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龙源期刊网浅析水与文学的关系作者:徐学凤来源:《新校园·理论(上旬刊)》2012年第11期文学作品是一条大河,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愿做一尾潜泳的鱼,在水的世界里游动。那依旧的涛声,流淌在人们心中,流淌在你我血管里,流淌在历史的诗页中。以下是笔者对水与文学关系的粗浅理解,仅供参考。一、水自古以来便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水横在淑女与君子之间,让对方可望而不可求。那为爱情火焰烧烤得饥渴难耐的男子,对一见钟情的勤劳善良的女子执着追求,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感人至深;那情深不渝的男子正在水边踽踽而行,茫然四顾,那种寻找佳人的心切,浩浩然流淌成了一首千古传颂的诗文。《诗经》里的那水,已经流淌了两千多年,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我们追溯屈原《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她们伫立水边,或嗔,或怨,或恨,翘首企盼,顾首低徊,留着永世不再的遗恨。她们都是清波绿水边的女子,她们凝聚着山水的精魄与灵气,她们是屈子的化身。屈原在汩罗江边行吟泽畔仰天长问,沧浪亭边上下求索掩涕太息。他向世人宣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他向君王控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的纵身一跳震荡浊世众生,他的旷古才情也因这水得到了升华,他的高洁品质也在这水里得到了溶化。孔子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水在孔子这样的智者眼中,无论何种形态都是赏心悦目的。同时,水还能荡涤人们身体和心灵的污垢,让人的身心保持一种净洁清爽的状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朱熹《四书集注》)。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老子明确地告诉我们:最高尚的品德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这就把水人格化了,并把水推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二、水对于人文来说渗透了人性的底蕴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赋予水以多姿多彩的生命。《古诗十九首》便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中的银河使得一对有情人天隔一方,遥遥相对,脉脉无语,寄几许相思,几丝幽怨。龙源期刊网白居易的《长相思》更是把水诠释得淋漓尽致:“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由汴水而泗水而江河,心逐流波,愈行愈远,直到天末吴山,仍是愁痕点点。在唐宋词中,水的文化积淀,更是数不胜数。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已赋予水以生命,赋予水以情感。词人把人生不幸与家国悲剧情感都寄托于东流之水。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陷入孤独和痛苦中。水恰似她内心的写照。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尽观男子汉的亲情气概。饱含同情的曹雪芹用笔描述了大观园中的女子悲惨的命运。曹雪芹让林黛玉渡水乘舟,来到贾府,演绎“红楼一梦”。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又说:“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在对水的深情体悟中,给了水与女性恰如其分的诠释。没有水,就没有沈从文流光溢彩的文学世界。沈从文的一生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读一本小书同时读一本大书》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把水提升到一个极高的地位,让水成为他作品中的情结,他的作品一切背景,都涂上了水的情感。《边城》也因为这水成为一部倾倒后人的名作。
本文标题:浅析水与文学的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845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