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游褒禅山记优质课课件(简洁实用-思路清晰)
文学常识[记]:“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王安石其人之政治篇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排除万难,推行新法。曾发下誓言:“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其人之文学篇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常识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是“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后洞慧空禅院前洞东行5里返回1.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的行踪。第一自然段的行文顺序简介褒禅山山名由来院名由来洞名由来仆碑考究2.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第二段:由山以上五六里()好游者亦不能穷也()走到尽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十分之一。明,照明,名作动。其,助词,无实在意义。由,从。□翻译:☆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思考题:•1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层:记叙自己游后洞的经过•2第二层主要突出哪几点意思?为什么?•(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为下文的议论打下基础。平旷记游华山洞的经过略述前洞后洞概况详记游后洞的经过前洞后洞记游者甚众窈、寒、深记游者少→悔对比深→→难奇怠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议论作铺垫。3.第2段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本段记叙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第三段:古人之观于天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之,取独。常在于险远()奇伟,奇异雄伟;非常,不平凡。其孰能讥之乎()险远,艰险遥远的地方,形作名。其,难道,表反问语气。孰,谁。□翻译:☆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翻译:1.这一段的议论层次想一想:•1介绍褒禅山的概况。•2.简介前后洞,记游洞经过,写出洞的心情,突出“悔”字。•3.写游华山洞的心得。阐明“志”、“力”、“物”之间的内在关系。•4.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2.本段写了怎样的游山心得?若想成功,需要哪三个条件?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三个条件:“志”、“力”、“物”想一想:“力”与“物”是两个客观条件,“志”作为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3.“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其下平旷……而记游者甚众”★“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4.本段与第2段的照应关系:◆“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提供论据,议论是记叙的深化、概括。研习第四段:1.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1.介绍褒禅山的概况。•2.简介前后洞,记游洞经过,写出洞的心情,突出“悔”字。•3.写游华山洞的心得。阐明“志”、“力”、“物”之间的内在关系。•4.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2.“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3.“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归纳每段主要内容:•1介绍褒禅山的概况。•2记游洞经过,写出洞的心情,突出“悔”字。•3.写游华山洞的心得。阐明“志”、“力”、“物”之间的内在关系。•4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写作特点:本文实际上是一篇用游记的形式包裹起来的极富思想的论文。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文章脉络:游褒禅山记记叙议论议论的基础记叙的深化游华山洞的心得借仆碑抒发感慨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游洞的经过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第一部分记游第二部分议论1.介绍褒禅山概况略2.记华山洞经过详山碑略详前洞和后洞概况游后洞经过前洞后洞经过补叙经过、写心情华山洞的心得借仆碑抒发感慨议志议力议物略略略略略详详详详详→→→→→→→→↑↑↑→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主题思想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1、褒禅山2、而卒葬之3、庐冢4、有碑仆道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6、有穴窈然7、则或咎8、无物以相之9、何可胜道也哉10、箫君圭君玉11、余弟安国平父(bāochán,也就是华山)(zhǒng,坟墓)(yǎo,深远幽暗)(jiù,责怪)(xiàng,帮助)(shēng,完全,尽)(guī,人名)(fǔ,对男子的美称)(zú,死后)(pū,倒)(huā/huá/huá)朗读正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指示代词褒禅山梵语音译,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专指和尚。名作动;筑舍定居死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庐,屋舍,冢,坟墓。生前坐禅,死后埋葬的地方。名→状,往东副词,表判断,有“为、是”之意。相当于“在”南面名作动;命名倒碑文文字大概huā本义:花。通“花”,花朵huá开花:~而不实。春~秋实因为这个缘故……者……也,判断句错误第一段:重点词句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院东五里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名→动,筑舍定居。名→动,命名,起名。名→状,往东。表判断,为,是。阳:山南水北。名;名作动,命名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归纳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名→状,从旁边名作动;向上走幽深,深远)那些形作动;走到尽头拥;持;执持。这里指拿着火把动作名;见到的景象。就要熄灭了十分之一。大概代“洞”形作名;左右洞壁大概至;动作名;那些到达的人更加当平坦空旷代词;游洞者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足够用来形作动;照明我们(便)有人责怪那些想要出来的人。自己不能够尽,夫:那。有泉侧出有穴窈然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则其至又加少矣火尚足以明也则或咎其欲出者第二段:重点词句名→状,从旁边形→名,深度形→动,照明。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形→动,尽,走到尽头动→名,见到的景象十分之一动→名,到达的人/更有人/责怪,埋怨归纳归纳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对于这件事观察心得、收获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夫:发语词。引出议论夷:平坦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焉: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不跟随(他人)中途而止松懈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帮助他。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得:心得。重点字词•非常:古:指不平常。今:程度副词,很,十分。•至于:古:至,到。于,介词,引出到达的场所。•今义:①达到某种程度;②行文中另提起一事。•之:助词,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也:句中语气词。•其: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第四段;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原因了。因此、由此夫:那些。失传miù弄错、使……错(那些古书)流传的文字名作动。说出、描述说三道四;说……原因尽重点字词•谬:弄错,使……错,使动用法。•名:描述、说出,这里用作动词。•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fǔ);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fǔ);安上,字纯父(fǔ)。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安石记。褒禅山华阳洞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旧名花山。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游览此山,写下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从此,褒禅山名扬海内外。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河上泛舟,洞洞相通。华阳洞:洞深1600米,有10大景区、102个景点。洞群分前洞、后洞、天洞、地洞。前洞有“华阳”、“万象皆空”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即王安石当年游览路线。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当时他34岁。背景褒禅寺坐落在褒禅山西南
本文标题:游褒禅山记优质课课件(简洁实用-思路清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617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