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人民日报人民论坛:道德建设需要“讲、议、行”道德建设为人民生活提升幸福指数,为国家强盛提供精神力量。道德兴则民心齐,道德兴则国运昌。在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轨过程中,人民群众热切呼唤良好道德风尚,人民群众中也蕴藏着道德建设的巨大热情。近年来,江苏常州等地通过开办各类“道德讲堂”,讲身边故事、议现象行为、行爱心善举,吸引群众主动参与、自觉实践,营造了浓厚的道德建设氛围。这是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一个好载体好方式,值得各地借鉴。道德规范要经常讲。道德规范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现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道德规范离不开言传,需要经常讲。话不讲不清,理不讲不透。经常讲,就是用百姓的话,用身边的事,讲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基本道德规范,讲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尊道贵德,利人利己;败坏道德,害人害己。只有经常讲,晓之以理,才能让大家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在耳濡目染中晓理明义、崇德明礼。只有经常讲,动之以情,让大家乐于听、听得懂、听得进,才能记得住,入耳入脑入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境界、厚德端行。道德标准要反复议。常言说得好,“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标准是尺度,不辨不清;价值标杆是导向,不议不明。道德标准价值取向重在身教,需要反复议。反复议,就是经常评议“身边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点评道德现象行为,在交流探讨中明晰标准、明辨是非、明确取向。只有反复议,让思想交流交锋,在辩论中解疑释惑,在评判中扶正祛邪,才能让大家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什么是必须抛弃的腐朽观念,进而明确立言立行的价值标准。道德养成要践于行。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建设是内化于心的养成工程,更是外化于行的实践工程,最终要落实到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中。践于行,就是善于发现和学习“身边好人”和“平民英雄”,用“凡人善举”共同传递道德的力量,让来自身边的感动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只有践于行,让更多的人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才能形成正确导向,形成和谐氛围,形成文明风尚。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自媒体时代的自律和他律在互联网上,每一个账号,都像一个小小的媒体。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信息、观点、态度便汇入了互联网的比特之海。自媒体——自我的小媒体,在近5亿网民、3亿微博的努力之下,焕发出巨大能量:境内50余家微博客网站,每天更新帖文达2亿多条。从郭美美的名牌手袋到故宫破碎的瓷盘,在进行舆论监督、反映社情民意上,自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在2010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到了22%。2不过,并不是所有人在所有时候,都会把赞赏的掌声献给自媒体。社交网站、微博上“日本核辐射空气抵沪”的无稽之谈,让上海市民惊出一身冷汗;“甬温线动车事故29人失踪”的以讹传讹,花费很大精力才得以澄清;而“滴血食品传播艾滋病”的失实传言,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众恐慌。谣言不是自媒体的主流,但其危害也不容小视。“艾滋女事件”等,对个人造成的精神损害难以弥补;“浙江某学院党委书记开房被抓”等,损害到领导干部群体的形象;而“碘盐防辐射”的谣言,更在短时间内引发抢购风潮。新闻界前辈郭超人曾这样形容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自媒体的发布者,可以说在不同程度上有着与记者相似的影响。开放的论坛、博客、微博,跟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摘抄本不同,已属于网络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面对碎片化的信息,多一些独立思考、多一些理性判断,少一点冲动偏激、少一点轻信盲从,谨守法律的边界,谨守道德的底线,正是自媒体的“媒体责任”。自媒体也是一种“自组织”,有着“自我净化”的功能。“金庸去世”的谣言在微博扩散,就曾引来网友广泛反思,更多人在评论、转发时,更理性、更谨慎。