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序号名称类别025玛纳斯民间文学026江格尔民间文学027格萨(斯)尔民间文学101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民间音乐144塔吉克族鹰舞民间舞蹈266新疆曲子曲艺281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曲艺287维吾尔族达瓦孜杂技与竞技356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传统手工技艺373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传统手工技艺420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457锡伯族西迁节民俗476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民俗497维吾尔刀郎麦西热甫民俗025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描写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和各种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事迹。《玛纳斯》体现了柯尔克孜人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玛纳斯》主要流传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此外,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也是玛纳斯重要的流传地域,阿富汗的北部地区也有流传。据文献记载,《玛纳斯》在16世纪已开始流传,千百年来,一直以口耳承传。民间歌手在史诗的创作与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玛纳斯》的普查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普查中发现了许多演唱《玛纳斯》的歌手,记录了各种《玛纳斯》的异文。自20世纪60年代起,记录、整理、出版了居素甫•玛玛依演唱的8部《玛纳斯》(23万行,共18册)柯尔克孜文本。目前已有英、俄、汉、土、日、哈等多种译文。《玛纳斯》被视为柯尔克孜的民族魂,凝聚着柯尔克孜民族的精神力量。它从古老的柯尔克孜史诗与丰厚的柯尔克孜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包容了柯尔克孜古老的神话、传说、习俗歌、民间叙事诗与民间谚语,集柯尔克孜民间文学之大成,是柯尔克孜民族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文学、历史、语言、民俗等多学科的价值。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玛纳斯》的传承面临危机,一些重要的史诗歌手相继去世,在世的著名歌手也已年过古稀,史诗传承形势严峻。因此,对玛纳斯的抢救、保护工作刻不容缓。026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布克塞尔蒙古自治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江格尔》是蒙古族英雄史诗,主要流传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聚居区。多数学者认为《江格尔》最早产生于中国卫拉特蒙古部,17世纪随着卫拉特蒙古各部的迁徙,也流传于俄国、蒙古国的蒙古族中,成为跨国界的大史诗。《江格尔》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漫长,主要以口传方式流布,也有抄本和刻印本。这部史诗描述了以江格尔为首的12名雄狮大将和数千名勇士为保卫宝木巴家乡而同邪恶势力进行艰苦斗争并终于取得胜利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理想和美学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江格尔》至今仍在蒙古族中传唱。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大规模搜集和记录《江格尔》的工作,至今已有境内外多种文字的版本刊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江格尔》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也遇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形势十分严峻。著名的民间艺人有的已经过世,在世的也都已经年届高龄,面临着“人亡歌息”的危险。因此,对《江格尔》传承人和资料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必须抓紧,以使这部宝贵的史诗长唱于世间。027四川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国社会科学院《格萨(斯)尔》办公室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蒙、土、裕固、纳西、普米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格萨(斯)尔》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这一为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无数游吟歌手世代承袭着有关它的吟唱和表演。现存最早的史诗抄本成书于公元14世纪,1716年的北京木刻版《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是其最早的印刷本。迄今有记录的史诗说唱本约一百二十多部,仅韵文就长达一百多万诗行,而且目前这一活态的口头史诗仍在不断扩展。《格萨(斯)尔》是相关族群社区宗教信仰、本土知识、民间智慧、族群记忆、母语表达的主要载体,是唐卡、藏戏、弹唱等传统民间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也是现代艺术形式的源头活水。千百年来,史诗艺人一直担任着讲述历史、传达知识、规范行为、维护社区、调节生活的角色,以史诗对民族成员进行温和教育。史诗演唱具有表达民族情感、促进社会互动、秉持传统信仰的作用,也具有强化民族认同、价值观念和影响民间审美取向的功能。《格萨(斯)尔》在多民族中传播,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生动见证。此外,这部史诗还流传到了境外的蒙古国、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地区以及喜玛拉雅山以南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和周边地区。这种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是异常罕见的。《格萨(斯)尔》艺人是史诗最直接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传播者,他们绝大多数是文盲,却具有超常的记忆力和叙事创造力,通常的史诗演唱达到几万行乃至几十万行。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藏、蒙等民族的生计方式发生了变化,职业化的艺人群开始萎缩。近年来一批老艺人相继辞世,“人亡歌息”的局面已经出现。格萨尔受众群正在缩小,史诗传统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保护工作应立即展开。101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肇始于民间文化,发展于各绿洲城邦国宫廷及都府官邸,经过整合发展,形成了多样性、综合性、完整性、即兴性、大众性的艺术风格,并成为维吾尔族的杰出表现形式。