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电影史第二章30年代电影(1931——1937)熊小川12年3月关键词导演:夏衍、田汉、蔡楚生、吴永刚、孙瑜、沈西苓、袁牧之、应云卫影片:《狂流》、《春蚕》、《三个摩登女性》、《渔光曲》、《神女》、《大路》、《十字街头》、《桃李劫》、《夜半歌声》名词:国片复兴运动、左翼电影运动中国电影史第二章30年代电影(1931——1937)了解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的发展、成长与不足。“30年代电影”指1931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这六年中国电影出现的一段空前繁荣的局面。中国电影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第一节概述一、国片复兴运动1、联华影业公司1930年8月由罗明佑等人创立,探索着如何以质量求生存。并实行制片与发行一体化的体制。2、宗旨:改革神怪、迷信、凶恶,打杀之国片作风。方针: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代表作品:《野草闲花》、《故都春梦》、《恋爱与义务》、《一剪梅》、《桃花泣血记》等。3、影响:注重艺术质量的制片,为提高国片的文化地位,改变观众结构和重新赢得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电影史第二章30年代电影(1931——1937)二、左翼(新兴)电影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时代变革带来电影的变革(中国电影发展进程的重要特征)九·一八”事变有声电影等电影技术的进步和外国电影的影响电影人自身生存的需要,形成新的管理和创作机制电影的巨大影响力,吸引了原先将活动重心放在戏剧上的左翼文艺工作者电影被纳入国民党中央管理体制,“电影检查委员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中国电影史第二章30年代电影(1931——1937)2、左翼(新兴)电影运动的发展1933年,郑正秋编导的影片《姊妹花》,笔触已深入到社会性的矛盾。同年,出现第一批“左翼电影”——《狂流》、《春蚕》。1933年以后,以更巧妙隐晦的题材选择、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来宣传抗日思想和揭示社会黑暗,如《桃李劫》、《神女》等。1935年华北事变后,形成“国防电影”高潮,诞生了《狼山喋血记》、《大路》等。中国电影史第二章30年代电影(1931——1937)第二节左翼电影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一、夏衍1、夏衍(沈端先,1900~1995年),中国革命电影的主要开创者之一。2、1931年,《狂流》——左翼电影运动的第一部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始。3、代表作:《春蚕》——”丰收成灾”的奇怪悲剧,影片没有按照传统影戏的对立冲突原则来编排剧情,而是通过平淡细腻地展示来揭示深层次的时代悲剧。4、其它作品:《上海24小时》、《压岁钱》中国电影史第二章30年代电影(1931——1937)二、田汉1、田汉(1898—1968年),“五四”新文艺家里第一个“触电”者,但又不同于正统主流。早期创作具有“小资”幻想,30年代更强调要反映时代前进的方向。2、重视电影的造梦功能,“酒、音乐与电影为人类三大杰作,电影年最稚,魔力也最大,以其在白昼造梦也。”3、代表作品:《三个摩登女性》、《民族生存》、《母性之光》。其作品具有豪放浪漫的艺术气质。中国电影史第二章30年代电影(1931——1937)第三节30年代的继承与创新一、蔡楚生1、蔡楚生(1906~1968年),30年代的创作继承影戏传统的基本方向,并作出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2、代表作:《都会的早晨》1933年、《渔光曲》1934年、《新女性》1934年3、艺术特点:重视故事情节,以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见长,注重影片节奏;注重人物塑造,以各种手段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中国电影史第二章30年代电影(1931——1937)中国电影史第二章30年代电影(1931——1937)二、吴永刚——对民族审美意境的探索1、吴永刚(1907—1985年),美工出身,1931年加入联华影业,凭处女作《神女》蜚声影坛。和费穆一样,以沉郁凝练的气质与其他风格激烈、生活化的导演差异明显。