,信息接受率不高。美国教育信息专家特瑞克勒曾对学习比率作过研究,在人类接受的信息中,视觉占83.0%,听觉占11.0%,嗅觉为3.5%,触觉是1.5%,味觉是1.0%。因此,讲授不能成为教学的惟一方式,需要与其它方式配合应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二、讲授的目的、作用讲授的目的与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课程目标体系以及课堂教学目标都是一致的,体现了讲授活动中的教学方向。但是,由于讲授本身的局限性,它的目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只有与提问、板书、练习、演示等教学技能相结合时,讲授的目的才能进一步扩大和发挥,单纯讲授而言,其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点:1、传授知识,使学生了解、理解和充分记忆所学知识,这是讲授的首要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讲授的生命就在于使学生理解新知。教师课堂上的每一段讲授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点和难点以及新知识传授的要点设计的。这些相对集中又层层相应的讲授片段,既构成课堂教学的整体框架,又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明晰线索。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讲授片段,都是以教学知识点为中心展开的,不管是解释说明、描绘情景,还是阐说道理、推导结论,其内容都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知识为准则,并经过认真筛选、科学组合和加工而成的。例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教师讲:“我来画个示意图。(边画边叙述)作者是从上海出国的。这是黄浦江,这是长江,流入东海。他能看到两岸,说明船在江里面走着,这‘两岸’指的是‘江岸’,如果已经出了海,他只能看到一面的岸。既然是在江里面,你们结合上文看一看,这些帝国主义的军舰,跑到哪里去了?”教师的讲授结合画图,不仅直观地让学生感知了教材,形象地了解了地理知识,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2、通过生动、活泼和有效的讲授,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形成志趣,并通过内容的讲授渗透思想教育。“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课堂教学要实现其德育目的,就是通过讲授来进行的。但这种讲授不是生拉硬扯,也不是贴标签式的。它与讲授应是水乳交融的,给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融物无声的。成功的讲授应该以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影响学生,使他们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以健康的审美情感熏陶学生,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以正确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个性和勤学多思的学习习惯。例如《狼和小羊》一文中教师讲:“可怜的小羊喊道:去年我还没有出生呢!狼在造谣,它找出没有理由的理由,狼坏就坏在想吃小羊还要找种种借口。我们从寓言故事中可以得到教育,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狼这样的坏人呢?”这段生动的讲解,紧扣教材中心,学生听得入神,心灵受到震撼,达到了教书育人之目的。3、通过讲授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传授思维的方法,表达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能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高层次目标。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讲授通过语言传授知识,同时又运用发展了语言,并使人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而思维又是智力的核心,思维的发展必将使智力向更高水平发展。因此,讲授促进了儿童思维的发展,也提高了儿童的智力水平。例如教师讲:“我们自己阅读课文时,一开始就先想这一段主要说的是什么事,然后想这件事分几层写的,再想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问题,最后想想为了说明这件事作者都用了哪些特别关键的词语,这几个问题搞清楚了,这段课文基本上就懂了。下面我们学习第二段,大家可以试试我刚才总结的那种方法。”这段讲解,教师总结了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释词、理解句子、分段、概括等能力的培养都与教师的示范与讲授密不可分。又如,在讲科学科《热胀冷缩》时,教师讲了一个故事:看到水壶里的水受热溢出,小林想:水会不会是受热后体积变大了?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教师边讲边演示这个实验,在小瓶里加满水,又滴了几滴红墨水把水染红,在瓶塞上开了一个孔,孔里插入一根细玻璃管,塞住瓶口,瓶里的水有一部分进入细玻璃管,在水面到达的高度做一记号,接着他把水瓶放在温水里,瓶中的水受热,玻璃管里的水面升高了,说明瓶里水的体积胀大了。小林又把小瓶放在热水里,水面又上升了,说明水的体积又胀大了。实验证明:水受热体积会胀大,越热体积胀得越大。接着他又进一步思考:如果水受冷后体积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他继续做实验,重新调整了玻璃管上的记号,把小瓶放在冷水里,看到水面往下降了,说明水的体积缩小了,把小瓶放到更冷的水里,水面继续往下降,说明越冷水的体积缩得越小。通过上面的实验,使我们知道:水受热体积会胀大,受冷体积会缩小,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在上例的讲授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并提供启发性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实验中的现象,接着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通过讲授与演示,不但阐明了本节课要讲的原理,而且教给了学生科学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本质的方法: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经过思考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证明假设——得出科学结论。可以看出,运用讲授技能,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推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必然联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讲授的类型讲授技能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结合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状况,讲授通常有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四种基本形式。(一)讲述讲述是指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地叙述或描述,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讲授方式。讲述分为叙述式和描述式两种。叙述式在文科教学中用于叙述学习要求、政治事件、社会面貌、时代背景、人物关系、故事梗概、写作方法、历史事实、地理状况等;在理科教学中用于叙述学习要求、数量之间的关系、自然现象的变化、物体结构和功能、生物种类和遗传、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等。