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读另一种可能有感读罢本书我有很多感想,联想一下实际的校园生活,我非常赞同池昌斌老师的观点。在今天这样的教育生态下,孩子们得到了所谓的高分,失去的又是什么?那些失去的东西会不会就是一个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东西呢?在学校里我们总是能听到这样的话:“老师还不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不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呢?”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无条件地接受这所谓的“好心”呢?当读到这里时,我想到了自己。我们是不是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帜,做着让学生很“痛苦”的事情呢?也许我们经常以爱和负责任的名义做着“祸害”甚至“谋杀”学生的事。老师不能真正懂得学生,不能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反而一味让他们去做我们成人期待的事情或是成为成人期待的那个样子,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我班里的一个孩子理解能力很差,我就经常抓着他补习功课。我自以为这是为他好,实际上他很抵触,因为这样做剥夺了他的游戏时间。他就更没有心思听我讲了,补了一段时间后,一点效果都没有。所以以后再也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了。池老师对待学生的方式让我自愧不如。我们太功利了,认为名次很重要。就像上公开课,我都会挑选一些平时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去参加,而排除一些成绩不好不好或是课堂上会捣乱的学生。池老师教我们要让自己内心平和,试着看淡那些看似很重要的成绩,学会放下。教育不能有功利思维。给每一个孩子公平的机会,比所谓的成绩更重要。其实我知道,那些留下来的孩子其实也想去上课。如果再让我重新选择一次,我绝不重蹈覆辙。给每一个孩子公平的机会,建立起这样的教育信念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经历教育情感的纠结与放下。我相信每个教师的一生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而那些成长经历中的经典场景,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关键性场景。我们需要经常铭记并回忆这样的场景带给我们的教育和警示,让每个场景如同放电影胶片似的,时常回放在我们的教育回忆之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池老师在跨界中打开格局,体会到了他那新的教育大观。而我们同样能在《另一种可能》里,读出了他一路行走的足迹,读到他的经历的与期许的世界。“自己待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读什么,通过作者来看世界,像作者一样思考,对后来的职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读书跟吃饭一样,要吃饭,也要阅读。越是在不利的环境中,越是要阅读,努力将不利因素降到最低。”是他无私的分享;要去阅读大量与教育无关的书,宽广的视野,决定了自己的格局,影响价值观,再作用于教育,是他给我们的启示。《另一种可能》,一切皆有可能。爷爷会让他兄弟俩在悬崖边摘南瓜,我们敢吗?爷爷会不惜撬开巨石给孩子们看看竹笋新生的力量,你会吗?教育是道,不是技巧。他倡导无负担阅读,跨界阅读,从读书、读人,到读世界。超越围墙、超越教室,开展更用参与感、体验感的教育。而此时,阅读应该成为一种生活状态,思考教育永远有另一种可能。这是何等的教育格局啊!我理解的是,有这样的“大教育”,源于池是首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阅读与行走,触类旁通了他的教育,遇见三大雪山有教育,在朝圣的台阶上有教育,在遇见大自然无比强大的力量面前有教育……那些都来自他情怀下的内心。想到这你就很能理解他对于孩子那不表白的深爱了。作为一个父亲,他带女儿进藏,对女儿采用的是自然生长法则,让孩子以一种比较自然的状态在学校里、社会上学习,在能力范围内做尽力的事情。在家自己就为孩子创造好的阅读环境和榜样,经常和女儿交流阅读观点和感受,意见相左时,更是循循善诱,“有人是这样思考的,你怎么看?”,化解阅读困惑。他也会把自己觉得合适的书推荐给孩子,愿她做一个真诚、宽容、善良的孩子。而大多数的父母只是把孩子看成他的所有物,规划他的人生路线。当孩子没能达到他的期许时,负面情绪便充斥着内心,从而对孩子严厉批评甚至苛责。我是一名老师,但我首先是一位妈妈。我从池老师那里学到很多,原先我还想着让孩子学什么,将来要读什么科,考什么学校。其实我的孩子才一岁多,我却把他将来的人生都规划好了,我把我没有实现的愿望都安在他身上。现在想想,我太自私,自己没能做到的为什么要靠孩子来完成。他有他的想法,他的人生不该由我们来掌舵,我们太自以为是了。从现在起,我要改变我的想法,试着把慢慢长大的孩子当成朋友而不是儿子,聆听他的想法,做他坚实的后盾,再不想他按着我们的意愿活着。非常喜欢池老师的这本书,以后一定要细细拜读。
本文标题:读另一种可能有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877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