2、作品:《神女》1934年、《浪淘沙》1936年、《巴山夜雨》(与吴贻弓合作)中国电影史第二章30年代电影(1931——1937)3、艺术特点:画面清新、朴素,并洋溢着一种诗意;注重画面造型与电影的剪接和蒙太奇的运用较好地结合。注意环境和人物造型的融洽,追求真实;具有一种委婉、含蓄的民族气质,善于适当的淡化外部冲突,有节制的控制者情感的表达。中国电影史第二章30年代电影(1931——1937)第四节民族文化传统与电影新媒介的有机结合一、孙瑜——在两种文化的融汇中寻找出路1、孙瑜(1900-1991),四川自贡人。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受过专业电影教育的电影艺术家。2、代表作品:《故都春梦》1929、《野草闲花》、《小玩意》1933、《体育皇后》1934、《大路》19343、创作特点:力求表现善与美,具有一种带有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思想色彩的浪漫情趣,富有主观理想和憧憬色彩。受好莱坞叙事手法影响较大,并最早运用好莱坞电影叙事和剪接技巧等经验,其作品叙事的情节结构和剪接技巧都比较流畅。中国电影史第二章30年代电影(1931——1937)二、沈西苓——把蒙太奇运用于电影叙事蒙太奇观念——几个不同部分组合和碰撞中能够产生出新的意义和力量。1、沈西苓(1904-1940),浙江德清人。较好地将蒙太奇经验与好莱坞叙事技巧融合在一起。2、代表作品:1933年《女性的呐喊》、《上海24小时》——我国最早直接描写工人阶级的影片。1937年《十字街头》——显示出乐观向上的情绪基调。中国电影史第二章30年代电影(1931——1937)第五节有声电影艺术的探索声音三要素:音乐、音响、语言默片与有声片,前者是单纯的视觉艺术,后者则是综合运用声画技巧完成的视听艺术。30年代,默片艺术在不断完善之中抵达了高点和终点;而有声片艺术也在经过最初的摸索之后寻找到了最为基本的规范,并出现了第一批经典性的作品。1931年,《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片中国电影史第二章30年代电影(1931——1937)一、从配音电影到有声电影1、声音进入电影,首先是作为一种商业现象——用以招徕观众。2、配音片——仍属默片范畴一是通片配以伴奏性音乐。二是在伴奏性音乐之外尚配有若干插曲(又称“配音歌唱片”)。如《春蚕》、《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等。《渔光曲》中声音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有目的的加以利用。《乡愁》中声音则作为一种蒙太奇因素被加以利用。二、袁牧之的创作及其对有声电影艺术的探索1、袁牧之(1909-1978),浙江宁波人。编剧、主演作品《桃李劫》——第一部真正遵循有声电影观念进行创作并获得成功的影片。编导《都市风光》、《马路天使》——具有社会风情画的色彩。2、艺术贡献:表现了对都市生活的观察,扩展了电影题材及类型。运用环境音响上做出了较成功的探索,利用声音和画面的不同结合方式,扩展画面空间感,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情绪。中国电影史第二章30年代电影(1931——1937)中国电影史第二章30年代电影(1931——1937)三、30年代的电影音乐和电影歌曲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歌来自于电影歌曲的国家——《义勇军进行曲》1、音乐运用具有了表意作用。如《都市风光》等。2、音乐歌曲作为吸引观众的商业手段,也是影片创作整体构思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渔光曲》、《桃李劫》、《夜半歌声》。3、电影成为一种传播音乐的体裁。如“渔光曲”、“天涯歌”、“毕业歌”都成为独立于影片的流行歌曲。中国电影史第二章30年代电影(1931——1937)思考题:1、30年代电影的突出成就有哪些?2、《神女》的艺术特点。3、《桃李劫》在中国有声片的探索中做出了哪些贡献?《故都春梦》1930年孙瑜导演摆脱武侠、神怪的标志性作品《野草闲花》改编自《茶花女》和《七重天》,产生了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桃花泣血记卜万苍导演以桃花的开放和凋零作为象征采用远景和运动构图展现乡村景色电影检查法《姊妹花》夏衍第一次将摄影机运动、剪接方法化入了剧本当中。第一次向观众下面展示了一幅中国农村的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国电影新的路线的开始”《狂流》夏衍追求一种非戏剧化的纪录风格,特意摒弃了剧烈的戏剧冲突,以近似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蚕农修蚕台、糊蚕单、窝种、育蚕花等过程。