近日“武汉女大学生被割肾”的传闻,通过知情网友的质疑、辟谣,也部分地澄清了事实。然而,近5亿网民与9亿多手机用户,十几亿支麦克风、十几亿个自媒体,难免会有杂音。正如指挥、纠正跑调的音符,合唱才能更和谐、更美妙,要让自媒体更好地发挥媒体作用、承担媒体责任,他律同样重要。立法机构、司法机关、互联网管理部门完善法规、加强监管,是更为有效、也更为根本的“谣言粉碎机”。互联网企业是“第一把关人”,尤需多一些社会责任感,多一些有效管理。传统媒体面对真假莫辨的网上信息,要通过认真细致的调查、求证,披露真相、以正视听。更重要的是,作为“被谣言”的主体之一,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应及时发布信息,回应热点疑点,说明真实情况,使谣言止于公开透明。每一位严格自律、抵制谣言的网民,每一家秉持“真实、客观、公正”原则的媒体,每一个正视网络舆情、积极应对、及时回应的部门,都构成对造谣者的他律。这样的他律,与网络、网民的自律,正是自媒体的两侧护栏。有了护栏的引导和保障,这一全新的、快速发展的媒介形式,才能在信息民主化的大潮中推动社会进步,与国家、人民一起,走向更好的未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知足·知不足·不知足3日前,一位老同志对换届提拔的干部说了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走上新的岗位,要始终记得把责任举过头顶、把名利踩在脚下、把百姓装在心中、把本色进行到底,记住做官知足、做人知不足、做事不知足。这番话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它提醒得及时,说得实在,对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为官、为人和为业很有启发。做官知足,这既是一种清醒,更是一种心态。现在有一些干部热衷于做官、满足于做官、陶醉于做官,“官瘾”十足。有的精心设计自己的当官路线图,步步为营、“小步快跑”;有的看到他人特别是与自己条件相当的人提拔了,就眼红心热、坐立不安;还有的板凳都还没有坐热,就急于“走人”,甚至伸手“跑官要官”,人们为其画像:两年不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不挪动,就想去活动。做官要知足,就应端正“官念”、淡化“官欲”、克服官本位。从本质上讲,共产党的“官”更多意味着一份责任和奉献,意味着一种风险和挑战。做官绝不是做老爷,更不可以谋一己私利。“看庭前花开花落,任天外云卷云舒”,只有看淡名利,保持平常之心、知足之心,才能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扛起肩上的职责,尽到一个人民公仆应尽的本分。做人知不足,这既是一种自律,更是一种自觉。人生在世,说到底得凭做人而安身立命。一些干部总是自我感觉很好,常常孤芳自赏、自以为是,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有的盲目自大,有的盲目自我,还有的盲目自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问题的关键在于是不是“看得清”、敢面对,是不是“改得了”、能战胜。古人云:“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做人知不足,就是要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和自觉,常常以人为镜,照差距;以事为例,看不足;以己为训,查过错。人不怕有过错、有不足,就怕错过了知错、纠错,知不足、改不足的机会。做人知不足,才会不断完善自我、修正自我,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个高尚、美好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少犯错误的人,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做事不知足,这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精神。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工作,不同事业心和责任心的人会有不同的追求。有人视之为事业甚至生命,但也有人做“公事”懒洋洋,干私活打冲锋;对工作马马虎虎,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人刚开始做一件事情时,有一股子劲,时间一久,便开始懈怠,一旦遇到一点挫折或失败,更是变得无精打采起来。做事不知足,需要有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扑下身子想干事。当前,我们国家进入了一个既快速发展,又矛盾集中的新阶段,有大量的事情要去破题、破解,迫切需要一大批对工作有热情、对事业有激情的人去推动,迫切需要一大批做事情不知足、做工作不满足的人去开拓,齐心协力地攻坚克难、打开新局面。4知足者乐,知不足者勇,不知足者进。做官知足、做人知不足、做事不知足,才会内心和谐快乐,个人成长进步,事业兴旺发达。人民日报人民论坛:领导干部要有“底气”我们有时遇到这样的领导干部:面对歪风邪气不能坚决抵制,面对发展难题无所作为,面对突发事件手足无措。凡此种种,损害了形象,降低了公信,更容易使工作陷入被动局面,给事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这种现象也反映出某些领导者能力和自信心的欠缺,或者说是“底气”不足。