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4十48)名师论文讲稿--观课议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教学讲座十之48)
1名师论文讲稿--观课议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教学讲座十之48)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书记)时间:2016年5月30日(编号:zhongwei196207blog—4—10-48)编者按:本人对“(第4类)教育教学讲座”分为十个系列:一备课研讨、二课例分析、三听课评课、四案例研究、五课堂调控、六教学效益、七高考备考、八素质教育、九教育科研、十观课议课,对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本文《名师论文讲稿--观课议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4类)教育教学讲座十之专题48》分为5节,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钟炜博客(第4类)教育教学讲座--(系列十)“观课议课”编写(阅读)导引:(1)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讲座1至2);(2)观课议课策略方法(讲座3至7);(3)观课议课课堂观察量表(讲座8至10);(4)观课议课技能(讲座11至13);(5)观课议课活动实践(讲座14至17);(6)有效观课议课(讲座18至21);(7)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讲座22至26);(8)新课改观课议课(讲座27至29);(9)观课议课研修培训(讲座30至31);(10)观课议课文化(讲座32至33);(11)观课议课引领管理(讲座34至37);(12)数学观课议课(讲座38至41);(13)观课议课与课堂教学(讲座42至44);(14)观课议课与教研科研(讲座45至48);(15)各学科观课议课。讲座内容:名师论文讲稿--观课议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1节汪文华论文--“听评观议”的三类乱象及其救治第2节代道强论文--看课议课活动的问题辨析第3节张宏静论文--观课议课的误区与对策第4节名师讲稿--观课议课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第5节“观课报告”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第1节汪文华论文--“听评观议”的三类乱象及其救治作者:汪文华(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来源:《河北教育(综合版)》2011年第11期转载:万方数据(注:原稿为PDF,钟炜将其转编为word,原PDF稿另行转发)改编: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教师的水平只有在课堂的拼搏中才能成长。”(顾泠沅)“一所学校要有发展,要有改进,教师要敞开教室的大门,相互评论,连环跟进,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佐藤学)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必须依靠听课评课、观课议课活动。“听评观议”,既是“案例讨论”,又是“行为跟进”。在此过程中,教师时刻结合自己的经验、背景,实现着对教学理念的内化,并依托自己的教育情境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改进。因此,对课的“听评观议”是校本教学研修的内容主体。一、“听评观议”的三类乱象1.“真”与“假”如果不是推门听课的话,很少能够观察到常态课。一般情况下听到的课,教师都会进行充分准备、反复试讲。“磨”出来的课多有“精彩”,却难有“惊奇”。当然,如果我们的听评观议是观摩性、选拔性的时候,执教者及其所在学科组、备课组开展“磨课”活动是大有必要的。但是,校本教学研修活动中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研讨性和考察性的课。(1)“研讨性”的课,是学科组、备课组为了解决问题的课。组内教师通过听课观课发现问题,集体备课,互助合作,研讨交流,进而提出问题解决的内容、形式、手段和策略,并在公开的课堂教学中验证方案,形成共识,促进研究的深入和问题的有效解决——真课堂、真问题。2(2)“考察性”的课,是教学研究人员、学校管理人员为了了解教学和教师的课,其听课观课的目的在于全面真实地获取教改实施信息,掌握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状态,属于调查研究范畴,其结果是教改实验调整改进意见、提供指导建议等的依据。同时,也是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的校本研修计划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真课堂、真指导。因此,我们需要真实的课堂。唯有如此,评课议课才是立足于问题解决和实践指导的。反之,就失去了开展“听评观议”活动的价值。2.“轻”与“重”(1)多数献给别人的课,课堂教学行为常有“三轻三重”:轻学生重教师,轻指导重表演,轻内容重形式。