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1页共23页1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掌握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这条道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那个时代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教学重点:1.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教学难点:1.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2.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手段和方法:提示、讲授、讨论、多媒体、影像资料等。教学内容: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1、新民主义社会理论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性质、地位、任务及长期性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认识。这个理论经过了孕育、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第2页共23页2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首次提出和使用了马列经典著作中所没有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念,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历史地位,较全面、系统、深刻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从而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他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国有为目的的革命。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进一步阐明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经济、文化前提,特别强调在新民主主义政治条件获得以后,大力发展经济事业、充分解放生产力的重要性。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和经济结构作了深入分析,比较充分地肯定了新民主主义阶段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意义,进一步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国家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的任务、意义和条件,更深刻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历史必然的重要性。此时,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已经形成。1947年至建国前夕,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又进行了补充和发展。1947年12月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毛泽东从新的角度概括了新中国的经济结构,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发展并不危险的重要观点,并制定了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在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的状况和党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完整地提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理论命题。七届二中全会前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性质特征:第一,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是主体经济成分。其中包括: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还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第二,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证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新中国建国之处的人民民主专政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性质。第3页共23页3第三,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知道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存在着斗争,但是社会主义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就决定了它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具有两重性,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两三年内,虽然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但是大量的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未完成,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残余的矛盾。1952年以后,这种状况才发生变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才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毛泽东和刘少奇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并不就等于完全解决了中国独立自主的问题。只有经济上获得了广大的发展,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经济上完全可以摆脱对外国的依赖了,才算最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因为这样,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不仅不可以削弱,而且必须加强。努力发展国家经济,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使其过渡到社会主义,对内的节制资本和对外的统制贸易,是这个国家在经济斗争中的两个基本政策。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条件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毛泽东及其他几位主要领导人在建国初期都曾经有过一个“先建设、后改造”的基本思路,有过一个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即15年左右的工业化建设再搞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安排,把过渡与工业化建设,即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第4页共23页4国联系在一起。到1952年,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新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过渡到社会主义具有了实现的可能性。第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项民主改革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威信空前提高,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国家已经有了相当强大、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并且在建国初期的条件下,国营企业大多技术比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职工在国营企业中主人翁意识强、生活稳定、劳动热情高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对于其他经济成分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经过1949年到1952年的三年奋斗,我们已经掌握了重要的工矿企业、铁路、银行等同民经济的命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已超过建国前的最高水平,在质上也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国营经济已占主导地位,到1952年,国营工业产值在全国现代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增加到56%,国营批发商业的营业额占全国批发商业营业额的60%,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已居于相对强大的地位。为开展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强大的政治基础,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第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并且暴露出与大规模国家建设要求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建国初期私人资本的几次投机活动(银元大战、米棉之战)以及私营工商业中相当严重的“五毒”(行贿、偷漏税、偷工减料、盗骗国家财产、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现象,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惟利是图的本性。毛泽东因此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无政府状态同国家大规模的有计划经济建设及其生产社会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克服的。而且,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以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为前提的,因此工人阶级的劳动积极性必然受到限制。再加上当时私营资本主义工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国营工业企业,也适应不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式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供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本来主要是为了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困难而采取的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成为以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经过调整,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私营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市场出现初步繁第5页共23页5荣景象;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等。在实践上证明了调整改造私营工商业政策的正确性,证明了共产党的治国能力。第三,在农村,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在一些老解放区大力推广农业互助组,并着手组织以土地入股为主要特征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合作社。党总结这些经验,认为这些互助合作形式是帮助贫苦农民战胜自然灾害、克服困难、增加生产避免农村重新出现两极分化、引导农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适当形式。实际上也可以称作是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同时,中国广大而又极为分散落后的仍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个体农业,在发展生产方面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根本无力进行机械化,不可能照搬“先机械化,后合作化”的发展模式,也适应不了国家工业化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增产一般比较明显。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第四,计划经济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能较快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推动民族的繁荣富强,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新中国的建立,赶走了帝国主义,打垮了封建势力,没收了官僚资本,从而扫清了中国工业化和富民强国道路上的障碍。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尽快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呢?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也因此摆在了中国共产党面前。第五,“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五反”斗争后,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使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产生了在“三反”斗争胜利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意向。中共中央后来在总结“三反”时曾经指出: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最后一年,即1952年的“三反”、“五反”斗争,已经开始造成了我们国家有可能完全控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局面。在此以前,三年经济恢复的过程中,私人资本主义对恢复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家大量订货,国内市场扩张,在政治上也需要国内的团结一致,从而使私营工商业在抗美援朝的加工订货中赚了一大笔钱,政治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他们便开始想同国营工商业平起平坐,在利润上平分秋色。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大肆拉拢、腐蚀干部,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有的不法奸商甚至在运往抗美援朝前线的军需物资上做文章,将失效药品供应前线,使许多战士的生命受到威胁,其犯罪活动恶劣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因此,要顺利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第6页共23页6第六,初步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意识形态基础。建国初期,党较早地进行了思想文化方面的社会改造工作。思想文化改造工作的主要方针,一是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洋奴买办思想等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敌对意识形态,尤其深入地批判肃清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长期进行的封建法西斯主义的反共宣传,在配合彻底消灭三大敌人残余
本文标题: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922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