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唱词包括哲人箴言、先知告诫、乡村俚语、民间故事等,其中既有民间歌谣,又有文人诗作,是维吾尔族人民心智的生动表现。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音乐形态丰富多样,有多种音律,繁复的调式,节拍、节奏和组合形式多样的伴奏乐器,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感染力。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在其文化空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流派。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十二木卡姆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由十二套大型乐曲组成,其中的每一套包括“穹乃额曼”(意为“大曲”,系列叙咏歌、器乐曲、歌舞曲)、“达斯坦”(系列叙事歌、器乐曲)和“麦西热甫”(系列歌舞曲)三大部分。每套含乐曲二十至三十首,十二套共近三百首,完整地演唱需要二十多个小时。喀什、和田、阿克苏和伊犁等地流传的“十二木卡姆”虽然同源,但在结构模式、旋律风格、乐器使用等方面却又各具特色。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民众最喜爱的艺术形式,在各种公众或家庭聚会中演唱和舞蹈。由于维吾尔族相对独立的绿洲生活环境逐渐改变,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也随之变化,十二木卡姆艺术因此出现传承的危机。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吐鲁番木卡姆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吐鲁番木卡姆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传于吐鲁番地区鄯善县鲁克沁镇及周边吐鲁番市和托克逊县。吐鲁番木卡姆有“拉克木卡姆”、“且比亚特木卡姆”等11部,完整演奏一次约需10个小时。每套木卡姆由“木凯迪满”、“且克特”、“巴西且克特”、“亚郎且克特”、“朱拉”、“赛乃姆”、“尾声”等八部分组成。除有伴奏以外,还有用鼓吹乐表演的形式。吐鲁番木卡姆,无鼓不歌、无舞不乐的艺术特色是古代高昌及高昌回鹘汗国的音乐遗风。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吐鲁番木卡姆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撞击、交融的历史。在吐鲁番木卡姆中既能见到我国中原音乐和漠北草原音乐的因素,也能见到中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国家、地区音乐的影响。它的特殊音乐节奏、节拍及律制是维吾尔音乐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基础。吐鲁番木卡姆的唱词多为民间歌谣,也有中世纪文人墨客的诗作,它汇集了吐鲁番维吾尔民间口头文学和察合台历史时期古典诗歌的精华,成为研究古代高昌人和周边族群及现代维吾尔民族的生活哲学、伦理道德、民俗民风、文学艺术等诸种文化表现不可多得的活态资料。由于吐鲁番木卡姆中的部分歌词和诗作采用古代察合语,当代听众难解其意,因此它的传承面临困境。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哈密木卡姆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哈密木卡姆是流传在新疆东部哈密地区的一种历史悠久、篇幅宏大、结构完整的大型维吾尔音乐套曲,共有“琼都尔木卡姆”、“乌鲁克都尔木卡姆”等12套,其中7套包括两个乐章(即两套曲目),共有258首曲目、数千行歌词。哈密木卡姆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西域“伊州乐”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来自中原、中亚及西亚的音乐艺术营养,在歌词、风格、结构等方面体现了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哈密木卡姆在历史上经过了从民间到王宫、最后又回到民间的流传整合过程,经由民间艺人的不断演唱和整理规范,形成了结构完整的套曲形态。每套木卡姆均由散板的序唱和4/4、7/8、5/8节奏的多首歌曲及2/4节奏的多首歌舞曲的结构序列组成,体现了典型的完整性特征。哈密木卡姆的命名方式保持了维吾尔族的传统,每套木卡姆的名称一直到现在都保留着维吾尔族的名称,如“乌鲁克都尔木卡姆”、“嗨嗨哟兰木卡姆”、“加尼凯姆木卡姆”等,在新疆各地木卡姆中显得十分独特。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当代维吾尔族人民的审美情趣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哈密木卡姆的文化价值知之甚少,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刀郎木卡姆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麦盖提县刀朗木卡姆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以叶尔羌河至塔里木河流域为中心的刀郎地区,尤以麦盖提县为盛。刀朗木卡姆据说原有12套,现在能收集到9套,其中包括“巴希巴雅宛木卡姆”、“孜尔巴雅宛木卡姆”、“区尔巴雅宛木卡姆”等。每套刀朗木卡姆都由“木凯迪满”、“且克脱曼”、“赛乃姆”、“赛勒凯斯”、“色利尔玛”五部分组成,为前缀有散板序唱的不同节拍、节奏的歌舞套曲。每部刀郎木卡姆的长度约为6到9分钟,9套总长度约一个半小时。刀朗木卡姆的唱词全都是在刀郎地区广为流传的维吾尔民谣,充分表达了刀郎维吾尔人的喜、怒、哀、乐,同时反映出维吾尔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多彩,曲调高亢粗犷,感情纯朴真挚。新疆麦盖提县维吾尔刀郎木卡姆是麦盖提县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与其他各地流传的刀郎木卡姆和新疆境内的各种维吾尔木卡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有相对独立的艺术特色,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随着文化的传播、整合,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越来越淡漠,刀郎木卡姆这种文化表现形式在维吾尔族人民的节日仪式和人生礼仪中的功能逐渐减弱,它的传承因此出现了危机。因此有关部门必须采取抢救和保护措施,使其有序传承。144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则分布在该县以东的莎车、叶城、泽普等县。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民族精神逐渐形成了塔吉克民族特殊的审美追求。他们视鹰为强者、英雄,在民间广布有关鹰的民歌和传说,甚至连舞蹈的起源都与鹰的习性、动态联系在一起,于是形成了“鹰舞”。塔吉克族舞蹈特色的形成和伴奏乐器及其特有的演奏方法分不开,鹰笛、手鼓、拉巴甫(热瓦甫)、布兰孜库姆、塔吉克式艾捷克都是其广泛使用的民间乐器。其中鹰笛是塔吉克族最典型的乐器,吹奏技法繁难,但音调别致、美妙;手鼓是塔吉克族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演奏时由两名妇女敲打一面手鼓,奏出多种鼓点,这在其他民族中是罕见的。鼓点有固定的套路与名称,如“阿路卡托曼”等,每套都能奏出复杂多变的艺术效果。在盛大的赛马、叼羊活动中,多支鹰笛吹奏《叼羊曲》、多名妇女同时击奏多面手鼓敲奏“瓦拉瓦拉赫克”,令骑手和马都兴奋不已。鹰舞的主要形式有“恰
本文标题: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816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