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大学语文-王步高-现代小说(下)
1、把握《萧萧》中对人性和风情的描写。2、《花凋》体现出的世态人情。军队生活、湘西民族和苗族的生活、普通社会事件、童话及旧传说的改作。创作题材兴趣多在远离时代漩涡的汉苗杂居边远山区带中古遗风的人情世态,为这种“自然民族”写了一部充满浪漫情调的诗话“民族志”。《阿黑小史》《边城》等《龙朱》《月下小景》《会明》《柏子》等乡土抒情诗往往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被称为“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沈从文也因此被称为“文体作家”。“湘西小说”短篇《八骏图》“都市小说”《湘西》长篇系列散文他没有从社会革命和阶级解放的途径来追寻原因,却从改造民族的角度寄托他的文学理想。他要人们由他的小说、散文等全部作品里去认识我们这个民族。正是对中国社会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民族品德的消失”、“人性”的堕落、人类的“不可知的命运”的忧患意识,及“重造”民族的不懈追寻,构成了沈从文创作的内在动力与思想内核。使他对城乡世界的美丽和丑陋特别敏感,企图用湘西世界保持的那种自然生命形式作为参照,来探求“民族品德的消失于重造”,探求人的重造这一过于沉重的题旨。向善和向美的文学理想属于使文明趋于健康的文学警示。对都市的批判这可以上溯到“五四”文化运动中关于“人的文学”和“国民性改造”以致“美育代宗教”的传统,两者的合流,即沈从文的文学人性立场。不进入革命性改造中国的一途,而主张经由文化改造人、改造民族。沈从文离开30年代主流文学的道理就是这样形成的。沈从文创作的思想源流chuangzuosixiang此种文化理想面对当时中国现实不得兑现,因为它主要是从乡村中国产生,是由世俗的世界,由沉沦的地区来观察世界的。它能从一个角度说明民族沉沦的根由,却无法化为实际的文化改革行为。沈从文的文学不属于当时中国的城市文化,也不属于革命文学,因此难于被当时现实所理解是自然的。所以他是寂寞的。沈从文创作的思想弱点chuangzuosixiang牧歌式的诗意和弥散其间的凄然美感。1934年,沈从文代表作《边城》在《国闻周报》连载,具有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抒情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沈从文创作艺术的成熟,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沈从文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曾经尝试用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他的乡土小说受废名(冯文炳)的影响比较大,而汪曾祺等一些后辈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沈从文创作所受的影响和对后世的影响“京派”作家有三部分人二十年代末语丝社分化后留下的偏重讲性灵、趣味的作家,像周作人、废名、俞平伯;新月社留下的或与《新月》月刊关系较密切的一部分作家,如凌叔华、沈从文、梁实秋、林徽音等;清华、北大等校的其他师生,如萧乾、朱光潜等。京派小说的特点:在艺术上追求厚朴清新、冲淡自然的文风感情表现上比较内敛,节制,有浓浓的怀旧情调题材上多写乡村生活,他们对都市生活的描写,也是作为与乡村的对照中,纳入他们所建构的审美天地。语言上简约、古朴、活泼、明净作为京派作家的沈从文写乡下人,多表现他们纯朴的乡村灵魂,但是这类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性格,缺乏思想上的清醒和行动上的抗争,他们或是完全依附他人,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在沈从文笔下,却是赞赏多于批评,鲁迅从现实和未来吸取小说的理想和激情,沈从文却从遥远的古代去寻找他的诗情。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赞赏纯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其根源在于他们对近代中国特别是都市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人性异化现象的憎恶和不满。他们认为人性美、人情美保留在农村和儿童身上,所以,他们写边线乡村题材和儿童生活的作品较多;扬抒情写意小说的长处,熔写实、记“梦”、象征于一炉。