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多药耐药性:恶性肿瘤细胞接触一种抗癌药后,继而对多种结构不同、作用机制各异的其他抗癌药产生耐药性。肿瘤特异抗原:只存在于某种癌变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相应正常细胞或其他类型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可发生于任何肿瘤细胞增殖速度快及治疗后肿瘤细胞大量死亡的病人,一般常见于急性白血病、高度恶性淋巴瘤,较少见于实体瘤病人,肿瘤溶解综合征具有以下特征: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高磷血症而导致的低钙血症等代谢异常。少数严重者还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速和室颤、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放射性肺炎:肺组织接受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后所导致的急性炎性反应,目前对该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不多,停止放射治疗后多数病人可以缓慢恢复,也有部分病人逐步发展成放射性肺纤维化,严重者会导致病人呼吸衰竭而死亡。隐蔽性肺癌:痰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影像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未发现病变的肺癌。肿瘤标志物:是反映肿瘤存在的化学类物质。它们或不存在于正常成人组织而仅见于胚胎组织,或在肿瘤组织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在正常组织里的含量,它们的存在或量变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借以了解肿瘤的组织发生、细胞分化、细胞功能,以帮助肿瘤的诊断、分类、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指导。微小RNA:一个短的(RNA)分子。真核细胞发现。与其他分子RNA相比,核苷酸数较少(平均22)。miRNA作用是绑定到目标信使RNA转录(mRNA的)上的互补序列的转录后调节,通常在翻译抑制或目标退化和基因沉默。人类基因组可能超过1000个miRNA的编码。肿瘤相关抗原:指并非某一种肿瘤所特有,在其他肿瘤细胞或正常细胞上也存在的抗原分子。用于临床诊断的肿瘤相关抗原包括:胚胎性蛋白、糖蛋白抗原、鳞状细胞抗原等。肿瘤相关抗原并非肿瘤细胞所特有,而是仅在增殖中有量的差异。正常细胞也有微量合成,因此称为“相关抗原”.上腔静脉受压综合征:一种亚急性征群,上腔静脉系统血流回到右心房之前,因腔静脉部分或全部管腔狭窄或闭塞,使血流受阻而出现的综合征.症状和体征与受压时间、受压程度、受压部位有关。临床症状有咳嗽、头痛、头胀、恶心、视力改变、声嘶、下咽困难、抽搐等。凋亡:也称为“固缩坏死”、“程序性细胞死亡”或“细胞自杀”,是由基因介导的一系列变化,细胞依靠它来主动地引起它自身的破坏。正常起消除老化细胞或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的凋亡过程,如发生病理性干扰,可对肿瘤生成起作用。间变:在现代病理学中,间变指的是恶性肿瘤缺乏分化,异型性显著。隐蔽性肺癌:痰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影像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未发现病变的肺癌。副癌综合征:特指除肿瘤本身压迫及浸润和转移所引起的症状以外的其他全身性表现,又叫伴癌综合征.这类全身表现可出现在癌肿本身所引起的症状之前,而且随着原发灶的演变而变化。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异常病变。学界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炎性乳癌: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常发生于年轻、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极少数可发生于男性。其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快。与一般乳腺癌不同,炎性乳癌没有明确的肿块,因此通常通过乳腺造影或超声检查不易发现。其症状和体征与乳腺炎相似。癌症的三阶梯止痛给药原则强调按阶梯用药;口服给药;按时服药;个体化给药简述癌症的二阶段学说:两阶段学说将癌变的过程分为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激发阶段,致癌物质是这个阶段的激发剂,它使正常细胞变成了一个潜在的癌细胞。