第一,献课教师对听课观课的目的不明确,往往十分关注听课观课者的反应而不能全心关注学生的表现——失去了平常心;第二,献课教师充分表现自己的“特色”,而不思量教学言行是否具有积极的指导价值。多媒体滥用者有之,轻歌曼舞者有之,插科打诨者有之,与本真的日常教学言行大相径庭;第三,献课者接受“高人”指点,或按照某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把形式的东西做足。如一定要用上多媒体课件,必须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务求“议论纷纷”和课堂生成,却往往丢失学科性,忘却了课的类型以及学生特点等。(2)评课议课时,也有“三轻三重”:轻参与重参加、轻建议重肯定、轻深度重广度。首先,为了听课而听课发生在不少教师身上。他们往往抱定“言多必失、多听少说”的态度,在场参加却不用心参与;其次,即便“被发言”,在“多肯定、多鼓励,不批评、少建议”的思想指导下,也很少能提出有价值的商榷意见和改进建议。再次,轻参与重参加、轻建议重肯定势必造成深度不足,常常是学习目标、教材处理、方法手段、教师基本功和教学效果等面面俱到、蜻蜒点水,这也与课前没有做好听课观课的准备有关。如不熟悉教材、不了解学生、与献课教师没有充分沟通等,致使听课观课没有重点和焦点,不能精评深议。3.“多”与“少”(1)主动献课者少、统一安排多。在一些学校,安排公开教学和研修课是教导处头疼的事情。由于主动请同伴听课观课的教师极少,教导处只得统一安排,人人有份,轮流出场,或者年轻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多劳。(2)积极听课观课少、完成“任务”多。不少教师不是抱着学习与研究的态度积极参加听课观课,多为完成每学期规定的任务或者为了参加职评,甚至直接拿来别人的教案“制造”听课笔记。(3)自觉反思少、应付了事多。不论是献课者还是听课观课者,能够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修改教案、撰写教学叙事的很少见,听课笔记套话、空话应付居多。(4)对话交流少、领导“讲座”多。在课前召开专业会议的极少,课后的评课议课多听专家、领导讲话是一种普遍心态。(5)问题解决少、流于形式多。前列的诸种情形,基本上不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而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做法。难得的问题研讨,也常因没有反复跟进和坚持而不了了之,这从教导处和学科备课组的无主题活动计划上可见一般。(6)形成成果少、资源浪费多。没有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缺乏反思碰撞和研讨交流,定然出不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没有一定成果的校本教研活动,也就是物力、财力、人力和精力的极大浪费。二、如何把“听评观议”活动落到实处导致三类乱象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组织实施方面的,有活动管理方面的,还有活动本身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等等。根除弊端,使教学研修特别是“听评观议”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不妨在“四新”“四明”和“四实”上施力。31.内容形式重“四新”(1)学习新知识。新知识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教育教学理论的新发展、新研究,以及学科教学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二是课程改革和发展需要教师掌握的教学内容方面的新知识。聚焦新知识应是“听评观议”活动的主要特点之一。(2)训练新技能。在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课堂教学技能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新技能成为所有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也是“听评观议”活动的主要训练点、观察点和重点研修内容。(3)掌握新技术。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网络资源的搜集整理,教育博客、播客和论坛等的参与,网上协同备课、在线研讨交流,这些都应纳入“听评观议”活动中来。(4)占有新工具。“听评观议”活动需要工具支持,如课堂观察工具。对于许多教师来说,从未使用过课堂观察工具参与“听评观议”活动,少慢差费在所难免。因此,开发和使用课堂观察工具应成为校本教学研修的重点内容。2.组织实施要“四明”(1)要有明确的目的。首先,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每一学期的校本教学研究活动,要有阶段目标和学期目标,目标具有连续性、发展性。其次,要坚持调查研究,准确把脉,聚焦问题,使每次活动目标集中,重点突出,不贪多求全,不大而无当。(2)要有明白的“领导”。这里的“领导”既指教研机构和学校的行政管理者,又指校内和学科教学的专业领军者,理想的状态是合二为一。