如在学完《圆面积》一课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把圆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再叙述一遍,就是叙述式讲述。描述式在文科教学中用于刻画人物、描绘环境、介绍细节、渲染气氛、表达感情等;在理科教学中用于描述与课题内容密切相关的科学家或发明家的经历或业绩。叙述式和描述式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说事,而不是说理。其不同之处在于:叙述式的语言简洁明快,朴实无华;描述式的语言细腻形象,生动有趣。如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我的弟弟》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旧社会生活在监狱中儿童的苦难生活时,形象地描述到:我的弟弟脑袋大,身材小,象个“小萝卜”,所以,大家都叫他“小萝卜头”。(二)讲解讲解是指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解释、说明、阐述、论证的讲授方式,通过解释概念含义,说明事理背景,阐述知识本质,论证逻辑关系,达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与讲述不同的是:讲解不是讲事,而是讲理,侧重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讲解主要包括两种方式:1、解释式运用学生熟悉的事实、事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接触概念,以感知为起点对概念进行理解,或者把已知与未知联系起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如对古文、外语、专业术语进行准确的翻译,对疑难词语给出恰当的解释等。这种方式一般用来讲解无须定量分析的理论知识,多用于文科教学。一语文教师在教《囚歌》这篇课文时,提问学生:根据“囚”字的字形,你能知道囚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囚禁、关起来的意思”,接着问:从课文中知道,谁被谁囚禁起来了?学生回答:叶挺被国民党反动派囚禁起来了。最后总结,这篇课文就是叶挺同志在囚牢中写出来的诗歌,从而解释课文的标题。2、解析式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解剖分析、展开论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讲解方式。主要有归纳和演绎两种思维途径。⑴演绎,即首先讲解规律、原理和法则,再举出正反实例,加以应用。如在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运算法则》时,一数学老师把运算法则内容先解释清楚,然后举一实例进行说明。又如对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应用的讲解:A12BDEC师:我们来研究一下题目:如图在△ABC中,∠B=∠C,BD=CE,求证:∠1=∠2,这个题目是证两角相等,看清∠1和∠2的位置,请同学们画画想想,如何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学生研究。)师:就做到这里,哪位同学把你怎么思考的主要过程讲一讲生:要证明?∠1=∠2,就必须证明AD=AE。要得到AD=AE,AE,我是通过证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来解决的。师:哪两个三角形?生:△ABD和△ACE。师:你用什么方法证它们全等?生:我是用“边角边”的方法。AB=AC,∠B=∠C,BD=CE师:条件中没有AB=AC啊!生:这是根据在△ABC中,∠B=∠C可得。师:这位同学根据已知条件∠B=∠C,利用刚学过的判定定理“等角对等边”得出了AB=AC,再结合已知BD=CE,∠B=∠C,用这三个条件推出了△BAD≌△ACE,于是AD=AE,最后在△ADE中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对等角”得出∠1=∠2。本例属于演绎型讲解,这段讲解与提问技能结合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⑵归纳归纳是通过讲授分析事实、经验或实验,抓住共同要素,概括本质属性,综合基本特征,用简练、准确的语言作出结论,再把结论用于实践,解决典型问题,最后对相似的、易混淆的内容进行比较,指明区别和联系。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一数学教师先提问,我们前边学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得出来的呢?学生回答:“割补法”。再提示学生: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可用割补法推导出,并出示如下图形;接着问学生:图中阴影部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是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又是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边提问边板书推导过程:S△=1/2S,a△=a=a,h△=h=h,而S=ah,所以得出S△=1/2S=1/2ah。(以上教学过程采用的也是演绎式讲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得出: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可以运用以上的办法得出,即面积计算公式是底乘以高,再除以2。最后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1/2ah。这就是归纳式讲解。3、解答式以解答问题(思考题、练习题)为中心,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在事实中引出问题,或直接提出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标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比较、择优,进而找出论据,再开展论证,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果,最后归纳总结。如小学数学复习课“面积的计算”中,一位数学老师首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先对折一角,然后剪去小长方形,使它成为一张正方形纸片,再用剪刀剪成一个圆,问:“怎样求它的面积?”随即拿起剪去的部分,问:“怎样求它的面积?”再用剪刀在圆纸片中任意剪去一个三角形,问:“现在谁能求出它的面积?”接着又剪出一些圆形纸片,分别在圆纸片中剪去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小圆等,分别请学生求面积。然后再拿一张圆纸片,把它对折后问学生:“会不会求它的面积?”再对折后,问:“现在呢?”再对折后,问:“还会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下图阴影部分面积的计算:……最后得出不管任何图形面积的计算实际上都是要通过割补,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基本图形面积和或差的计算。运用这种讲解方式,学生感到兴奋、快乐、有趣,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三)讲读讲读是在讲述、讲解的过程中,把阅读材料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讲授方式。通常是一边读一边讲,以讲导读,以读助讲,随读指点、阐述、引申、论证或进行评述。这种讲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较为常用。讲读主要有五种方式:1、范读评述式一篇课文由教师或学生
本文标题:讲授技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594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