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怎样运用案例研究法开展校本教研
怎样运用案例研究法开展校本教研合肥市教育局教研室曹亦兵2004-12-28内容要目一、什么是案例二、什么是教学案例三、什么是案例研究四、怎样运用案例研究法开展校本教研五、如何写作案例1.案例的定义一个真实发生的、具备典型性的包含问题的事件。2.案例的特征真实性问题性典型性案例:《宇宙里有些什么》于(绮)老师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宇宙里有千千万万颗星。”这时,一个同学竟然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这时,大家都笑起来,一个同学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问的同学灰溜溜地坐下了。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但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千亿颗星呢?”这一问,同学们都哑了。过了一会,一位同学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案例:《宇宙里有些什么》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这时同学们又笑了。其实这个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于老师当即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同学们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同学。而于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知识,是谁给我们的呢?”噢,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同学身上。这个同学十分高兴,从此以后,他更大胆提问了。二、什么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就是叙述发生在一个真实教育情境中的、蕴含一定的教育道理、能启发人思考的、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教育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可能也必须包含有一个或多个教育疑难问题或矛盾冲突,并且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往往具备这样四个要素:•有着细致的情境描述(情境性)•好的故事(故事性)•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目的性)•有一定的结构框架,依托恰当的理论作支撑(理论性)好的故事(故事性)•可读性:要有矛盾冲突•完整性•具体性案例:《这首歌分几段?》小朋友学唱完歌曲后,老师问:“谁能听出来,这首歌分成几段?”“一段、三段、两段……”小朋友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老师并未急于告诉孩子们正确答案。而是反问:“到底有几段?我们再来听一听,等会儿,不光要说出分几段,还要说出理由。”小朋友一个个瞪着眼睛很专注地听老师再唱一遍,有的小朋友在合着老师轻声哼唱。音乐一停,小朋友立刻叫起来:“我听出来有两段!”“我听出来是三段!”案例:《这首歌分几段?》老师提问一名赞成两段的小朋友:“妮妮,你觉得有两段,为什么?”妮妮站起来不紧不慢地说:“我觉得有两段,因为第一段说的是小手变拳头的事,第二段说的是拳头变小手的事。”老师仔细聆听,面带微笑,问“你们同意吗?”全班齐喊:“同意!”同时拍小手给妮妮鼓励。案例:《这首歌分几段?》老师说:“好,妮妮是根据歌里说的事情和我的舞蹈动作分段的,还有不同意见吗?”这时军军站起来补充道:“我也觉得有两段,因为我听到有间奏。”老师颇为得意地称赞军军:“你的小耳朵真灵,你怎么知道有间奏呢?”军军说:“钢琴老师告诉我,间奏在两段的中间,这首歌有一段间奏,所以分两段。”三、什么是案例研究所谓案例研究,一般是指选定典型的个人、教育事件、教育机构或团体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过程为研究内容,搜集大量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依此提出有价值的教育改进措施,完善研究对象的方法或实践。四、怎样运用案例研究法开展校本教研要与行动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教学反思等方法结合,开展案例研究。四、怎样运用案例研究法开展校本教研•采用“在专家引领下的以课例为载体”行动研究模式。•具体过程:“一课两上,全程观察记录,两次反思”1.与行动研究法、观察法、教学反思结合,开展案例研究。一课两上,全程观察记录,两次反思•第一次上课:要求教师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在自然状态下上课,要全程录像,同时观察记录。•第一次反思:这里的反思,是在专家引领下的反思。•第二次上课:要能够体现大家讨论后的教学思想,仍然需要全程录像,并作观察记录。•第二次反思:开展比较研究,找到那些成功的地方,也可以是那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两次反思•第一次反思:学习新课程理念,寻找设计与理念的差距,寻找课堂教学中发生的主要问题,并设想解决策略。•第二次反思:开展比较研究,找到那些成功的地方,也可以是那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分析影响因素,提炼教学策略。