首先,“领导”要明白自己的专业角色: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引领者、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和“服务员”;其次,“领导”要明白“领”的目标和方向、“导”的途径和方法;第三,“领导”要身体力行,并在其中明白深入和变化的时机和内容,做到促动有谋、推动有力、拉动有法。(3)要有明了的操作。即流程明、方法明、要求明、技术明。要通过教师研讨,结合实际制定方案,设计活动的基本操作程序,商定每个活动环节的要求,提出每项动作的规范,并在活动中适时调整,活动后改进完善,使其真正成为校本教研的必要组成部分,力戒随意性、无序性。(4)要有明显的成效。有效、有用,是坚持开展“听评观议”活动的真正动力所在,是促成由“要我做”到“我要做”,再到“乐意做”的关键。因此,一个明白的“领导”,要注重活动的细节,确保每次括动的实效,使每位教师能够看得见自己的变化,使每次活动成为教师体验职业幸福之旅。3.活动管理求“四实”(1)计划管理求“实际”。“听评观议”活动需要用周密的计划来明确目标、主题、程序和要求。计划管理实际、可行,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上下结合”。计划的制定要依据教师的发展需求,从教师中来,切不可是几个“领导”拍脑袋做出来的。这需要在每学期前做好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等工作。二是即时调适。每次的“听评观议”活动要在效果评估基础上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改进。只把程序走完而不反思总结,难以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2)制度管理求实在。无规矩难成方圆,“听评观议”活动需要制度保障。一般情况下,学校要有一套包括听课评课、观课议课在内的校本研修制度。如课前、课后会议制度和课堂观察制度等,应对内容、形式、方法和要求等有明晰具体的规定。(3)过程管理求实用。“实际”的计划、实在的制度,只是有效活动的前提,过程管理才是关键所在。不少学校采用考勤签到的方法管理教师集中活动,甚至把参加活动的次数与年度考核挂钩。这样做,虽然能够把教师“拢起来”,但是其负面影响更大,弊大于利,上述三类乱象就是具体表现。所谓“实用”有两层意思:第一,管理手段校本化,激发教师的发展需求。要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通过对教师个体发展特别是纵向发展情况的评价,激励“先进”、推动“后进”,引导“大部分”。应使教师“走出去”,以发4现自我发展方向和目标。应给教师“搭舞台”,使他们在历练和展现中取得明显的进步。第二,管理方法师本化,促成教师的自我控制。在自我纵比、校外横比、“走出去”、“搭舞台”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制定个体发展规划,以行动研究为载体,以比学赛研、成果发表为抓手,激发教师个体的自我发现、自我控制,实现自我发展。(4)评价管理求实效。评价管理既是一次活动的终点,又是下一次活动的起点,但往往被学校和教师所忽视,“做”了不“说”,浅“说”、假“说”。因此,每次活动要坚持进行总结评价。评价要分教师个体、学科备课组、学校三个层面来进行,包括自评、互评、综评等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活动总结报告。第2节代道强论文--看课议课活动的问题辨析作者:代道强(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实验中学)来源:《教育科学论坛》2012年第9期转载:万方数据(注:原稿为PDF,钟炜将其转编为word,原PDF稿另行转发)改编: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看课议课活动是学校教师凭借眼、耳、手、脑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听课记录、调查表、录音录像设备等1,直接地或间接地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在平等交流研修平台上展开对话,促进反思,共同研修,更新实践,不断提高,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教育教学的校本研究形式。面对这种新型的教研活动,有相当部分教师感到茫然、困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从实践来看,当前教师看课议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观念更新不快看课议课活动。目的是改变教师常规听课评课思维模式.变被动听课者为主动学习者,变评判者为参与者、反思者和研究者,构建献课者和看课者平等交流平台,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群体探讨教育教学中突出问题中,促使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使教师专业
本文标题:(4十48)名师论文讲稿--观课议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教学讲座十之48)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687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