“中国30年代创作的某些优秀影片,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相类似,但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诞生早了十年。中国30年代电影可以说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导。”——萨杜尔《春蚕》《压岁钱》张石川导演以一块银元在社会上的流转来展现广泛的社会图景。片中穿插大量歌舞场面《三个摩登女性》影片讲述了一位男青年和三位女青年选择人生道路的故事,显示了当时电影创作界在价值取向上有某种程度的转变,即从迎合市民趣味转而关注社会问题。《渔光曲》1934年,蔡楚生编导。1935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的“荣誉奖状”。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并创造了当时的最高上座纪录。商业化、艺术性与主旋律的矛盾是如何达到最好的调和的。影片画面质朴清新,衔接朴实、人物对白口语化、故事情节复杂而又充满巧合,烘托剧情的音乐背景以及旋律优美的主题曲等等元素都是在当时观众的欣赏趣味之内引导了观众审美经验的升级。《新女性》阮玲玉主演的最后一部电影,也如同阮玲玉自身命运的预演。《神女》中国默片的扛鼎之作。影片站在人性的高度来讲一个妓女的故事,把“卑贱的妓女与圣洁的母亲汇于一身”,用含蓄与散文化的叙事方式为牺牲自我、为他人奉献的女性歌功颂德。影片首次对人的双重身份、双重人格及复杂内心进行深刻的表现。一方面创造出不同于传奇性影戏传统的审美情境,一方面又有意淡化外部冲突,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油画《木匠圣约瑟》三角形构图孙瑜国防电影“国防电影”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广义的,即通过宽泛的取材,反映帝国主义在军事侵略和经济侵略下的各种现实生活问题。《新旧上海》、《迷途羔羊》、《小玲子》、《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天作之合》等一批富于批判意义的作品。狭义的“国防电影”,则专指直接反映抗敌斗争、号召大人团结御侮的影片。《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联华交响曲》、《青年进行曲》、《大路》。《大路》左翼国防电影的代表作,或者中国无声电影艺术的最成熟作品之一。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是对旺盛的青春活力和乐观精神的歌颂。是一部“男性电影”,是一次淋漓尽致地对男性力量的歌颂。《十字街头》中国早期青春片代表,也是30年代中国电影的代表性影片。以轻喜剧的方式表达出对于知识青年生活方式和出路前途的思考。影片表现了种种巧合和误会,用明快的笔调渲染出了青年的活力,这种活力在当时充满苦难的时代十分难能可贵。剪辑流畅,镜头节奏明朗、轻快。《桃李劫》应云卫(1904——1967)导演“愤青电影”最早的声音。在声画技巧的探索上体现了更为重要的意义。创造性地使用了“音”与“影”的“乘法”。第一次把对话、音乐和音响这三个声音艺术要素纳入了整体的银幕构思之中,通过同步、对位等声画结合方式,使声音产生出能够推进电影叙事的剧作功能。《马路天使》“风格极为独特,而且是典型中国式。”“《马路天使》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乔治·萨杜尔用活泼的喜剧手法传达了深沉的悲剧性内容,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含蓄而又辛辣的嘲讽。《夜半歌声》导演:马徐维邦——中国的希区柯克,中国恐怖电影的拓荒者。融合了恐怖和歌舞元素,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商业电影的典范。《古屋行尸记》《冷月诗魂》《麻风女》阮玲玉(1910~1935)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界著名影星,被称为“无冕影后”。共主演过29部电影,是一个真正为无声电影而生的演员,没有在银幕上说过一句话。其代表作品《神女》被誉为中国无声电影的最高峰。其它代表作品:《野草闲花》、《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新女性》胡蝶1908-1989“明星”首席女星,主演中国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姊妹花》真正地把胡蝶推向了表演生涯的最高峰,也是罗明佑
本文标题:中国电影史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982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