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西方城市绿地相关理论及建设简介
西方城市绿地相关理论及建设简介[摘要]城市绿地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功效的一种用地。西方发达国家在其漫长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绿地规划理论逐步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各色特征,城市绿地建设达到了较高水平。其成就可以为我国城市绿地发展与建设提供经验与借鉴。[关键词]城市绿地,西方城市,绿地规划。在我国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中,采用了城市绿地(urbangreenspace)的概念。城市绿地是指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城市绿地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居民休闲活动场所,美化城市景观以及减震避灾的功效。正是因为城市绿地对城市建设的巨大作用,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城市绿地的建设,城市绿地面积和质量得到了快速发展。相比中国城市绿地建设而言,发达国家城市绿地从数量、质量、规划理念等方面都处在领先地位,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城市绿地建设及相关理论,对我国城市绿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开放空间概念国外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的概念,而是采用“开放空间”(openspace)一词。对于“开放空间”,国外各学科的学者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释。1877年英国伦敦制定的《大都市开放空间法》(metropolitanopenspaceact)中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关于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1906年英国修编的《开放空间法》(openspaceact)中将开放空间定义为“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或者用地中建筑物占地少于1/20,其余用地部分用作公园或娱乐,或者堆放废弃物,或是未被利用。也有的英国文献中把开敞空间的定义为:“所有具有确定的及不受限制的公共通路并能用开敞空间等级制度加以分类而不论其所有权如何的公共公园、共有地、杂草丛生的荒地以及林地”。美国将开敞空间定义为:“城市内一些保持着自然景观的地域,或者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也就是游憩地、保护地、风景区或者为调节城市建设而预留下来的土地,城市中尚未建设的土地并不都是开敞空间,城市绿地具有:娱乐价值、自然资源保护价值、历史文化价值、风景价值”。凯文?林奇则认为开放空间就是任何人都能在其中自由活动的空间,它和土地所有权、大小、使用方式、景观都无关,强调的是空间的开敞性,非封闭性及“公共性和社会性”日本学者高原荣重把开敞空间定义为:“游憩活动,生活环境,保护步行者安全,及整顿市容等具有公共需要的土地、水、大气为主的非建筑用空间且能保证永久性的空间,不论其所有权属个人或集体”。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对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是强调了土地的自然属性,即它们都是为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开放空间的概念大致与我国城市绿地的概念相当,但是其界定与研究范围又有一些差异。国外开放空间只强调空间概念本身的开放性和可达性,不再对概念进行其他的限制。而城市绿地则不然,它用绿色对空间进行了限制,只有绿色进入的地方才叫绿地,故有学者称之为“绿色开放空间”。所以城市绿地概念的内涵比较丰富,而外延就小于开放空间,如水体不涵盖在绿地内,却属于开放空间。正是由于开放空间的内涵较少,就更有利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开放空间的生态平衡功能。因为它已突破了城市绿地的限制而走向整个区域空间的规划与控制。二.西方现代城市绿地理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历程中,目前公认的城市绿地规划意识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在随后的100年间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阶段一:19世纪后半叶早在19世纪后半叶,出于对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的经济自由主义的批判,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怀疑,抗议城市的工业化,出现了保守主义思潮。主要倡导者是少数的保护主义者,如威廉?莫利斯。也有一些人在思考着如何保护大自然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问题。如美国地理学家g?马什。真正第一次在实践中作出贡献的是美国风景建筑师奥姆斯特德,他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了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花园城市”的基本构想。霍华德的理论与实践,虽然对20世纪的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其消极的态度和浓厚的乌托邦色彩,最终没有得到社会的反响,因而很快就被城市发展的浪潮所淹没。2阶段二:二次世界大战前这时期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1922年,霍华德的追随者莱蒙德?恩文在《卫星城镇建设》书中表达了“卫星城镇”理论思想。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利在编制纽约区域规划方案时,发展了“邻里单位”的思想。1930年,现代建筑运动大师勒?柯布西埃在对巴黎进行的“阳光城市”的规划设想中,希望采用高层建筑来提供更多的地面和绿地。