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眉山三苏祠导游词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早上好,我代表绵职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致以最诚挚的欢迎,我是你们本次三苏祠游览的地陪唐敏,大家可以叫我唐导,可千万别叫“躺倒”那样我可能会,,,,,在接下来的游览过程中希望大家紧跟着我的步伐,带大家回到我们的北宋时期一起走进大文豪们“三苏”。更加详细的了解他们。那现在我们就开始吧!从成都前往乐山的高速公路上,大约经80公里的行程路经一个名叫“眉山”的城市,这里曾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即今天的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三苏祠位于眉山市城西南隅的一条街巷中。不宽的街道却是来往不断的各种车辆,使这里的交通较为拥挤。这里的“三苏”故居,由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占地约56800平方米,整座建筑红墙环抱,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园林庭院。苏氏父子是北宋人,但他们家在眉山定居,却还要早上二三百年。据说唐代有名的诗人苏味道做眉州地方官时曾遗下子孙,传到苏氏父子时,已是眉山城里的世家了。不过三苏故居建成祠堂,则是直到明开国洪武年间才得以完成的。三苏祠门口有大家熟知的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联意气魄很大,但符合苏氏父子的文学地位,并不让人觉得是吹嘘不实之词。三苏祠的大门,资料记载: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门外是纱彀行,大门为三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13.11米,进深一间5.1米,房通高7.51米。素面台基高0.4米,前饰三级垂带式踏道,后饰三级如意式踏道。筒瓦屋面,正脊两端饰鸱吻,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杂。门楣上悬挂朱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个金色大字。檐柱上对联为“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苏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为辽东人姜书阁撰书。门柱支联为“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川大国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祠堂大门并无多少特色,直面着尘土的街道,默默伫立了千年。当初,它就是这样迎接衣锦还乡的苏氏兄弟,也是这样送走了一代文豪。从此,开始了他们的仕宦生涯。除了苏洵的葬事,苏氏兄弟再也没能回来静静地在宅中踱步,清谈,写诗,填词。他们都走的很远,天涯海角。太白云:蜀道难。当某个深夜苏轼临皓月蓦然思乡之际,他一定不胜感慨,蜀道难,仕道更难呀!但是,他终究没再入川,而是在仕道上更艰难地跋涉着。走过黄州,密州,游过湖州,杭州,踏过广西,海南,迈出一串串坚实、沉重的脚印。稀稀朗朗的游人,于经营者是不爽的,而于我,于苏公在天之灵,愈少的喧哗,就是愈多的惬意。川府山明水秀,久副盛名,一座宅院也整饬的宛若江南的园林。廊亭台榭,幽竹剑兰,半池残荷,卧听风雨,一汩流泉,静诉千年。宋时的庭院,历经沧桑,依旧于青竹绿草中沁出彼时的宁静安详,一派恬然自得,肃穆内修的风格。既不象洛阳城外龙门石窟,有着盛唐的英气与繁荣,也无金陵古城墙残破中现出的烽火气息,虽有些似苏州的园子,但少了其中争奇斗妍,玲珑剔透的生活情趣。可见三苏虽然不合时宜,敢做仗马独鸣,但在那个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终还是受了潜移默化的牵碍,弄出如此沉静的庭院。不过这样也好,煌煌中华五千年的历程,总该百花齐放,不拘一格吧。虽然宋的风气颓唐了些,但是出了个苏东坡,便宛若有了擎天一柱,自得一片可供后人景仰的天地。走进三苏祠的大门,相继映入游客眼帘的是正殿堂、启贤堂、木假山堂、济美堂为中轴线荷花池岸亭阁徐徐向外展开,显得疏而不散,紧而不促,布局自然流畅。正殿有苏洵、苏轼、苏辙的塑像;启贤堂是苏氏父子的文物陈列室;木假山堂是游人们参观文物后极为理想的休憩场所。东侧有一方水池,池中池水清清,石山峻峭,游鱼飘忽。由池水将绿洲亭、抱月亭、云屿楼连成一组园林。亭小水阔,树密楼奇;西侧一泓池水为“百坡亭”廊桥横断,向北望,透过“披风榭”可见隐于竹林中的东坡卧塑像。披风榭的建筑造型独特,飞檐冲天,座南朝北。一楼一底,重檐歇山式,四周置飞来椅,北面留7米宽门道。面阔、进深均为9米,房高10米。房面为筒瓦覆盖,正脊有寿字形宝顶饰物,有卷草式图案。据史料记载,诗人陆游来眉州,曾游环湖,登披风榭,瞻仰东坡遗像,写下了《眉州披风榭拜东坡遗像》的诗作。但随着时代更替,沧桑横移,眉州环湖和披风榭都不复存在了。目前的披风榭,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眉州人为纪念苏轼、魏了翁、陆游,在三苏祠内修建的,因原披风榭规模式样已不可考,故未绘东坡像。在披风榭对面约二十米处,既是一九八二年由四川省著名雕塑家赵树同塑的苏东坡盘陀塑像。它不仅愿了披风榭绘有东坡像之说,而且从园林景观看,瑞莲池南端往北观赏,依次为瑞莲亭、百坡亭、披风榭,透视焦点为东坡盘陀塑像。三苏祠庭院内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小桥频架,曲径通幽,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之称。徜徉于三苏祠庭院,是一种极为惬意的享受,独特的环境氛围不由得不使人遐想连篇。朦胧中,好像看见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在曲径通幽的亭台楼榭中缓缓而行;又好似在水岸边父子三人吟词作赋……在三苏祠内,不仅能得到身心的享受,而且一代大文豪的众多作品更是令人大开眼界。祠内拥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和“罗池庙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陈列有数以千计的匾联书画等文物。这些宝贵的收藏可堪称为举世无双的无价之宝。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苏洵之子。他从小就非常的聪明,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其父游学四方,由母程氏教授他诗书。苏轼“奋厉有当世志”,准备为国建功立业。嘉右二年(1057),进士及第,后又同弟辙参加工了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宋王朝建国以来制策入三等的,连苏轼仅二人),从此,苏轼文章名扬天下,学者多从讲问,皇帝还自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他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专为朝庭起草文告,给皇帝讲学,还做过兵部和礼部尚书,并先后出任凤、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颖州等地方官。他在长期的地方官任上,做了不少好事,如救灾治水、发展生产、抑制豪强、整顿军纪等。他曾一度反对王安石议行新法,受到打击,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晚年又因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又遭迫害,从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岛)。元符三年(1100),被赦北还,提举成都玉局观,次年街至常州病逝,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追谥为“文忠公”。苏轼一生,道路坎坷,但他胸怀宽广,爱国爱民,倔强豪放,至死不衰.他既善于诗、记、文、赋;又长于书法、绘画,而且造诣很高,成绩卓著,誉贯古今。相较苏州的园林,祠内无甚好景致,但有了三苏,有了东坡,自然就有了古风,有了文采。即将离去,一掸眼,望见水榭对面的一副联: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好似谶语,莫非我们的到来,真是缘定三生的轮回?而那千年的岁月,风云际会,爱恨情仇,真个事如春梦,了无痕迹,不禁黯然,又有了几分空明静澈。这么一个庭院,这么一处圣地,别了。或许,我这样一个匆匆的过客,也会如东坡先生一般,从此处踏出去,五岳四海,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本文标题:眉山三苏祠导游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795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