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生物制品注册分类和申报资料要求(试行)
1生物制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试行)生物制品是指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起始原材料,用生物学技术制成,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人类疾病的制剂,如疫苗、血液制品、生物技术药物、微生态制剂、免疫调节剂、诊断制品等。为便于生物制品注册申报和管理,将生物制品分为预防性生物制品和治疗性生物制品两类。预防用生物制品是指用于传染病或其他疾病预防的细菌性疫苗、病毒性疫苗、类毒素等人用生物制品。治疗用生物制品是指采用不同表达系统的工程细胞(如细菌、酵母、昆虫、植物和哺乳动物细胞)所制备的蛋白质、多肽及其衍生物,包括细胞因子、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因子、重组血浆因子、生长因子、融合蛋白、酶、受体、激素和单克隆抗体等;也包括从人或者动物组织提取的单组分的内源性蛋白;以及基因治疗产品、变态反应原制品、由人或动物的组织或者体液提取或者通过发酵制备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组份制品、微生态制品等生物制品。申请人欲将细胞治疗类产品按药品进行注册上市的,可按治疗用生物制品相应类别要求进行申报。按照药品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包括用于血源筛查的体外诊断试剂和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体外诊断试剂。申请人欲将细胞治疗类产品按药品进行注册上市的,可按治疗用2生物制品相应类别要求进行申报。对于治疗用疫苗产品,申请人可根据产品主要用途自行选择按预防用或治疗用生物制品进行申报。审评部门将依据申请人的申请,按照相应类别的技术要求进行技术审评。第一部分预防用生物制品一、注册分类按照产品成熟度不同,将预防用生物制品分为以下五个类别:1类:新型疫苗:指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疫苗。在境内外已上市制品基础上制备的新的结合疫苗或者联合疫苗,与境内外已上市疫苗对应的抗原群或者型别不同的疫苗,境内外已上市疫苗保护性抗原谱不同的重组疫苗,更换其他未经批准使用过的表达体系或者细胞基质生产的疫苗,DNA疫苗,应当按照注册分类1类申报。2类:改良型疫苗:指对境内已上市疫苗产品进行改良创新,使新产品具有重大技术进步和/或具有显著临床优势,或者对制品的安全性、质量控制方面有显著改进的疫苗。包括:2.1疫苗实体的改变,例如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已上市,申报基因重组疫苗;减毒活疫苗已上市申报灭活疫苗等;2.2基于重大技术改进的疫苗,包括疫苗菌毒种/生产工艺/制剂处分等的改进。如,由非纯化或全细胞(细菌、病毒等)疫苗改为纯化或者组份疫苗等;采用新的菌毒株、细胞基质或表达体系的疫苗;3改变已上市结合疫苗的载体;改变灭活剂(方法)或者脱毒剂(方法),采用新工艺制备并且实验室研究资料证明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的疫苗;2.3改变佐剂或采用新佐剂的疫苗;2.4改变给药途径或改变剂型,且新的给药途径或剂型具有显著临床意义;2.5改变免疫剂量和免疫程序,且新免疫剂量和免疫程序具有显著临床意义;2.6改变适用人群,且新适用人群具有显著临床意义;3类:境外上市、境内未上市的疫苗。4类:境内已上市的疫苗。5类:进口疫苗:根据其成熟程度分为上述同样4种情形。5.1新型疫苗;5.2改良型疫苗;若在境外已上市制品基础上进行改变的,应当按照注册分类2类申报。5.3境外上市、境内未上市的疫苗;5.4境内已上市的疫苗。二、通用技术文档结构模块1.行政文件和药品信息1.1.目录1.2.注册申请表1.3.申请说明函41.4.药品名称1.5.证明性文件1.5.1.生产地在境内的1.5.1.1.申请人机构合法登记证明文件1.5.1.2.药品生产许可证及变更记录页1.5.1.3.GMP证书/说明1.5.1.4.