对领导干部来说,“底气”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锐气、驾驭复杂形势的大气、团结带领群众的和气、促进自身完善的元气。那么,领导者的“底气”从何而来呢?底气需要坚定信仰导航。信仰是人生的灯塔,领导干部有了坚定信仰,才能在大千世界、滚滚红尘面前,做到“底气”十足、两袖清风。面对诱惑,少数领导干部“识得破”却“抵不过”,突破了思想防线、越陷越深,最终锒铛入狱、悔之晚矣;很多领导干部却能够洁身自好,清白做事,干净做人,原因何在?关键在精神信仰,节高则气壮,节破则气消。在关键时刻顶得住,与一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品格锤炼分不开。底气需要过硬本领支撑。这是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也是个知识折旧率很高的年代,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如果不注重学习和积累,知识就会老化、能力就会退化。有的领导干部肚子里没有“干货”,患上“本领恐慌”症,开会讲话的时候要么套话连篇、实则无物,要么拾人牙慧、毫无新意;遇到问题的时候,要么故弄玄虚装深沉,要么避重就轻装糊涂。总之,就是对业务不精通、对情况不了解、对自己不自信,好比《水浒传》里的白衣秀士王伦,自身经不起掂量,哪有“底气”可言?底气需要成熟心态涵养。领导干部具有良好的心态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保持从容不迫,心气平和、“底气”充盈。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心理压力大,总是觉得心里没底,患得患失、畏首畏尾,缺乏掌控大局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有的同志政绩观不端正,心态有些浮躁,急功近利、盲目跟风,想问题作决策随意性大。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忍、没有宠辱不惊的超脱、没有兰心傲骨的冷峻,如何能有乐观豁达、举重若轻的底气?底气需要务实作风奠基。脚踏实地地做事情、见成效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的资本。没有实打实的业绩,“底气”无从谈起。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党组织把领导干部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岗位,就是要勇挑重担,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福利。反观一些领导干部,乐于当“混事官”“太平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进取心,工作乏善可陈,“底气”自然不足。5底气需要创新意识砥砺。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有的不适应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的发展,对出现的问题习惯“捂着”“盖着”,导致谣言满天飞;有的习惯靠行政命令来解决思想问题、利益纠纷,引起群众不满。如此观念陈旧、固守老套,怎能有对新生事物和社会变化不惧怕、不抵触,成竹在胸、顺势而为的底气?“底气”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作为领导干部,确有必要从各个方面涵养和增强“底气”,这既是为自己加分,更是为党和政府添彩,为人民造福。人民日报人民论坛:领导干部应该长点“精神”不时听到群众对一些党员干部的街谈巷议,说有些年长的官员感到提升无望、“船到码头车到站”了,有些年轻干部因为感觉生不逢时、付出难有回报,就精神萎靡不振,办事拖拖拉拉,整天无精打采,工作不负责任。虽然不贪不腐,但也不在状态,不干实事。对此群众很有看法。“如果你丢了钱,还可以再去挣;丢了健康,等于丢了人生的一半;丢了精神,就丢了一切。”人生在世,总要有点“精神”,领导干部尤其如此。“才不称不可居其位,职不称不可食其禄”,占着位子不干事,达不到目的发牢骚,精神懈怠混日子,从根本上讲是丧失了信仰和意志。领导干部要坚守党的信仰,这是执政的“主心骨”。因而,干部更应该长点“精神”。比如长点艰苦奋斗的精神。红军长征过草地时“没有粮食,就吃树皮、树叶。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祸同当,这是我们过去干过的,为什么现在不能干呢?只要我们这样干了,就不会脱离群众”。比如长点居安思危的忧患精神。对于一个干部,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奉献才是天职。躺在“老本”上向百姓讨价还价或不思进取,就是精神懈怠,就是“忘本”。而从根本上说,永葆革命激情,自强不息、淡泊明志,全身心地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才是应有的“精神”。革命前辈打天下靠的是这种“精神”,当
本文标题: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716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