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如何认识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如何认识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原因分析之总结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或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具体原因: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改革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等。二改革比较与总结一改革举例中国:外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改革开放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宗教改革、阿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苏联改革、东欧改革商鞅变法:(1)总: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①政:王室衰微,诸侯争霸;②经:铁器牛耕,井田瓦解;③军:战争频繁;④文:民间办学,百家争鸣。(2)秦国:①机遇:晋分裂,士求功业②条件:君权集中,认同法家,民风朴武。(3)人物:孝公重用商鞅(一)原因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1)可能性:①统一北方;②已实施的汉化措施的奠基作用;③民族融合趋势加强。(2)必要性:矛盾尖锐(阶级、民族)政局动荡.(3)人物:冯太后和孝文帝大力推行。二改革比较与总结(一)原因比较俄国农奴制改革:(1)政治: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2)经济:农奴制使俄工业发展落后于其他西欧国家。(3)思想:新思潮的涌动。(4)军事: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激化国内矛盾(5)酝酿:酝酿宣传,成立委员会(6)人物: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核心的俄国政府。日本明治维新:(1)幕府统治危机:政治:四民不等,矛盾尖锐;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外交:黑船事件国门被打开,民族危机加深。(2)社会危机加剧:日本成为商品倾销地、原料产地;社会动荡不安;客观上资本主义发展;西南强藩自强改革。(3)倒幕运动:尊王攘夷失败,倒幕运动(大政奉还),戊辰战争。(4)新政权巩固:明治政府成立(5)人物:以天皇为核心的明治政府。戊戌变法:(1)政治:①民族危机加深(经济—资本输出;政治—瓜分狂潮);②清政府转嫁危机,阶级、社会矛盾激化。(2)经济:民族资义初步发展(原因: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解体;清政府放松限制)。(3)阶级: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变法运动。(4)思想:康梁维新思想传播:著书,上书,办学会、学堂、报刊。(5)人物:光绪帝和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二改革比较与总结商鞅变法:(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军事:奖励军功,“二十等爵制”;废世卿世禄制;(3)政治:严密户籍,连坐制;行县制;(4)思文:燔诗书而明法令;订秦律;(5)风俗:禁父子兄弟同居,推小家庭制度。(二)内容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1)前期冯太后主持——建新制:(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2)后期孝文帝主持——汉化: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汉服汉话汉姓通婚籍贯);文化(崇儒经、复礼乐);汉封建统治制度。二改革比较与总结(二)内容比较俄国农奴制改革:(1)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2)经济:高价赎买一块份地;(3)组织:加强村社管理。日本明治维新:(1)政治:废除旧体制(废藩置县;废除等级“四民平等”);(2)经济:发展新经济(币制改革;土地改革,废除领主制确认土地私有;税制改革;殖产兴业:政府示范政府奠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3)文化:文明开化(留学译作,近代教育体制和魂洋才,习俗西化);(4)军事:建立新军队(义务兵役常备军,军事装备军校人才,武士道);(5)法制:1889年颁布《日本帝国宪法》。戊戌变法:(1)政治: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取消旗人特权;(2)经济:鼓励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奖励发明,预决算,邮政;(3)文教:改革科举废八股,各地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专门学堂,私人办学海外留学;办报馆,译书局;(4)军事:建新军,装新武器,添船强海军,裁旧军;(5)局限:没有实行宪法开国会。二改革比较与总结(二)内容比较之总结改革实质:对旧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的局部调整或根本性变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要和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二改革比较与总结商鞅变法:新兴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三)性质比较及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北宋王安石变法:封建地主阶级改良性质的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资产阶级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资产阶级改革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革总结:改革分类:1、从改革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和社会习俗改革等。2、从改革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3、从改革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封建化改革)、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和社会主义性质改革。二改革比较与总结商鞅变法:成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措施全面且彻底;改革者意志坚强;秦孝公的有力支持(四)结果及其原因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符合民族融合和各族人民愿望;措施全面;改革者意志坚强;统治者和汉族大地主支持俄国农奴制改革:成功:顺应资本主义发展潮流;改革者意志坚定、策略得当;广泛支持日本明治维新:成功: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实权武装推翻幕府;政策符合国情,全面改革;国际环境有利戊戌变法:失败:封建势力强大;维新势力弱小;策略不当(缺乏坚强领导,脱离群众,依靠没实权皇帝,对列强寄予幻想;措施不切实际);国际环境不利二改革比较与总结(四)结果及其原因比较之总结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趋势):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力量对比是关键: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要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由于封建顽固势力、保守力量异常强大等因素归于失败。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主要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改革比较与总结中国:外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改革开放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宗教改革、阿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苏联改革、东欧改革(四)结果及其原因比较之总结中外历史上成功的改革及其成功的表现二改革比较与总结③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渐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民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中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中国正在崛起为世界大国。①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②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四)结果及其原因比较之总结中外历史上成功的改革及其成功的表现二改革比较与总结③俄国农奴制改革: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走向近代化。①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②欧洲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四)结果及其原因比较之总结中外历史上成功的改革及其成功的表现④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使日本崛起为东方乃至世界强国。⑤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二改革比较与总结③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的积贫局面改变: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兴修上万处水利工程。一定程度的积弱局面改变:军事实力有所增强①商鞅变法:积极:①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制;②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③军事上提高战斗力;④为秦国富强和统一全国奠基。消极:轻罪重罚;加重剥削压迫;未与旧制度、习俗划界②北魏孝文帝改革:经济:有利于北方经济复苏和繁荣;政治: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民族融合: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国家:为隋唐国家重新统一奠定基础(五)作用比较④俄国农奴制改革: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政治:推动政治体制缓慢变革,逐步近代化;军事:建立西式管理体系,促进近代化;教育: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引进西籍;思想:客观使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⑤明治维新:进步:①经济:基本实现工业化,成为亚洲强国;②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③军事:建立现代化军队;④外交: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局限: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军国主义道路⑥戊戌变法:①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表现出强烈爱国热情②变革社会制度初步尝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③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二改革比较与总结①坚持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标准;②坚持辩证的历史的标准;③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④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⑤判断改革成败的主要标准: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改革比较与总结(五)作用比较之总结如何评价改革1、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相对于革命来说具有相对平和的社会背景。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2、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的暴力方式,其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三改革之综合(一)何谓改革:从改革与革命的区别看(二)历史启示:改革的基本特点①改革的普遍性: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发展前进的强大动力之一。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②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每一个国家、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③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也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④改革的基本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顺应时代潮流和关注民生,改革过程中要用人策略要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⑤改革的多样性: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善于借鉴历史上重大改革的经验教训,走符合本国国情,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四小结如何认识改革1、改革的概念、实质和类型2、改革的基本原因3、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4、决定改革成败的基本因素5、评价改革的基本标准6、改革的基本特点阶段时期时间改革性质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奴隶社会前6C初前594年梭伦改革奴隶制性质改革(奴隶主阶级改革)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即由贵族专制统治向民主政治发展封建社会前4C中前356、350年商鞅变法封建性质改革(地主阶级改革)确立了封建制度5C晚期484—495年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11C1069年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封建统治16C1517年欧洲宗教改革资产阶级改革促进欧洲向资本主义过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C60S(中)—19C90S(末)洋务运
本文标题:如何认识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661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