1932年,美国建筑师赖特在《正在消灭中的城市》和《广阔的田地》两本书中阐述了“广亩城市”规划思想。1942年,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在《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一书中对“有机疏散”理论作了系统阐述。他主张把重工业、轻工业疏散出去,腾出的大面积工业用地用来开辟绿地。194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原则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这时期的环境保护由被动保护走向通过城市规划进行的主动保护,人们希望通过城市绿地整体规划的方式来解决环境问题。3.阶段三:二次世界大战后60一70年代城市规划学科在这个时期研究重点逐步从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向社会经济研究方面,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经济因素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也是城市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在这一阶段,生态学界也表现得异常活跃。1933年,美国生态学家莱奥波尔德发表了关于“大地伦理学”的著名论文。并于1941年出版了《沙郡年鉴》。1962年,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写了《寂静的春天》一书。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由d?米都斯主持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真正敲响了人类全球生态危机的警钟。城市规划和建筑界也积极地吸收了生态学理论,并运用到规划和设计中,从而促成了景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建立。1969年,美国景观建筑师麦克哈格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他在书中剖析了人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1978年,美国景观建筑师西蒙兹也在《大地景观》一书中表达了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总的看来,这个时期主要趋向于对宏观大范围内的生态绿地进行研究。4.阶段四:上世纪80年代迄今这时期,人们逐渐改变了在前几个阶段中将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想,继而走向将两者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更加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1982年麦克哈格的夫人斯通舍出版了《自然的设计》一书,探讨了如何处理城市环境设计问题。1984年丝本的《花岗石之园》和荷夫的《城市形式与自然进行》两书进一步阐述了城市的自然特征。进入90年代,城市绿地规划研究获得更大进展,计算机、卫星遥感技术加强了人们了解城市环境的能力,并为绿地规划提供了大量及时可靠的基础信息。一些其它领域中的空间理论经过改造也被引入城市,如生态工程、生态要素分析、废弃地再利用等方面。三.国外城市绿地建设国外发达国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重视较早,城市绿化水平相对较高。从城市绿化指标来看,发达国家城市绿化指标普遍水平较高。联合国生物圈生态与环境组织提出城市居民人均拥有60平方米绿地才能获得最佳居住环境,华沙、堪培拉、维也纳、斯特哥尔摩等已经超过了这一标准。欧美一些国家都提出城市公园绿地定额应为40-50平方米/人,华盛顿、巴黎、柏林、莫斯科、伦敦、新加坡等城市也达到了这一标准。这个标准与我国目前的城市建设现状相比较差距很大。发达国家城市绿地除了人均指标较高外,城市绿地的绝对数量也很高,在土地构成中占有相当比例。自1955年起,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城市绿带建设政策,先后建立了13条绿带。以英格兰为例,1993年绿带总面积约为1556km?;1997年为1650km?,占英格兰全部土地面积的13%,其中伦敦及东南部绿带占地面积最大,达6005km?。1994年的sdrif规划在整个大巴黎地区范围内规划以巴黎为中心以10公里和30公里为半径,将巴黎地区划分为内环、中环(绿环)、外环(黄环或农业环)。内环为巴黎的城市密集区;中环内包括了空地1000km?,永久型绿地400km?;外环是巴黎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拥有6000km?的农业用地和2700km?的茂密森林。四.结语总的来说,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绿地伴随着其城市化进程,起步早,发展成熟。其理论从早期感性的乌托邦思想逐步趋向功能和理想,近年来加入了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其理论发展过程可以帮助我国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少走弯路,借鉴其成功经验。当然,西方发达国家地广人稀,城市化进程已基本完毕,有能力有可能拿出大量土地用于城市生态绿化建设。而我国人多地少,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捉襟见肘,因而很难达到西方国家城市中那样高的绿地指标。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中国特色研究新的思路。参考文献:1、《园林基本术语表准》cjj/t91━2002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3、高原荣重.城市绿地规划[m].杨增志,阎稳藩,纪昭民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作者简介:周曦,1980年6月生。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工作单位: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本文标题:西方城市绿地相关理论及建设简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99864 .html