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位类别:208工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代码与名称: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代码与名称: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2材料学080503材料加工工程080520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080521材料计算科学与虚拟工程080522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23材料摩擦学080524生物材料学080525矿物材料执行开始--终止年级:2007--2009制订二级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粉末冶金研究院一、学科概况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属于工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它以数学、力学以及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为基础,是一个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其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以及工程学。主要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质、使用性能等要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并研究材料的生产过程及其技术。上世纪60年代以来,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发展推动了对物质结构、物性和材料本质的研究和了解,冶金学、金属学、陶瓷学、高分子科学等的发展推动了对材料的成分、制备、结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各类材料具有相似的学科基础、学科内涵、研究方法与研究设备,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在微观上需要对具体材料进行深入研究,而且在宏观上需要对各类材料进行全面了解和研究,在此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和丰富,充实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推动和促进了众多工程学科的进步。中南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有色金属与粉末冶金领域以及军工新材料重要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1954年开始办学,1982年首批获得硕士、博士授予权,1992年获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首批获得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07年被教育部评定为一级重点学科,本一级学科所属的3个二级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均为国家重点学科。依托本学科建立了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轻质高强结构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科基地面积达400余亩,总资产达3亿余元,一次可容纳400余名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践。这些雄厚的硬件建设为本学科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平台。本学科集结了国内最强的有色金属和粉末冶金科学研究队伍。粉末冶金学家黄培云院士,料科学家左铁镛院士,材料科学家、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主任黄伯云院士,压力加工专家曾苏民院士,物理冶金学家与相图专家金展鹏院士是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在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和培养下,一批颇有学术成就的中青年专家,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两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两名等,已经在各自的研究方向脱颖而出。本学科拥有一支50余人的博士生导师队伍,其中留学归国人员占48%,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已达70%,师资知识结构包括金属材料、粉末冶金、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材料加工、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和凝聚态物理等。本学科累计完成了500多项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18项,国家级教学奖2项,省部级奖和其它奖励260余项。其中,《乙种分离膜制造技术》获国家发明一等奖,《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获国家发明一等奖,《高性能飞机用粉末冶金刹车材料的制造技术》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旋转调谐截变脉冲磁控管》、《一种钨合金的制造方法与设备》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喷射沉积技术与装备》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这些成果为中国的两弹一星、战略导弹、新型战机、核潜艇等重大的国防工程做出了重大贡献,多次荣获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嘉奖。黄培云院士建立了粉末冶金压制与烧结理论,发展了粉末冶金材料理论,他的著作《粉末冶金原理》被他人引用692次,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左铁镛院士主持的连续挤压与装备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家“七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黄伯云院士主持的总经费为1.5亿的国家计委重大项目碳/碳复合材料航空刹车副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掌握碳/碳复合材料刹车副制造技术的国家;钟掘院士任首席科学家的973项目《提高铝材质量的基础研究》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她主持的项目“铝带坯电磁铸轧装备与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提升我国铝加工技术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金展鹏院士长期从事相图计算与相变动力学研究,发展了合金相的热力学模型,他提出的高效研究相图的扩散偶微区成分分析方法被国际材料学界誉为“金氏方法”,其主要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本学科重视以科学研究带动创新教育。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大量“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高新工程、军工预研、军工配套等国家科研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近三年科研经费达2.1亿余元。近年来,根据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本学科点又自主设置了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计算材料科学与虚拟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摩擦材料学、生物材料学、矿物材料学6个二级博士点学科。