萧萧作了童养媳,被人诱惑生子,但婆家依然接纳了她,生活又平静如初。篇中萧萧对自己的不幸遭遇浑然不觉的可悲状态加重了这篇小说的批判力量。小说谴责了旧中国农村种种违反人性的陈规陋习。课文分析萧萧朦朦胧胧的向往“自由”,但她根本还没弄清楚这“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时,惩罚已经落在她的头上。作者似乎有意使人情战胜了边陋地方一贯流行的恶劣风习。萧萧终于幸免了被“沉潭或发卖”的命运,小说收场因此带有喜剧意味,却令读者仍然忍不住要对统治这农村社会的一切愚昧行为发出沉重的叹息。结尾似乎有了点调侃的意味,但写的却是中国古老农村中长期沉滞的生活,即使有那些象征自由的新学堂的女学生偶然过路,也对这混混沌沌的世界吹不进一丝时代变化的微风,死水里即使激起一点点波澜,不久又复归于平静了。——王保生《沈从文评传》小说表现的那种野蛮的风俗和习惯,以及封建势力在中国农村社会历史如何根深蒂固。作家深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给萧萧安排一条“自由”或革命的出路,他只能那么写,他的“轻松”的幽默笔调是含着眼泪的苦笑,故意让读者咀嚼的是那带着涩味的苦趣。能促使自我意识苏醒,进而激发人追问“自由”、“幸福”等重大人生命题的绝好契机就被萧萧在糊里糊涂中轻易放过了。这也注定了她难以成就一个“新我”,只能是无数童养媳中平凡的一个,这也是萧萧的可悲可叹之处。人物的可悲处从生存层次来讲,萧萧的无知倒使她回避了对痛苦的感受,使她能满足于温饱生活,在当下生活的细节中获得快乐。一如祖父他们,生活在闭塞的乡下,恪守着传统的习俗,他们从不追问为何终年的劳作并没有使他们过上美好的生活,更不烦心于生存的意义这样一些抽象的问题。人物的幸运点充分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执着于生命的安乐与长久而轻视对生命的超越这一重要特色。它造就了中国人“知足常乐”、“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养成了中国人思维的惰性。题旨的深刻与鲁迅观点的共同点《萧萧》中,沈从文较为宽容地任由祖父等乡亲们笑话“女学生”,并不在文字上刻薄他们,风俗画的描绘也偏重于祥和、舒缓的一面,叙事基调缺少与事件本身相一致的悲怨。弦外之音暗示了萧萧这样的女子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那么如何引领这些女子放弃眼前不牢靠的安乐去争取长久的幸福?2、艺术特点(1)祥和、舒缓的风俗画,宽容、淳朴的人物心态。它与一般于婆媳姑嫂的戏剧性关系中展示童养媳命运的作品不同,把大量笔墨用于风俗描绘,形成一幅以社会风俗为浓厚背景的人物画。而在人物命运和风俗场景之间进行精细的结构处理,笔锋往返穿梭,跌宕有致,灵便活泼。——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在对乡下人生存方式的价值重估中,较有深度的是《萧萧》。主人公萧萧始终处在被动的人生状态。……作品结尾处,饶有深意地写到萧萧的大儿子又在迎娶年长六岁的媳妇。生命的悲剧在不断轮回,根因就在于乡下人理性的蒙昧;作品中祖父对女学生的嘲弄、奚落正说明了这些乡下人与现代文明的隔绝以及导致的理性缺失。——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闭塞的山野民风亦有很淳朴的一面,对憨直的社会民俗的描写,其间飘荡的缠绵情歌冲淡了故事的悲剧意味:萧萧并没有受到什么虐待,她比出嫁前发育迅猛了许多,她周围的人在劳作之余便是传扬着一些关于女学生的奇闻,说着大大小小的笑话,有时还无恶意地拿着萧萧打趣,萧萧也仿佛因此多了一点幻想的材料。小“弟弟”是萧萧一手带大的,要论姐弟情谊,两人感情很好,就是失身,也是萧萧自自然然顺从情欲的结果。萧萧的结局倒还是“大团圆”式的,她在等待主顾的过程中生下了一个儿子,逗得全家人开心,对萧萧网开一面,不将其嫁于别处了。(2)梦想和幻想穿插于现实,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执着于生命的安乐和长久而轻视对生的超越这一重要特色。通过梦境释放出来萧萧虽说做了人家的媳妇,毕竟年纪很小从心底向往着在母亲膝下撒欢潜意识对“女学生”的幻想梦境和幻想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萧萧内心的焦虑对祖父所描绘的“女学生”那种自由生活的渴望源自结果由于她的懵懂无知,她不可能从这些梦幻中发现自己内心世界中隐藏的另一面。而那恰恰是一个更为真实的“自我”。遗憾的是萧萧缺少发现本质上“自我”的能力,于是她做梦也就算了,日子还是照常过下去。