第二阶段为促癌阶段,促癌物质使潜在的癌细胞发展成为真正的癌细胞。第一阶段:特异性激发阶段、第二阶段:非特异性促进阶段激发过程:正常细胞潜伏性瘤细胞特点:短暂、不可逆,引起遗传突变促进过程:潜伏性瘤细胞癌细胞特点:早期可逆,激发癌细胞增殖.简述癌性疼痛的止痛药物分类,并简述一二例。非阿片类药物-非甾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弱”阿片类药物:可待因,曲马多。“强”阿片类药物:吗啡,度冷丁。辅助药:①抗惊厥药:酰胺咪嗪、丙戊酸等;②抗抑郁药:阿米替林、丙咪嗪等;③抗焦虑药:苯二氮杂卓类、安定、酚噻嗪类等;④皮质类固醇类。简述肿瘤脑转移导致颅内压增高的治疗方式:主要是降低颅内压。及时进行内科抢救或紧急治疗,随后进行放射治疗或(和)手术治疗。早期诊断,及时进行的综合治疗措施。1、降低颅内压:(1)脱水治疗:渗透性脱水药及利尿性脱水药。(2)脑脊液体外引流:侧脑室穿刺与脑脊液持续外引流。(3)综合防治措施:低温冬眠或亚低温、激素的治疗、限制水钠输入量、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体位(条件允许时可将床头抬高15~30)2、放疗为巩固已取得颅内压增高症的疗效,常须加用放疗。3、化疗选用能通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无毒性、在血液及脑脊液中能维持长时间的高浓度的药物。可参考原发肿瘤的病理类型选择药物。4、外科治疗对渗透疗法未能缓解、对放疗抗拒、手术后复发或有转移灶并发症(出血、感染或脑脊液滞流)的有生命威胁者,一般均需外科紧急减压。5、综合治疗:综合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简述药物1,2,3期临床试验目的和研究内容Ⅰ期临床试验在新药开发过程中,将新药第一次用于人体新药的性质的试验,称之为Ⅰ期临床试验.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给少量试验药物于少数经过谨慎选择和筛选出的志愿者(对肿瘤药物而言通常为肿瘤病人),然生仔细监测药物的血液浓度\排泄性质和任何有益反应或不良作用,以评价药物在人体内的性质.通过Ⅰ期临床试验,还可以得到一些药物最高和最低剂量的信息.Ⅰ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目的在于观测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Ⅱ期临床试验,将给药于少数病人志愿者,然后重新评价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排泄情况.Ⅱ期临床试验是对治疗作用的初步评价阶段。Ⅱ期临床试验一般通过随机盲法对照试验(根据具体目的也可以采取其他设计形式),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并为设计Ⅲ期临床试验和确定给药剂量方案提供依据。Ⅲ期临床试验将试验药物用于更大范围的病人志愿者身上,进行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耐受性(或安全性),称之为Ⅲ期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是治疗作用的确证阶段,也是为药品注册申请获得批准提供依据的关键阶段,该期试验一般为具有足够样本量的随机化盲法对照试验。肿瘤的三级预防:肿瘤一级预防–病因预防肿瘤二级预防: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肿瘤三级预防:康复治疗–尽量提高癌症病人的治愈率、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注重康复、姑息和止痛治疗。请从作用机制,使用范围,发展前景,存在问题四个方面论述你对肿瘤化疗的理解。作用机理:(1)干扰核酸的合成代谢:大多数化疗药物主要是通过阻碍核酸特别是DNA成分的形成和利用,而起到杀伤细胞的作用。抑制脱氧胸苷酸合成酶:氟尿嘧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甲氨蝶呤;阻止嘌呤核苷酸合成:巯嘌呤。(2)直接与DNA作用干扰其复制等功能:氮芥、环磷酰胺等烷化剂和博莱霉素、丝裂霉素等抗生素。(3)阻止防锤丝形成,抑制有丝分裂:抗肿瘤植物药如长春碱类和秋水仙碱。(4)抑制蛋白质合成:放线菌素D,L-门冬酰胺酶。使用范围:对化疗敏感的全身性恶性肿瘤髓瘤姑息化疗:已无手术和放疗指征的播散性的晚期肿瘤或术后、放疗后复发转移的病人对化疗疗效较差的肿瘤特殊给药途径或特殊给药方法:原发性肝癌采用介入治疗,癌性胸、腹腔和心包积液辅助化疗与新辅助化疗:有化疗、生物治疗指征的综合治疗病人发展前景:寻找新作用机制的新药毒的衍生物,克服耐药基因,增高剂量强度,针对新的靶点,改进给药途径,通过生物反应调节剂重建病人的免疫功能,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建正常的骨髓功能,基因治疗,化疗增敏剂,新化疗方案。