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什么?阴阳是什么?阴阳是一种自然现象单纯阴阳是一组自然现象发展阴阳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属性高级1、阴阳哲学的意义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既可代表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双方。如:男与女,天与地,明与暗,冷与暖等。又可分折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内与外,上与下,向阳与背阳等。2、特性(1)普遍性:“阴阳者,天地之道也”(2)相对性:指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又是相对而言的,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而确定。具体表现在:①事物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平旦上午——阳中之阳。如白昼——属阳日中下午——阳中之阴。日西合夜夜晚——属阴上半夜—阴中之阴鸡鸣下半夜—阴中之阳平旦②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如: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一年四季,寒来暑往,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不断相互转化。自然界:从冬春夏阳气阴气“冬至一阳生”(寒温热)从夏秋冬阴气阳气“夏至一阴生”(热凉寒)人体生命活动:功能活动的产生,消耗营养物质即“阳长阴消”营养物质的化生,依赖功能活动即“阴长阳消”(3)关联性:阴阳代表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是在同一层次,同一范畴3、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1)划分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与火是表现阴阳属性和特点最形象的物质,故为阴阳之征兆。火…性温热而炎上…属阳水…性寒冷而趋下…属阴(2)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准阳阴明亮的晦暗的温热的寒冷的活动的静止的积极的消极的兴奋的抑制的功能的物质的上升的下降的二、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一)阴阳的对立制约:1、涵义: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2、表现:(1)相互对立:阴阳属性相反(2)相互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以取得事物的相对平衡。如:自然界冬至立春,阳气制约阴气,气候由寒温夏至立秋,阴气制约阳气,气候由热凉(二)阴阳互根互用:1、涵义:阴阳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互根:互相依存。互用:互相促进。2、表现:阳依存于阴:阳根于阴。相互依存阴依存于阳:阴根于阳。阴为阳之基:“无阴则阳无以化”,“独阳不长”。相互为用阳为阴之用:“无阳则阴无以生”,“孤阴不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静而居于内,是因为阳气镇守;阳动而居于外,发挥正常的功能,是因作为物质基础的阴的役使。这是阴阳互根互用的高度概括。(三)阴阳消长平衡:1、涵义:阴阳之间的对立互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在一定限度内互为互为消长的运动中,维持相对的平衡。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消:减少、消亡长:增加、增长2、表现:(1)阴阳互为消长:阴消阳长:寒热物质功能阴长阳消:热寒功能物质(2)阴阴皆消皆长:阴随阳消阴阳皆消阴阳虚损阳随阴消阴随阳长阴阳皆长阴阳旺盛阳随阴长(四)阴阳相互转化:1、涵义: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是质变过程。2、条件:(1)内在依据——阴阳互根(2)物极必反——阴阳至极3、表现:(1)重阳必阴,热极生寒。(2)重阴必阳,寒极生热。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阐释了阴阳转化的机理。“生、化、极、变”事物由小到大,发展到极点,则向反面转化。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从人体部位分:体表——为阳背部——为阳体内——为阴腹部——为阴上部——为阳四肢外侧——为阳下部——为阴四肢内侧——为阴从脏腑分: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从气血分:气——主动、属阳血——主静、属阴从五脏分:心阳中之阳心肺居上属阳肺阳中之阴肝阴中之阳肝脾肾居下属阴肾阴中之阴脾阴中之至阴(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系协调的结果。《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人体的生命就正常。(三)说明人体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到邪与正二方面,导致阴阳协调关系破坏,引起阴阳偏盛偏衰,出现阴阳失调。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便是阴阳失调。1、正、邪的含义:①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及抗病、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其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其属性有阴精和阳气二部分。②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亦可用阴阳区分其阴阳属性。如六淫中,寒湿为阴邪,风暑火为阳邪。2、分折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阳胜则热实证阴胜则寒寒热证病理总纲阴虚则热虚证阳虚则寒(1)阴阳偏胜:指阴邪或阳邪偏盛的病理变化。阴或过度亢盛,可致阴阳转化。①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阳邪偏盛致病,可致热证。实热证。阳胜则阴病:阳邪偏盛致病,可致阴液损伤。②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阴邪偏盛致病,可导致寒证。实寒证。阴胜则阳病:阴邪偏盛,阴长阳消,可导致阳气损伤。虚寒证。(2)阴阳偏衰:指阴液和阳气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①阳虚则寒:指人体阳气虚衰不足,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现虚寒证。即“阳虚则阴胜”。②阴虚则热:指人体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虚热证。即阴虚则阳亢。③阴阳两虚:因阴阳之间存在互根关系,故又可发生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导致阴阳两虚。阴阳互损是指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表现为:阳损及阴——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气的不足,累及阴液的化生不足,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阴损及阳——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累及阳气的化生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耗,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四)用疾病诊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张景岳:“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四诊分阴阳,为辨证提供可靠依据。1、四诊分阴阴(1)望诊:望病人色泽的明暗分阴阳色泽鲜明——属阳色泽晦暗——属阴色黄鲜明如桔色,阳黄、病轻、易愈黄疸色黄晦暗如烟熏,阴黄、病重、难愈(2)闻诊:闻病人语声高低分阴阳语声高亢,多言躁动——属阳语声低微,少言沉静——属阴(3)问诊:问病人寒热的喜恶分阴阳恶热、口渴、喜饮——属阳恶寒、口润、不渴——属阴(4)切诊:部位、形态、至数分阴阳浮、数、洪、滑——阳脉沉、迟、细、涩——阴脉2、辨证分阴阳:八纲辨证是临床各种辨证方法的纲领,而阴阳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表、实、热——阳八纲里、虚、寒——阴无论四诊,还是辨证,都必须以分辨阴阳为首务。如张景岳所说:“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1)确定治疗原则:《灵枢·邪客篇》:“补其不足,泻其有余”。①泻其有余(损其有余)——适用于阴阳偏胜而其相对的一方尚未构成虚损的实证,即“实则泻之”。②补其不足(补其偏衰)——适用于阴阳偏衰之虚证,即“虚则补之”。阴偏虚——虚热证——滋阴清热,补阴抑阳,阴液充足,虚热自清。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称“阳病治阴”阳偏虚——虚寒证——助阳散寒,补阳抑阴,阳气恢复,虚寒自消。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又称“阴病治阳”明·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中求阳——在补阳剂中佐以补阴之品,使阳得及阴助而生化无穷。阳中求阴——在补阴剂中佐以补阳之品,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2、药物性能,必分阴阳。“性能”:指药物的四性(四气),五味及作用。皆可用阴阳来归的说明。①药之四性(四气):寒、凉——属阴,如黄连、石膏、知母。温、热——属阳,如干姜、附子、肉桂。②、药之五味(六味)辛、甘、淡——为阳,如菊花、薄荷、猪苓酸、苦、咸——为阴、如地龙、乌梅、五味子③、药之作用升、浮——属阳,如桑叶、升麻、浮萍降、沉——属阴,如石决明、牡蛎、磁石
本文标题: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868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