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师:同学:考纲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解读:本专题作为建国以后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内容,学会用比较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些具体制度,同时更要注重分析和领会。因为是线索性介绍,因此要做到脉络清晰明朗。对一些具体的概念和制度必须掌握精准。知识框架:和平统一的对台方针“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两岸关系的较快发展平反冤假错案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民主法治建设步伐基层民主建设1979年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建设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民主法制的确立民主法制的破坏民主法制的健全改革开放以来“文革”时期过渡时期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文化大革命”民主法治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文革”时期建国初期链接高考:1、(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圆满实现”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B2、(2009天津文综历史,10)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中共八大召开C【1—2题考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3、(2009广东历史卷,13)我国某部宪法性文件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A【考点】新中国的法制建设4、(2008江苏,10)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A.《共同纲领》封面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C【考点】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5、(08年全国文综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彻底完成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C【考点】新中国的成立回归教材: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新中国成立①筹划: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准备建立新中国、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标志新中国成立③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临时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2009山东基本能力,9)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开国盛典这一历史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②画家吸取了传统山水画的特点③开国大典举行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④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B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保证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①目的:②时间:③基本内容:④性质:⑤意义: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大制度;2、下列有关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B.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D.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B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含义:②发展过程:③地位:④代表产生方式: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它是我国的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最集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一项制度。1954年确立;1957—1965年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遭受挫折;1966—1976“文革”期间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完善是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普选产生3、首次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法律文件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论十大关系》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4、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基础:在中共的领导下,民主党派与中共并肩作战,共同创建了新中国,打下合作基础。②建立: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③发展(职能变化):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后)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4、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④新阶段:1956年提出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据此形成爱国统一战线⑤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⑥意义:A、提建议、监督,作出科学决策;B、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D4、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为了A、发展统一战线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C、改造民主党派D、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原因:A、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B、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C、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各不相同D、中共长期民主革命斗争的经验积累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制度的确立与完善:A、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B、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C、198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947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65年建立西藏自治区作用: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5、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C.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D.最早规定该制度的法律文件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试比较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异同:合作探究(解决难点):异:①阶级本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议会制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②组织活动的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活动;资产阶级议会制按照分权制衡的原则组织活动。③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资产阶级议会制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虽都属于代议制的范畴。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1966—1976)①“文革”发生原因:A、左倾错误,阶级斗争为纲(根本原因);B、毛泽东对形势错误判断(直接原因);C、林彪、江青等利用、推波助澜;D、个人崇拜;长期封建传统根深蒂固……②“文革”践踏民主法制表现:A、对公民人权肆意践踏——基本自由;权利B、对法律制度严重破坏——党政机关瘫痪,法律名存实亡,社会大动乱,政治体制重大倒退C、对民主制度破坏——人大、政商遭摧残③“文革”经验教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民主、健全法制。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1)伟大转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首要环节:平反冤假错案)(2)加快民主法治建设步伐:1979全面立法1982宪法的修订1989年《行政诉讼法》1999年《行政复议法》1999依法治国写入宪法(3)基层民主建设: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6、(2009上海历史卷,30)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C用数字“四、三、二、一”掌握现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及其发展历程。(1)“四”指四个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2)“三”指三个重要阶段:1949—1966年,是民主法制的基本确立时期;1966—1976年,是民主法制的挫折时期;从1978年至今,是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时期。(3)“二”指两个宪法性质的文件: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一”指一大特色: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方法技巧:知识框架:和平统一的对台方针“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两岸关系的较快发展平反冤假错案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民主法治建设步伐基层民主建设1979年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建设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民主法制的确立民主法制的破坏民主法制的健全改革开放以来“文革”时期过渡时期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文化大革命”民主法治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文革”时期建国初期三、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①萌芽:50年代针对台湾问题;酝酿: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形成:80年代初邓小平的全面阐释④宪法保证:1982年,宪法修订⑤确立: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⑦运用:香港、澳门问题成功运用对台最早策略性文件,商讨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并提出两岸三通、扩大两岸的交流。2、“一国两制”的内涵以及成功运用(1)内涵: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2)成功运用:1997年和1999年港、澳分别回归胜利回归的历史意义: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表现:①1979年元旦,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真正的停火。80年代以来,两岸三通(通邮、通航、通商)逐渐放宽。②1992年,九二共识、汪辜会谈对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③1995年,江泽民八项主张是指坚持一个中国,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④2002年十六大,再次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⑤2005年,颁布《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台独势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台湾同胞不论是台湾省籍,还是其他省籍,都是中国人,都是骨肉同胞、手足兄弟;、我们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1、(2009广东历史卷,12)《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
本文标题: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一轮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645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