专利权属及不侵权声明1.5.1.5.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研制立项批复文件1.5.1.6.临床试验批件及临床试验用药质量标准和检验报告1.5.1.7.原材料的合法来源1.5.1.8.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证明文件1.5.2.生产地在境外的1.5.2.1.GMP证书/说明1.5.2.2.驻中国代表机构/受托注册代理机构的证明文件1.5.2.3.专利权属及不侵权声明1.5.2.4.产品异地包装的证明文件1.5.2.5.在境外获得上市许可的证明文件1.6.立题目的与依据1.7.自评估报告1.7.1.主要研究结果总结1.7.2.科学委员会的建立和审核51.7.3.对研究资料的自查报告1.8.上市许可人信息1.8.1.资质证明性文件1.8.1.1.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研发机构的合法登记证明文件1.8.1.2.科研人员的个人信息和证明文件1.8.2.药品质量安全责任承担能力相关文件1.8.2.1.药物临床试验风险责任承诺书1.8.2.2.担保协议1.8.2.3.保险合同1.9.药品说明书1.9.1.拟定的药品说明书1.9.2.说明书起草说明1.9.3.参考文献1.10.包装、标签设计样稿1.10.1.最小市售单位制剂的外包装样稿1.10.2.制剂内标签样稿1.11.原研药品/参照药信息1.11.1.原研药品/参照药信息表1.11.2.合法来源证明1.11.3.实物照片1.11.4.上市证明文件1.11.5.说明书61.11.6.质量标准1.11.7.检验报告1.12.生物安全性评估1.13.上市后警戒资料1.13.1.药物警戒体系综述1.13.2.重点监测方案1.13.3.上市后研究方案1.13.4.风险管理计划模块2.概要2.1.通用技术文档目录(模块2~模块5)2.2.通用技术文档介绍2.3.药学总体概述2.3.S.原料药/原液2.3.S.1.基本信息2.3.S.2.生产2.3.S.3.特性鉴定2.3.S.4.质量控制2.3.S.5.对照品2.3.S.6.容器密封系统2.3.S.7.稳定性2.3.P.制剂2.3.P.1.制剂描述和组成72.3.P.2.药物开发2.3.P.3.生产2.3.P.4.辅料控制2.3.P.5.质量控制2.3.P.6.对照品2.3.P.7.容器密封系统2.3.P.8.稳定性2.3.A.附件2.3.A.1.设施和设备2.3.A.2.外源因子安全性评价2.3.A.3.辅料2.3.R.其他文件2.4.非临床概述2.4.1.非临床试验策略概述2.4.2.药理学2.4.3.药代动力学2.4.4.毒理学2.4.5.综合评估和结论2.4.6.参考文献2.5.临床概述2.5.1.产品开发的理论基础2.5.2.生物药剂学概述82.5.3.临床药理学概述2.5.4.有效性概述2.5.5.安全性概述2.5.6.风险/获益结论2.5.7.参考文献2.6.非临床文字总结和汇总表2.6.1.简介2.6.2.药理学文字总结2.6.2.1.概要2.6.2.2.主要药效学2.6.2.3.次要药效学2.6.2.4.安全药理学2.6.2.5.药效学相互作用2.6.2.6.讨论和结论2.6.2.7.图表2.6.3.药理学表格总结(参见附录B)2.6.4.药代动力学文字总结2.6.4.1.概要2.6.4.2.分析方法2.6.4.3.吸收2.6.4.4.分布2.6.4.5.代谢(种属间比较)92.6.4.6.排泄2.6.4.7.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2.6.4.8.其它药代动力学试验2.6.4.9.讨论和结论2.6.4.10.图表2.6.5.药代动力学表格总结(参见附录B)2.6.6.毒理学文字总结2.6.6.1.概要2.6.6.2.单次给药毒性试验2.6.6.3.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包括支持性毒代动力学试验)2.6.6.4.遗传毒性2.6.6.5.致癌性(包括支持性毒代动力学试验)2.6.6.6.生殖毒性(包括剂量探索试验和支持性毒代动力学试验)2.6.6.7.局部耐受性2.6.6.8.其它毒理试验(如果有)●抗原性试验●免疫毒性试验●(其他章节未报告的)机理研究●依赖性试验●代谢物试验●杂质试验10●其它试验2.6.6.9.