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中国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城市贫困现象随之凸显,因此就现阶段来说,对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的研究尤为重要。关键字:城市贫困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贫困应当是缺乏基本的生活资料以及发展的物质条件和资本条件的生活状态,是生存意义上的绝对贫困和发展意义上的相对贫困的综合体。无庸讳言,城市贫困问题已成为我国改革和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治理城市贫困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局,关系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它既包括宏观的社会制度因素,也有微观的贫困人口家庭结构及自身因素,但其中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变革是导致城市贫困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一)体制转型及结构调整导致职工下岗和人员流动1.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下岗失业者剧增经济转制过程中对国企的改革和调整导致部分职工失业、下岗,进而因生活困难进入贫困行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们对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的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在我们为盘活国有资产,对国有资产以资产为纽带进行兼并重组时,必然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人力资源在资本营运中,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资本与劳动力的结合方式,而转变为以效率为基础,这必然会导致大量冗员的剥离和低素质劳动力的退出。这样一来,以前广泛存在的隐性失业显性化、公开化,从企业退出的职工因收入锐减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和水平,部分适应能力差、自身条件差的职工因而进入城市贫困人口行列。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从产业发展规律看,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全部就业人数中比例将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仍不发达,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低,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比例也低。从现代产业分工规律来看,产业结构布局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大城市、特大城市主要发展服务业、高科技产业,中小城市、乡镇企业主要发展普通制造业,而我国长期受计划体制影响,没有遵循这个“产业分工”规律,加入WTO后,我国产业分工将必然遵循这个普遍规律。因此,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失业是造成城市贫困的直接原因。2.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城市贫困问题复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早于城市,在80年代初就开始启动,并取得显著成效。农村改革后,生产力空前解放,农民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寻求新的发展。由于二元经济制度的限制,农民进城在80年代并没有对城市就业产生很大压力。但进入90年代后,由于城市企业有了用工自主权,可以招收农民工,而农民工的低成本对企业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形成了农民工与城市工的竞争。在用工需求量有限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量的增加,无疑增大了就业的难度。这样,一方面是城市企业需要清理大量冗员,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农民工想挤进企业,因此就导致了城市下城市贫困人口及反贫困对策——以武汉市为调查个案岗、失业人员的急剧增加,使贫困问题凸现出来。可见,我国城市贫困主体表现出多元性,不仅有下岗失业人员还有涌入城市的农民工。下岗人员越来越多,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城乡间对就业岗位的争夺日益严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劳动力供给逐渐增加,使得再就业渠道狭窄,部分下岗人员不得不从事一些临时、不稳定和低收人的工作,导致生活陷入贫困状态。因此说,我国目前的城市贫困既有城市发展不足方面的原因,也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方面的原因,进而表现出城市下岗、失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相交融的特点。(二)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加大了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部分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一些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人纷纷下海,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成为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相反,改革和体制转型却使一部分效益不好或在市场竞争中失利的国有企业职工失业或部分失业,收入水平下降,成为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一部分。第二个原因是部分掌握实权的领导干部利用改革开放和体制转型时期的一些可乘之机,大肆贪污掠夺,侵吞国家和集体的财产,并迅速成为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他们的行为还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部分企业的亏损和破产,使一部分企业职工收入下降,陷入贫困。此外,单位制问题也是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原因。在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效益好的国有企业以及国家机关工作的人一般来说收入稳定,生活不成问题,而效益不好的企业职工却有可能陷入贫困。收入分配不公平可以国际上通行的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为例,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数据统计,2000~2004年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4089、0.4031、0.4326和0.4387,而且2006年和2007年的基尼系数曾一度达到0.5左右。根据国际衡量标准,基尼系数高于0.4属于差距过大,超过0.45则属于极度不平等。并且近几年的收入差距扩大是富有者越来越富有,贫困者越来越贫困的两极分化。(三)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滞后弱化了社会对城市贫困人口的救助。社会保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并且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更重要的是能调节贫富差距,但我国社会保障还难以起到稳定和调节作用。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低,特别是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其比重仅有12.29%和9.53%。另外,目前我国虽然已建立低保制度,但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还不健全,相互不配套,应保尽保工作进展很不平衡,由于社会失业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的体制和机制发展滞后,使得下岗、失业者得不到有效的社会保障而致贫困。