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龙源期刊网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作者:金朝晖来源:《时代金融》2014年第17期【摘要】本文利用江苏省13个地市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从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和变系数模型,对江苏各地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区域经济的自发增长性存在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区域金融的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面板数据一、引言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早在1911年,熊彼特(Schumpeter)就指出了一个国家金融部门的发展对该国人均收入水平和增长率的积极效应,认为一个运行良好的金融系统对经济的长期增长有促进作用,而戈德史密斯(Goldsmith)于1969年首次就金融发展与经济总量增长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前者的理论。随后,麦金农(Mckinnon)和肖(Shaw)分别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随之而来的国内外的大量基于不同层面和角度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国家地区层面,还是产业企业层面,金融发展对经济总量增长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目前相关的主流观点也认为:经济的增长需要金融支持,金融发展是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因。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是是从某个国家或某个省份的宏观层面上来进行研究的,比较少涉及到地市层面(郭鹰,2009),因此得出的结论也是宏观性的。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不平衡以及存在地域分割的情况下,通过宏观层面研究得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关系就不一定具有适用性(张兵;胡俊伟,2003)。因此,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基于省内的13个地市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区域内部角度深挖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之所以选择江苏省为样本主要从以下两点来考虑,一方面江苏省属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程度相对较好;另一方面省内的三大区域苏南、苏中和苏北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二、指标和数据的选取(一)指标的选取与说明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金融发展程度相对较低,金融机构创新不足,业务也主要表现为主要为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使得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增长的推动主要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来实现,而金融其他方面的推动则动力不足。因此,本文在设计金融发展指标时,主要考虑金龙源期刊网融银行的存贷款状况,而经济增长指标则用区域的GDP总量来表示,各个指标具体说明如下:一是金融发展水平指标(FN),该变量定义了一个地区金融发展的水平,本文以区域内银行年末总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由于银行贷款占GDP比重与金融深度是高度相关的,因此是衡量我国金融发展水平的一个较好指标,国内学者也广泛采用该指标来衡量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刘忠群等,2008)。二是金融效率指标(FD),该变量反映区域内银行的存贷比例,用银行贷款额占存款额的比重来表示。三是金融规模指标,反映区域的总体金融规模状况,考虑到区域之间的可比性,用人均存贷款余额来表示。经济增长指标(GDP),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该变量用地区生产总值来表示。(二)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本文以江苏省的13个地市为研究对象,样本区间为2000~2012年,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2000~2013),相关指标数据按照上述方法计算,最后利用区间内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表1列出了2012年江苏省13个地市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标,我们可以看出,江苏省各地市之间的发展及其不均衡,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最高,而苏中和苏北地区与其相比则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人均GDP最高的无锡为11.74万元,而苏北的宿迁市只有3.18万元,前者是后者的将近4倍。这也与区域的金融指标相对应,就反映金融规模水平的人均存贷款额来说,也表现出了苏南城市大于苏中和苏北的现象,其中苏南地区的平均存款和贷款额分别为13.43和10.46万元,苏中地区的这两项指标分别为4.47和2.66万元,而苏北地区只有1.84和1.17万元。由此可见,金融发展规模较大的地区,其经济发展程度也相对较高。对于用金融相关比率来表示的指标存贷比和金融发展率,基本上也符合经济发展程度越高,比率越高的现状。三、模型的设定为了定量的分析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以地区经济增长指标作为因变量、金融指标作为自变量建立动态的面板数据模型,其中,由于地区GDP总量的绝对数值与金融指标的数量级相差较大,因此,为了减小回归误差,对因变量做取对数处理,另外,由于金融指标中各指标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对估计结果的影响,本文选择金融发展水平(FN)和金融发展效率(FN)两个指标作为自变量,模型的最终表现形式如下:LnGDPit=α+β1FNit+β2FDit+εit(1)龙源期刊网式中:i表示个体单位,本文取值范围为1~13,分别表示江苏省内的13个地市;t表示时间,本文数据范围是2000~2009年。εit为随机扰动项,α为截距项,β为斜率系数。对于面板数据而言,根据截距项α和系数项β的不同,可将模型分为三种类型: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其特征为:αi=αj;βi=βj(2)含有个体影响的变截距模型,其特征为:αi≠αj;βi=βj(3)对于变截距模型,根据估计参数的特征又可分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可通过Hausman检验来选择。含有个体影响的变系数模型,其特征为:αi≠αj;βi≠βj(4)本文以江苏省13个地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要分析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中地市个体效应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探索在不同的地市中经济增长指标和金融发展指标之间的弹性的差异,因此,我们最终选择模型(3)和模型(4)两种形式进行探讨。