二、培养目标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有献身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现代试验技能和数据分析方法;具有独立地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三、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代码名称研究方向英文名称108052201粉末冶金新理论新技术208052202粉末冶金材料308050104金属非晶态,准晶和纳米晶材料408050201有色合金设计508050202材料的相,相变及材料设计608050203材料表面科学与技术708050204材料腐蚀与防护808050205有色金属材料908050206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1008050207无机非金属新材料1108050208磁性材料1208050305钢铁材料1308052001电子信息材料1408052203碳基复合材料1508052301摩擦,减摩与耐磨材料1608052302硬质合金与超硬材料1708052401生物医用材料1808052501矿物材料与应用1908052101计算材料科学2008050101材料结构与缺陷及其表征2108050102新型功能材料2208050103能源材料2308050105纳米材料与器件2408050106高分子材料及其复合材料2508050301变形体物理学2608050302材料的损伤,断裂及强韧化2708050303材料加工与成形新技术,新装备2808050304材料加工过程模拟四、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与培养要求博士学位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为3~6年,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分三阶段完成学业。博士生课程学习时间为20周,要求修满的总学分在18学分以上,并要求在资格考试前完成所有课程学习。跨学科和同等学历考取的博士生必须补修所考取学科硕士生阶段的专业基础课2门以上,补修课程计算学分,但不在博士生应修满的规定学分之内。一外非英语者,应将英语作为二外必修。参加《学术研讨》、《形势与政策》课的时间为2年以上,考核合记学分2学分,才准予答辩。参加定期《学术研讨》的次数在20次以上,每学年在二级学院范围内至少做一次学术报告,至少参加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并宣读自己的论文,申请博士论文答辩前,至少作一次公开的学术报告。博士生参加学术报告,每次应有不少于500字的总结,并经导师签字后留存,达到要求后,按规定时间内交本单位研究生管理办审核,并记载成绩.博士研究生根据个人培养计划按学期选修课程,每学期选修的总学分全脱产研究生不超过17学分(不包括培养环节的学分).博士生课程学习应在资格考试前完成.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学制为5年,实行弹性学制,在学的最长年限为8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约为60~70周,总学分在45学分以上,其中博士阶段的学分在16学分以上,硕士生阶段的学分在29学分以上。允许硕博连读生分三阶段完成学业。硕博连读应选修一门二外,参加《学术研讨》、《形势与政策》课为3年。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学分要求总学分18公共学位课4公共选修课学位课学分9必修一组5限选一组限选课学分0必修二组限选二组任选课学分1必修三组限选三组培养环节学分8必修四组限选四组补修课学分0必修五组限选五组学分说明课程设置课程类别课程号与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说明01公共学位课010101102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322秋季01公共学位课050201101博士生综合英语642秋季11必选一组080501200材料科学前沿及其研究进展644秋季11必选一组080501201材料近代物理研究方法及技术241.50秋季40任选080501202计算材料科学322秋季40任选080501203金属塑性变形与细观力学322秋季40任选080501204高分子材料科学241.50秋季40任选080501205表面科学与工程241.50秋季40任选080501206粉末冶金科学322秋季40任选080501207凝聚态材料物理基础483秋季40任选080501208同步辐射材料分析322秋季40任选050201102日语(二外)1083秋季40任选050201103德语(二外)1083秋季40任选050201104俄语(二外)1083秋季45培养环节000001801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2秋季45培养环节000001802形势与政策2秋季45培养环节000001804学位论文选题报告1秋季45培养环节000001805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秋季45培养环节000001807实践教学1秋季45培养环节000001803博士生资格考试1秋季课程说明六、临床能力训练、社会实践、实践教学博士生应完成50学时的社会实践或实践教学工作。实践教学工作可以是根据课程讲授课程的部分内容、协助指导硕士生,参加“三下乡”活动(0.5个月以上)等。博士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或实践教学工作应按要求进行考核。七、学年总结与筛选考核在每学年放假前,学校组织博士生对一学年来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成绩、科研业绩和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总结、评定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调整研究生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等级的依据.每学期对研究生进行筛选,达到退学规定的研究生要根据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学籍处理.八、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工作资格考试课程学习达到要求后,博士生必须参加资格考试,通过后才能取得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工作的资格.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笔试(可开卷)、口试相结合的方式,笔试部分的内容应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考试包括下述内容:①政治思想品德、行为道德和科研态度;②个人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和课程学习成绩;③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④所在学科和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与进展、前沿课题、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了解情况;⑤所具备的科研素质、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博士学位论文工作资格考试按一级学科统一组织,成立较稳定的考试小组.可安排在第二学期(直博生第四学期)末或第三学期(直博第五学期)初,应提前通知博士生.第二次资格考试仍末通过的博士生应予退学.九、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在通过资格考试后一学期内确定学位论文研究方向,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作公开的选题报告,确定研究课题.博士生查阅的文献资料应在12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一般应在三分之一以上。博士生的学位选题报告应立足于学科前沿,在理论或技术上能做出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或潜在价值。首次选题报告未获通过者,可在1年内补作。博士生选题报告应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公开举行,可结合学术报告会进行组织。学位论文选题应符合专业学位的培养要求.选题报告完成时间规定为半年之内完成.博士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管理信息系统”上填写网络版《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选题报告评审通过后,交所在单位研究生管理
本文标题: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971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