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文档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必考
一、名词解释:1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如果我们把个人看做是社会传播系统中的个体系统,那么人内传播便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2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3组织传播:指的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4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5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6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7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8“5W”模式: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一篇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这5个W分别是英语中5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谁)Sayswhat(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向谁说)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9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可以分解为两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互动的介质时信息——“有意义的象征符”10库利“镜中我”概念: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中形成的。包括三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镜中我”也就是“社会我”。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11拟态环境: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12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13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象征性互动是揭示传播这一社会过程的一个基本概念。14传播媒介有两种含义:a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b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15把关人理论:把关人这个概念是卢因首先提出的。认为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1950年,怀特将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16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我们又把它们称为大众传播者,或称为大众传媒。17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8传播效果:a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b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还是无意、直接还是间接、显在还是潜在。19子弹论:是对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传播效果观念的概括。其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20传播流: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成果有:1944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1955卡兹《个人影响》,1962罗杰斯《创新与普及》,1960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21在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即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这一结论,被称为“自信心假说”22“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23“培养”理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24知晓权。广义上来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从狭义上来说,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25媒介接近权。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其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二、简答1传播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传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广义的共通的意义空间包括人们大体一致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2口语传播时代: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口语是有其局限性的。第一,口语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近距离传递和交流;第二,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口语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3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a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b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c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4拉斯韦尔模式a“5W”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b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5W”模式的这条思路形成的。c作为早期的过程模式,这个模式还是不完全的,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提供一条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5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a从事传播的双方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即人内传播。b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c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d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大众传播,也不外是现代社会各种传播系统中的一种。这一模式的特点和贡献在于揭示了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6香农—韦弗模式a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b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c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d它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7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a这里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b重点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c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不符d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8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a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b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c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d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9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a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b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c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10大众传播的特点:a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b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c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d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e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f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11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①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a.环境监视功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内外环境的变化,以适应此变化,保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b.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联络、沟通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c.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②赖特“四功能说”(1959年《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a.环境监视(在特定社会的内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包括警戒外来威胁和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b.解释与规定(传达信息并非单纯告知,常伴随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该采取什么行为反应);c.社会化功能(在传播知识、价值及行为规范方面的重要作用);d.提供娱乐(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主要是娱乐)。③施拉姆的综合功能说(1982年《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中文名《传播学概论》):a.政治功能(监视,协调,社会遗产、法律、习俗的传递);b.经济功能(搜集信息,解释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c.一般社会功能(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并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④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1948年《大众传播、通俗
本文标题: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必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989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