单位:万人口数城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人数1334746218616410.512715.5比重100%46.6%12.29%9.53%(表1,2009年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以上三点原因把贫困归因为社会制度结构等客观因素,例如权力、财富以及其他资源分配的不平等,这些不平等实际上迫使一些人处于贫困。如明焦内(Mingione)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的对策探讨城市贫困问题和对策探讨则指出,贫困是一个被剥夺充分的权力和资源的过程,贫困人口的行为方式异常,是因为被社会剥夺、排斥被所致。总而言之,西方从结构视角解析新城市贫困成因的观点,形成了包括“二元劳动市场论”、“福利制度论”、“制度论”等在内的多种理论。[4](四)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直接导致部分居民的减收和实际购买力的下降。物价上涨时,部分家庭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可能会掩盖一部分收入增长低于物价上涨幅度的家庭生活水平的下降,表面上整体生活水平仍在上涨,但实际上,物价上涨因素冲淡了收入增长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作用程度。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实际生活水平的影响不同,对工资收入增长弹性较大的群体而言,收入增长高于物价上涨速度,实际生活水平仍有提高;但对工资收入增长弹性较小的群体而言,其工资收入增长低于物价上涨速度,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则会出现下降,所以物价上涨因素可能因上涨幅度高于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而导致原来的非贫困人口变为贫困人口,还会使贫困人口的实际收入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使其贫困程度加深。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不断上涨,并且目前我国存在着住房难、医疗难、教育难等问题,高昂的物价加剧了城市贫困的恶化。(表2,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五)贫困人口自身素质和家庭结构的影响影响城市贫困的个人和家庭方面的因素很多,但最本质的因素是家庭结构和家庭主要成员的文化程度和素质。从家庭结构来看,城市贫困居民家庭人口多,就业人口少,就业面小,每一个就业者需要负担、赡养的人口较多,所以生活压力大,常常入不敷出。而国家给予城市居民各种补贴时,一般是按照职工人头发放的,如果家庭就业面大的高收入家庭收入更多,家庭就业面小的低收入家庭收入则更少。另外,城镇中某些特殊类型的家庭也易于产生贫困人口。一是“农转非”家庭,原以农业为主,转入城镇后,因各种原因,工作不稳定,收入少,生活陷入贫困。二是所谓“半边户”家庭,即在家庭中既有城镇户口成员,又有农村户口成员,往往一人工作,生活负担沉重,处于贫困之中。三是“有缺陷”家庭,包括残疾人家庭、长期病患家庭、丧偶离异家庭、不良家庭(家庭成员好逸恶劳、打架斗殴、违法犯罪)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的技术构成总是在不断的提高,在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之间的比例构成中,生产资料的数量不断增多,劳动力的数量相对或绝对减少,用工容量下降。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科技发展迅速。信息工程、生物技术、新材料、激光技术、航天技术、海洋科学、新能源不断涌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有了较大的发展,科技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带来了设备、工具、技术的更新换代,相应地要求劳动者素质有所提高,当一部分劳动者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了的情况时,就会在科学浪潮的冲击下沉淀下来,形成失业。从目前失业队伍来看,在自身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技能单一,跨行业就业能力偏低;二是文化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社会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高要求;三是思想素质不适应。许多职工等靠懒的思想严重,有的对再就业期望过高,对工作挑肥捡瘦。有的职工下岗后不从自身找原因,把责任[4]国内外新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述评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CPI100.799.2101.2103.9101.8101.5104.8105.9归于他人和社会,而且被动地等待社会安排再就业,还有的下岗职工在实现了再就业以后,依旧没有危机意识,对主动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掌握更全面的就业技能的积极性不高,长期下去,思想更加保守、僵化,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地要求。[5]二、解决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对策分析(一)以政策为导向,实行就业促进机制力争经济适度增长,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是解决城市贫困的最有效途径,经济增长率如能再高一些,对就业和再就业自然更加有利。为此,应该尽快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培育消费热点,使内需尽快升温,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应重视经济增长方式对就业的影响,根据中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的特点,政府应将创造就业放在重要位置,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实行就业导向的策略。具体来说应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和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实施再就业扶贫。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公共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领域,要把竞争机制引入这些领域,提高这些领域中企业的竞争能力,使这些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为创造就业机会做出贡献。另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扩大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力。稳住农村,保持和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在水利设施建设、乡镇企业的发展,荒山、荒水、荒地、荒滩的治理和开发以及扶助贫困方面,国家应拿出相应的政策。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各种资源及相关产业的开发利用工作,开辟新的就业渠道,不仅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可以适当吸纳一些城镇的下岗、失业劳动力到农村搞开发,国家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这样既能解决就业问题,又开发资源,绿化山川,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改革的实质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社会成员在改革中获益,而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却未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反而为改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大多是社会的底层人员,是经济承受能力非常脆弱的群体。将改革全社会的重担和社会转型的代价让社会底层的成员来承担,显然是不合理的,有悖于社会公正原则。只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才能防止贫富的两极分化,让社会
本文标题: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995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