课例:小学自然课《淀粉》第一次上课: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淀粉,在告知学生淀粉的性质之后,做一个教学演示;将碘酒滴在淀粉上,验证淀粉的特性——遇碘酒会变成蓝紫色。课例:小学自然课《淀粉》第一次反思:新理念:现代自然科学课程理念指明,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课程应教给学生科学加工的方法,给他们提供一种思想工具,这样,学生就会更接近地了解作为科学特点的探索精神了。课例:小学自然课《淀粉》第一次反思:存在问题: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把指定的液体(碘酒)滴到指定的物品(淀粉)上,使之产生一种预定的变化(变成蓝紫色)。这样做,看似让学生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平,学生没能亲身经历主动观察与分辨的学习活动,思维活动投入量明显不足。这样做,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平。课例:小学自然课《淀粉》第一次反思:解决策略:增加材料的投放种类,实验应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课例:小学自然课《淀粉》第二次上课:使用的“液体”增至黄酒、酱油、碘酒三种,“物品”改为马铃薯、盐、面粉、米饭、糖等多种,然后放手让学生在各种“液体”与各种“物品”之间一对一“找朋友”——哪种“液体”碰到哪种“物品”会发生新的颜色变化?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学生通过亲自分类、亲自鉴别,从而发现淀粉特有的性质。课例:小学自然课《淀粉》第二次反思:改进前后的课有没有本质的区别?众所周知,分类与观察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学会运用这种分类、鉴别的思想工具比知道某个特定的性质更为重要,改进课在达到这一目标上有所突破。小学自然课《淀粉》课堂观察记录表(示例)三类实验所用时间及占比实验类别改进前改进后时间百分比时间百分比教师演示实验5.817.366.5334.59学生模仿实验24.4373.1400学生探索实验3.179.5012.3565.41课例:小学自然课《淀粉》第二次反思:分析影响因素:材料的可选择性、开放性对学生探究行为的影响提炼教学策略:(提供材料的策略)增加材料的投放种类,增加材料的选择性,提供开放性的材料。四、怎样运用案例研究法开展校本教研•访谈是一种研究性交谈2.与访谈法结合使用访谈示例:《为什么不追问孩子?》《大班科学活动:蜡烛的熄灭》课后访谈:问教师:当你总结哪些材料能使蜡烛熄灭时,把扇子归在其中,有一个孩子却说扇子不行,你怎么不问问小朋友呢?”答:我以为孩子是说扇子坏了。问小朋友:“我是把扇子放在烛火上面熏的”由此得出结论:小朋友使用扇子的方法和老师的完全不一样。访谈示例:《为什么不追问孩子?》继续访谈教师:“我真是坐失良机,如果我能问一问这个说扇子不行的小朋友,然后顺势让孩子们讨论一下:扇子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让蜡烛熄灭,什么情况下不可以就好了。”五、如何写作案例案例的组成:背景事件分析评价五、如何写作案例背景与事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尤其是真实情境中影响事件的关键因素,突出事件发生的情境中要素间的关系冲突——人物间的冲突、行为与结果的冲突、决策中的困惑与冲突。五、如何写作案例分析与评价:注重反思行为背后的动机、理念、问题解决的策略。反思行为后面的理念支撑,寻找行为动机、行为意图、行为策略等选择依据的深层次原因。案例:中班数学活动《图形娃娃回家啦》教师先出示一幅机器人图片,让孩子数一数图中有几个三角形、几个圆形、几个正方形和几个长方形,进而引导幼儿讨论最佳记录方法,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画小雨点,有的说画大象,还有说画竖线、波浪线、圆点的……可教师却这样小结道:“画竖线最简单,我们还是用画竖线来记录吧。”案例:《图形娃娃回家啦》教学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师幼互动模式:“标准答案式”凡是幼儿的回答符合教师的预期,这个孩子就会受到鼓励和强化;相反,当孩子的答案偏离教师的“正确”答案,老师往往对幼儿的回答不作任何反馈,因为幼儿的回答没有符合她的期望。案例:《图形娃娃回家啦》教学反思分析行为背后的的理念支撑:认为教师是教学的权威,教师对幼儿习得的内容与教师所传授内容之间的“一致性”是十分看重的。教师更关注教学活动的成败,而不是学生的发展。案例:《图形娃娃回家啦》教学反思该理念与新课改理念的冲突:新课改理念:应允许幼儿有自己选择、决定的权利,真正为幼儿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思维的机会。案例:《图形娃娃回家啦》教学反思由行为导致的结果:孩子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真实想法,尽管他们的许多想法很富有创意。案例:《图形娃娃回家啦》教学反思反思:不要试图用成人的思维取代幼儿的思维,人为规定所谓“标准答案”。无论孩子的探究方式、结果与老师预想的是否一致,教师都应当给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孩子的观点和经验。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组织幼儿讨论,帮助幼儿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获得发展。谢谢!
本文标题:怎样运用案例研究法开展校本教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970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