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以自然辨证法浅谈生态文明
以自然辨证法浅谈生态文明学院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研12班学生姓名:苏丽婷学号:S140805020152015年3月以自然辨证法浅谈生态文明苏丽婷(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系,秦皇岛066004)摘要:生态环境问题已演变成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各国都在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对策。本文以自然辩证的观点探讨了生态文明的建设,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系统分析了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未来。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建设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自然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基础。在人类历史产生以来,人类不断通过对自然地征服,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人类的发展过程,伴随着是对自然的破坏过程。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不毛之地,到当代形形色色的各种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人类的生态意识开始觉醒。在工业革命以来,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危机频繁发生,人类开始探寻如何遏制生态恶化?如何修复破损的环境?如何实现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各种生态理论应运而生。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开始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生态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把握,指出生态恶化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进入学者们的视野。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大量著作的研读,学者们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几百年前,就对生态问题做出了天才的预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生态问题还没有当前这么严重,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通过对人与自然辨证统一关系的总结,指出人必须保持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才能保证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必然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而且由这些生态问题,又会引发社会矛盾,造成社会问题。马克思提出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1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涵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中的扩展和延伸,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从维护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重视资源和生态有限的支撑力,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并将人类的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自然生态效应(正效应和负效应)自觉地纳入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之内的一种文明社会观。它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关于生态文明的涵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这类概念表明了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之后的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改造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发展成果的总和,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求人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第二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把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起来,即建立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新文明。”这类概念表明了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各种实践中,要以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共存为价值取向,实现自然生态平衡与实现人类自身经济目标相统一,强调生态文明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第三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能够自觉地把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纳入地球生物圈系统的良性循环运动。它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类概念要求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社会各种关系的相互和谐,实现人类的一切活动既能满足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又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它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境界。2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生态文明主要包含生态自然、生态伦理和生态技术三方面内容。2.1生态自然生态文明首先要求人们树立起新的自然观,改变将人类凌驾于环境之上的传统思维模式。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中,并靠自然维持生命,人类的发展最终受制于自然,人类经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建立在对自然的破坏之上,当自然的破坏达到一定程度时,它会毫不留情地威胁人类的生存。人类必须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在追求自己发展的同时,也要为其他生命的发展创造条件,维护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进化与平衡。只有自觉地把自身的发展融合到自然的普遍进化过程中,才能从本质上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如果破坏了人类自身存在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生存也不可能持久。生态自然观高度认可并维护自然的内在价值。在生态自然观看来,人虽然是大自然进化出来的具有较高价值的存在物,但并不是自然界中惟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的价值只是自然价值的延伸和升华。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内在价值也不可能大于作为整体的自然的内在价值。人与自然界的其它存在物都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之链上的环节。因此,人类应珍惜并努力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和价值的多样性。生态文明的自然观将从文明的高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既是自然之子,又是自然之友。人和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人类要想永续发展,就必须充分认识自然的价值,善待自然,尊重自然,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并维护和促进地球这个生命共同体的长久稳定与繁荣。2.2生态伦理生态伦理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的利益看成是唯一的、绝对的,把自然看成是人类获取自身利益而任意使用的工具,其结果导致对自然肆无忌惮地索取和掠夺,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造成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为了人类自身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伦理和道德原则。生态文明的伦理观念认为,人们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要把人类的道德认识,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扩延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的基础上,增强人对自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增强人们对代内关系和代际关系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协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达到三者共生共荣、共同发展。2.3生态技术生态文明还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的技术——生态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观念的转变,而且还有赖于技术的进步。过去,我们一味地强调技术对人类的经济活动积极作用的一面,却忽略了技术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怎样积极有效地利用技术,使其负面后果减到最小,这和确立一个什么样的技术观是密切相关的。那种不顾生存环境,盲目追求技术发展的技术观在今天已显得落后和陈旧,今天的技术发展,必须把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充分考虑进去。新的技术,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最高准则,以不断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宗旨,其核心则是生态平衡取向的“生态文明的技术”。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都称为生态技术。生态技术的发展将不断地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际市场的日益生态化,发展生态技术将成为21世纪技术发展的目标。3生态文明的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我们在建构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框架时,首先就要坚持符合这一核心理念的四条基本原则,那就是人与自然共生原则、持续发展原则、公平原则和整体原则。人与自然共生原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人类虽然依据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但我们的生存仍然离不开生态系统和其它生命的支撑,要求我们在生产中的物质循环与自然的物质循环相协调。持续发展原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突出要求,它要求社会发展要持续、经济发展要持续、生态发展要持续。公平原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要求,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人与自然的公平表现为既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又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得到满足。代际公平表现为将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留给子孙后代。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确保人与自然公平、代际公平得以实现的关键。整体性原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要求,它不仅要求人类与自然的有机联系,还要求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共同面对生态环境危机,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全人类的命运与地球大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坚持这四条原则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生态文明发展的总体思路,具体应包括四个层面:在政治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党和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加强生态文明的执政和社会总动员;制定和落实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政策与法规,建立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把保护生态环境的业绩纳入考核中。在经济层面,实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推行循环的生产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寻求一种新的平衡,既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又能保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恢复,使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真正闯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生态效益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发展道路。在文化层面,倡导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发展观和道德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从统治自然、奴役自然的局面过渡到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状态,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的牢固树立,建立和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文化新形态;在生态环境层面,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改善和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质量。通过全面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大工程,重建和恢复良性的生态环境系统。生态环境的逐步优化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总之,通过新发展框架的建立与运行,将有效促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参考文献[1]王进.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关于生态问题的哲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2]黄鼎成,等.人与自然关系导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刘宗超.生态文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冯天瑜.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6]童天湘,等.新自然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7]张赴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8]余谋昌.文化新世纪(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9]余谋昌.当代社会与环境科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10]徐艳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解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3]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5]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6]徐飞亮.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指导下的社会生态系统和谐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1.[17]陶静静.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合肥:安徽大学,2010.[18]郭昭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D].兰州:兰州大学,2009.
本文标题:以自然辨证法浅谈生态文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867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