讨论和结论2.6.6.10.图表2.6.7.毒理学表格总结(参见附录B)2.7.临床研究总结2.7.1.生物药剂学研究和相关分析方法2.7.1.1.背景和概要2.7.1.2.单项研究结果总结2.7.1.3.不同研究结果的比较和分析2.7.1.4.附录2.7.2.临床药理学研究2.7.2.1.背景和概要2.7.2.2.单项研究结果总结2.7.2.3.不同研究结果的比较和分析2.7.2.4.特殊研究2.7.2.5.附录2.7.3.临床总结2.7.3.1.临床有效性背景和概要2.7.3.2.单项研究结果总结2.7.3.3.不同研究结果的比较和分析2.7.3.4.与推荐剂量相关临床信息分析2.7.3.5.长期疗效和/或耐药性112.7.3.6.附录2.7.4.临床安全性总结2.7.4.1.药物暴露量2.7.4.1.1.总体安全性评估计划和安全性研究叙述2.7.4.1.2.总体暴露程度2.7.4.1.3.研究人群的人口和其他特征2.7.4.2.不良事件2.7.4.2.1.不良事件分析2.7.4.2.1.1.一般不良事件2.7.4.2.1.2.死亡2.7.4.2.1.3.其他严重不良事件2.7.4.2.1.4.其他重要不良事件2.7.4.2.1.5.根据器官系统或综合征分析不良反应2.7.4.2.2.不良事件个案叙述2.7.4.3.临床实验室评价2.7.4.4.生命体征、体检和其他有关安全性的观察2.7.4.5.特殊人群的安全性2.7.4.5.1.内因性因素2.7.4.5.2.外因性因素2.7.4.5.3.药物相互作用2.7.4.5.4.妊娠期和哺乳期的使用2.7.4.5.5.药物过量122.7.4.5.6.药物滥用2.7.4.5.7.戒断和反弹2.7.4.5.8.对驾驶和操作机械能力的影响或心智能力受损2.7.4.6.上市后数据2.7.4.7.附录2.7.5.参考文献2.7.6.单项研究摘要模块3.药学研究资料3.1.目录3.2.文件主体3.2.S.原料药/原液3.2.S.1.基本信息3.2.S.1.1.药品名称3.2.S.1.2.结构3.2.S.1.3.基本性质3.2.S.2.生产3.2.S.2.1.生产厂3.2.S.2.2.生产工艺和过程控制3.2.S.2.3.物料控制3.2.S.2.4.关键步骤和中间体控制3.2.S.2.5.工艺验证和评价3.2.S.2.6.生产工艺开发133.2.S.3.特性鉴定3.2.S.3.1.结构确证和理化特性3.2.S.3.2.杂质3.2.S.4.质量控制3.2.S.4.1.质量标准3.2.S.4.2.分析方法3.2.S.4.3.分析方法验证3.2.S.4.4.批分析3.2.S.4.5.质量标准制定依据3.2.S.5.对照品3.2.S.6.容器密封系统3.2.S.7.稳定性3.2.S.7.1.稳定性总结3.2.S.7.2.上市后稳定性方案和稳定性承诺3.2.S.7.3.稳定性数据3.2.P.制剂3.2.P.1.制剂描述和组成3.2.P.2.药物开发3.2.P.2.1.处方组成3.2.P.2.1.1.原料药/原液3.2.P.2.1.2.辅料3.2.P.2.2.制剂143.2.P.2.2.1.处方开发3.2.P.2.2.2.过量投料3.2.P.2.2.3.理化和生物学性质3.2.P.2.3.生产工艺开发3.2.P.2.4.容器密封系统3.2.P.2.5.微生物学属性3.2.P.2.6.相容性3.2.P.3.生产3.2.P.3.1.生产厂3.2.P.3.2.批处方3.2.P.3.3.生产工艺和过程控制3.2.P.3.4.关键步骤和中间体控制3.2.P.3.5.工艺验证和/或评价3.2.P.4.辅料控制3.2.P.4.1.质量标准3.2.P.4.2.分析方法3.2.P.4.3.分析方法验证3.2.P.4.4.质量标准制定依据3.2.P.4.5.人源或动物源性辅料3.2.P.4.6.新型辅料3.2.P.5.质量控制3.2.P.5.1.质量标准153.2.P.5.2.分析方法3.2.P.5.3.分析方法验证3.2.P.5.4.批分析3.2.P.5.5.杂质分析3.2.P.5.6.质量标准制定依据3.2.P.6.对照品3.2.P.7.容器密封系统3.2.P.8.稳定性3.2.P.8.1.稳定性总结3.2.P.8.
本文标题:生物制品注册分类和申报资料要求(试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853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