存在问题:多要耐药性,药物毒副作用(骨髓抑制等)肿瘤复发,靶向性不强,第二肿瘤,药物敏感性。请从作用机制、适用范围、发展前景、存在问题等四个方面论述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理解。分子靶向治疗是在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利用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结构分子作为靶点,使用某些能与这些靶分子特异结合的抗体、配体等达到直接治疗或导向治疗目的的方法。作用机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于正常细胞,对细胞发育表皮及生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当配体与EGFR相结合时,EGFR酪氨酸残基发生自身磷酸化,并启动一系列细胞内的级联反应,最后激活特定基因转录,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分化及转移等多种生物学效应。抑制EGFR的药物,能封闭生长因子的结合位点,阻止配体诱导的受体活化和磷酸化,抑制酪氨酸激酶活化,阻断与肿瘤细胞增殖有关的信号转导通路,抑制细胞增殖,抗血管生成和转移,促进细胞凋亡。按作用机制分类:1.信号转导途径抑制剂;2.新生血管抑制剂;3.环氧合酶抑制剂;4.叶酸抑制剂。适用范围:临床试验已经认可可以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的靶向治疗,综合治疗中的靶向治疗。如,由于对HER-2表达的深入认识,使约四分之一的顽固乳腺癌病人得到挽救和生命延长。由于对胃肠间质肉瘤(GIST)支配性基因C-Kit的认识,使这一放化疗高度抗拒的肿瘤获得60%的缓解率和80%的临床受益率。前景与问题:尽管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特异性高、毒副作用小,前景非常乐观,但也面临很多挑战,如靶向药物导致的一些特殊不良反应,人源性抗体的研制等。因此,更好更有效的靶向治疗新药有待研发。.请从作用机制、适用范围、发展前景、存在问题四个方面肿瘤抗血管生成的理解。作用机制:以血管生成的各个环节及其发生过程中的生化改变为靶点,研制血管生成抑制剂,控制肿瘤生长和转移。总体来说,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1)阻断血管生成因子的合成和释放,或拮抗其作用(2)阻断内皮细胞降解周围基质的能力,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抑制剂(3)直接抑制内皮细胞的功能(4)阻断内皮细胞表面整和素的作用。适用范围:抗血管生成疗法将为肿瘤治疗,特别是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单克隆抗体:出贝伐单抗提高大肠癌生存率和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化学抑制剂:示恩度联合长春瑞滨与顺铂具有协同作用,能明显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多靶点酶抑制剂:索拉非尼,是晚期肾癌治疗的重大进展。信号转导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论亚洲人种、女性、不吸烟、腺型、PS评分好的患者对Gefitinib的疗效较好。抗血管生成中药:抗血管生成化疗药物:紫杉醇对肺癌化疗效果好。前景与问题:抗血管生成治疗属于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这种疗法虽然不直接杀死肿瘤细胞,但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间接控制肿瘤生长和转移,使肿瘤细胞处于稳定状态,有望使病人长期带瘤生存。因此,抗血管生成疗法将为肿瘤治疗,特别是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但目前在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的临床研究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临床试验的最佳剂量和用药时间的确定、抗血管生成效果的评定、动物试验与临床研究结果的差异等问题,相信随着医疗科技的迅速发展和进步,这些问题都将逐渐被解决。
本文标题:肿瘤内科复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809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