四、实证结果及分析(一)回归结果模型的参数估计借助软件Eviews6来完成,首先利用含个体效应的变截距模型进行回归,为了确定模型的形式,我们先对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上表可以看出,模型在1%的置信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因此,最终我们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对参数进行估计,结果如下所示(括号内为t统计量):为了分析在不同的地市中经济增长指标对金融指标弹性的差异,我们分别对所选取的两个金融指标利用变系数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二)实证分析1.固定效应的影响分析。由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固定效应模型整体显著,且各变量的系数也都在1%的显著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参数估计效果较好。结果显示,在江苏省内,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在长期内呈现出稳定的正比关系,前者每上升1%,将带动后者上升1.5%;而反映金融效率高低的存贷比则与经济增长之间成反比关系,存贷比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导致经济增长下降2.18个百分点,这说明江苏省的整体存贷比处于较高的水平,该比率的进一步上升将导致金融机构资产风险变大,从而阻碍经济的增长。另外,2000~2012年间江苏省13个地市之间的个体差异(即金融发展之外的因素)也对其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根据个体固定效应的估计结果,苏南的南京、常州,苏中的全部地市南通、扬州和泰州以龙源期刊网及苏北的连云港六个地市对共同截距存在负的偏离,其中以南京的偏离程度最大,达到了0.9881,远大于其他地市,说明南京市经济增长过多的依赖于金融的额发展,其他方面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强,其他地市虽然也存在负的偏离,但偏离程度都比较小,如偏离最大的连云港只有0.15,因此它们的个体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来说都不是太明显,尤其是苏中地区的地市,截距都基本上与平均水平一致;而对于苏南的苏州、无锡、镇江和苏北的徐州、淮安、盐城和宿迁,都与共同截距存在正的偏离,其中又以苏州的偏离程度最大,为0.4587,其次为无锡的0.3238,盐城和徐州的偏离程度基本一致,均为0.22左右,对于这几个地市来说,个体差异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显著,即金融发展之外的因素对经济增长也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淮安和宿迁的偏离程度较小,均小于0.1,因此,个体差异的影响程度不大。2.弹性差异的影响分析。根据表4可以看出,金融指标在不同地市之间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存在较大的差异,就金融发展水平指标(FN)而言,弹性系数最大的是淮安市,为4.069,即该指标提高1%,可以使经济增长近4.1%,其他依次为宿迁、镇江、连云港、常州、南通、苏州、无锡、南京、盐城和徐州,泰州和扬州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可能是因为数据时间序列太短所导致,从中可以看出,除了盐城和徐州两个城市弹性系数为负外(可能原因为这两个城市的经济增长主要靠金融支持以外的因素来推动),淮安、宿迁等欠发达的地市,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较高,而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市,如苏州、无锡和南京等,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相对较低,尤其是南京地区,弹性系数仅为0.237,远低于其他地区。该现象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一个省的金融资源主要集中在相对发达地区并在一定程度上已达到饱和,而在相对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的饥渴依然存在,所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相对就较高。对于另外一个金融指标金融效率(FD)来说,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地市的系数都是不显著的,只有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和盐城五个城市的系数显著,其中常州和盐城的系数为负,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阻碍的作用,表明这两个地区的存贷比处于较高的水平,金融机构的资产风险相对较高。而苏州、无锡和徐州地区的系数为正,其中苏州市弹性最大(3.015),表明适当的提高该类地区的存贷比率,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五、结论及建议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从长期来看,金融发展水平对江苏省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于省内不同的地市,起促进作用又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对于欠发达的地区,弹性系数相对较高;而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弹性系数则较低。这说明在发达地区金融资源已趋于饱和,对经济的边际增长促进作用较弱,而欠发达地区由于金融发展比较滞后,而金融需求又比较旺盛,因此弹性系数较高。基于以上结论,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应重视省内地市之间金融与经济运行状况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发达地市和欠发达地市实施有差别的金融政策。由于不同地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明显差异,如果采用“一刀切”的金融政策,可能会效率不高,应当推进既有区域针对性、又能保持区域间协调的金融区域化发展战略。二是由于金融发展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因此应重视欠发达地市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协调,构建欠发达地区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机制。三是要进一步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发达地市和欠发达地市龙源期刊网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机制。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政策机制。参考文献[1]郭鹰.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11个地市面板数据的研究[J].新疆财经.2009,(6):45-49.[2]张兵,胡俊伟.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报.2003,3(2):71-75.[3]刘忠群,黄金,梁彭勇.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来自中国面板数据的再检视[J].财贸研究.2008,(6):27-33.[4]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作者简介:金朝晖(1968-),女,汉族,本科学历,江苏南京人,中国建设银行南京中山支行执行会计师。
本文标题: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695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