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与开放题
1名词解释:1、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得到了各地学生及各界的广泛支持,并最终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了和约。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迁都之争随着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全国革命重心转移到长江流域,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决定迁都武汉。1926年12月13日,在武汉成立中央临时联席会议,代行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职权。此时,曾力主迁都武汉的蒋介石却一反前言,提出迁都南昌,企图凭借军事力量就近控制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12月底,由粤迁汉的国民政府代主席谭延闿、国民党中常会代主席张静江等一行要员经过南昌时,被蒋截留。1927年1月3日,蒋操纵召开所谓中央政治会议临时会议,擅自决定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改迁南昌,并把此项决定通知武汉。在武汉的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人民群众的坚持斗争下,蒋的图谋没有得逞。2月21日,武汉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结束,国民政府在汉正式办公。3月上旬,国民政府代主席谭延闿和部分在南昌的中央执行委员到达武汉。3、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学良和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最终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4、新文化运动包括“五四”前的启蒙运动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时间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以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其性质仍属旧民主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已是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作舆论准备,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了。5、中原大战中原大战,又称“蒋阎冯大战”。东北易帜后,蒋介石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他为了建立封建专制统治,积极地排除异己、扩充嫡系实力。为了制蒋自保,1930年3月,阎,冯,桂三派蒋领联名通电反蒋,4月蒋介石下讨伐令,空前规模的军阀混战在中原地区全面展开.到9中旬,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率军入关,11月初,中原大战以反蒋各派的失败而告终.。1930年春爆发的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对近代中国社会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6、改订新约运动从1928年6月起,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在它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这一运动主要集中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国民政府“改定新约运动”,恢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又很不彻底,其有关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实质是一纸空文。7、直皖战争1920年7月爆发的直皖战争,是北洋军阀内部直系和皖系之间为争夺中央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祸国殃民的战争。1920年7月14日,直、皖两系军阀发生战争,双方在河北的涿县、高碑店、琉璃河、杨村一带交战。2开始,皖军在日本的支持下曾获小胜,后直军吴佩孚率部突袭皖军前敌指挥部得手,同时奉系军队入关,在东路协同直军作战,皖军溃败。18日,皖系首领段祺瑞向直军求和,并通电辞职。从此,直系奉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府。从法律上来说,直皖战争是一场地方军人抗拒中央政府的军事政变。8、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中国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皇姑屯事件”之后,日本帝国主义阴谋利用张学良制造东北“独立”,张身负国耻家仇,为维护祖国统一,毅然于1928年底通电全国,宣布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这样,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继任奉天督办、东北保安司令,不顾日本的一再阻挠和压力,于7月1日通电宣布与南京方面停止军事行动,又派人与蒋介石洽谈统一事宜。(1分)10月8日,张学良接受国民党中常会任命的国民政府委员职,又达成东北统归于国民政府的4点协议。12月29日,张学良与张作相等联名通电声称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30日,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2分)国民政府实现了南北统一。9、皖南事变皖南事变又称为新四军事件。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强令黄河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江北;中国共产党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答应将皖南的新四军调离;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叛徒杀害;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事实上,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蓄意制造的一起反共阴谋事件。1941年1月4日,驻在皖南泾县云领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的一支部队,共约九千余人,奉命北上到日寇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到达茂林一带时,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因寡不敌众,除突围两千多人外,三千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其余被俘。蒋介石随即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并下令向新四军其他部队进攻。这个严重事件,震惊中外,史称“皖南事变”/10、旧政协会议为了区别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将1946年召开的政协会议称为“旧政协”。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国共双方于1945年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解放区自卫战争的胜利和国民党统治区反内战运动的高涨,迫使国民党政府按照“双十协定”的要求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会议于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召开。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无党派人士共38人参加。会议围绕改组政府、施政纲领、军队改编、国民大会、宪法草案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会议通过了《关于军事问题协议》、《关于国民大会问题的协议》、《关于宪法草案问题协议》、《和平建国纲领》、《关于政府组织问题协议》。这些协议的签订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爱国人士与国民党斗争取得的一次胜利。会议于1月对日闭幕,但是国民党很快撕毁了这些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11、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而日本学者则众说纷纭,但有部分人却试图抹杀事实。12、中山舰事件中山舰事件亦称“三二○事件”。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右派加紧争夺革命的领导权。蒋介石制造了“中山3舰事件”。蒋介石借口共产党“阴谋暴动”,在黄埔扣押中山舰,逮捕海军局代理局长、共产党李之龙,并扣留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对这次事件,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主张依靠工农群众,坚决进行反击,打击蒋介石的反动气焰。但是,由于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采取退让政策,以周恩来为首的全体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蒋介石夺取了第一军的军权,三名反对蒋介石的苏联顾问被解聘回国。通过这一事件,蒋介石不仅打击了中国共产党,还打击了国民党左派,并大大加强了他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也可以说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打击共产党、篡夺领导权的开始。13、中共二大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召开。大会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低纲领即中国现阶段的革命任务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即“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次大会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1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15、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5~13日在中国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委员34人,中央候补委员19人。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必须警惕骄傲自满情绪,必须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全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全会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七届二中全会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为迅速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国的彻底胜利,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简答&论述:1.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三大关于民主联合战线政策的演变。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一大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纲领是: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联合第三国际;实行社会革命。这表明,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党的“一大”通过的决议认为,中国共产党应采取独立的政策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联系。中共一大后,党在领导群众运动特别是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对中国特殊的国情有了初步的了解,开始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人民所受的最大痛苦,不是一般的资本主义剥削,而是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势力的统治。在这种条件下,要立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是不现实的。1922年7月,中共二大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又称最低纲领),即:“消除内乱,打到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同时,把一大制定的纲领确定为党的最高纲领,明确中国革命分两
本文标题:《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与开放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813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