这时经祖父一为说明,听过这话的萧萧,心中却忽然有了一种模模糊糊的愿望,以为倘若她也是女学生,她是不是照祖父说的女学生一个样子去做那些事?不管好歹,做女学生并不可怕,因此以来却已为这乡下姑娘体念到了。课文例句:萧萧从此以后心中有个“女学生”。做梦也便常常梦到女学生,且梦到同这些人并排走路。仿佛也坐过那种自己会走路的匣子,她又觉得这匣子并不比自己跑路更快。课文例句:在梦中那匣子的形体同谷仓差不多,里面有一个小小灰色老鼠,眼珠子红红的,各处乱跑,有时钻到门缝里去,把个小尾巴露在外边。课文例句:见了花狗,小孩子只有欢喜,不知其他。他原要花狗为他编草虫玩,做竹哨子玩,花狗想方法支使他到一个远处去找材料,便坐到萧萧身边来,要萧萧听他唱那使人开心脸红的歌。课文例句:她有时觉得害怕,不许丈夫走开;有时又象有了花狗在身边,打发丈夫走去反倒好一点。终于有一天,萧萧就这样给花狗把心窍子唱开,变成妇人了。课文例句:1、阅读《边城》2、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体会沈从文作品浓郁的地方色彩。3、在课外阅读基础上,比较鲁迅与沈从文在他们乡土小说中,对笔下人物的不同的审美态度。4、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之初,乡土题材的作品数量颇多。在不同的理念支配下,作家为我们展示的乡村生活以及作者在其中寄予的审美理想也不同。阅读鲁迅、废名(冯文炳)、汪曾祺和台湾的一些乡土文学作品。1、《萧萧》体现了怎样的风物人情?2、名词解释:京派3、谈谈结尾在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4、对女学生的描写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中学时代就有成熟女性意识的《霸王别姬》。四十年代出版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传奇增订本》,散文集《流言》。《倾城之恋》、《金琐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张爱玲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个讽刺家,记录了近代中国都市生活的历史。没落贵族家世、父母亲失和、沪港战争,与胡兰成的逸世恋情,影响了张爱玲看世界的眼光,在成长过程中,张爱玲看尽了繁华与没落沧桑,历经了人世无常的冷暖,她的小说充满了苍凉的意味。世俗题材表现的是与生俱来的幻灭、悲剧主题,热闹的情节下面掩藏着流水落花的萧索。长于心理刻画、借鉴电影手法、运用通感艺术,在诸多方面看,张爱玲与新感觉派都有师承关系,但在西方现代派表现手法与中国传统技巧结合方面,她比新感觉派做的好。她深入都市人物心理深处,在挖掘都市男女心理、意象运用方面,张爱玲都有着不俗的表现。Zhang’ailingZhang’ailing1994年,台湾《中国时报》授予张爱玲特别成就奖。她回寄了一张近照,透露着道不尽的平淡、沧桑和自然。走过了人生的最繁华,经受了人生的最苍凉,她已洞穿人世沧桑,在时空的轮回里升华。《花凋》中没有那种海誓山盟,没有那种刻骨铭心,没有那种缠绵悱恻,也没有那么诗意动人,没有兴奋,也没有激情,共沐爱河的儿女,还没有感受到爱的甜蜜,一场疾病,很轻易的就将他们分开,爱情在现代社会中显得那么脆弱,那么经不起考验。张爱玲以冷漠中夹带轻嘲的笔触埋葬了“现代林黛玉“对于爱情的梦想。郑夫人也复写了女儿的悲剧,不同的是,川嫦的悲剧较短,而郑夫人“则是一出冗长单调的悲剧”:(郑夫人)“总是仰着脸摇摇摆摆在屋里走过来,走过去,凄冷的嗑着瓜子——一个美丽苍白的,绝望的妇人。”郑夫人和她女儿一样扮演了一个绝望的女人和悲剧的角色。经由母女两代相互的映照其所指涉的对象、范畴与代表性也相对增强。川嫦的人生愿望只不过是一些基本的生命温暖和普通的人生欢乐,但父亲不负责任、母亲自私自恋、秭秭倾轧竞争的家庭中,她体会到的是独自面对死神的无奈和万箭穿心的痛楚。走到家以外的世界,她同样发现“人们的眼睛里没有悲悯”。她终于怀着一寸一寸的死去的荒芜感,怀着生的欲望在青春的年华里独自走向坟墓。(2)讽刺手法的运用本文多处使用了讽刺手法:如开篇里充满爱意的铭文。川嫦重病时,父亲舍不得花钱为她治病,家人的无情是惊人的。死后,父母为她筑了一座“美满的坟墓”,并请人撰写了充满深情的墓志铭。两相对照,美丽的坟墓和象征着女儿美丽身体的大理石“天使”雕像、
本文标题:大学语文-王步高-现代小说(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652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